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水溪,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实存在?

湖南水溪,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实存在?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飘逸、光彩而恬淡的《桃花源诗并记》。湖南桃源县西南十五公里的水溪,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景色绮丽,松竹垂阴,被人称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他如武陵地区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等,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除了桃源县或苗家寨,被大诗人陶渊明选作《桃花源诗并记》原型的现实境界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

湖南水溪,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真实存在?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飘逸、光彩而恬淡的《桃花源诗并记》。中,憧憬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风光尤其令人神往和称羡。

1000多年来,有人指责这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有人却能数说出桃花源的许多模特儿……

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湖南桃源县西南十五公里的水溪,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景色绮丽,松竹垂阴,被人称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唐代人开始在此建有寺观。宋代更加兴盛,并建造了渔人遇仙的延请楼。元末毁于火。明代景泰六年(1455年),又在此建造了殿宇,明代末年又毁于大火。直到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重修了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观、祠、亭、洲,诸如桃花观集贤祠蹑风亭探月亭水源亭缆船洲等。

《学术月刊》1984年第7期载刘自齐所写《〈桃花源记〉与湘西苗族》的文章,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据《苗族简史》: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开始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呈现出了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如此世外仙境一般的苗家社会,初当作异闻传播。除了陶渊明有所闻,并见之于他的诗篇外,还有一个东晋文人刘敬叔也在他的《异苑》中记述道: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简直是又一个桃花源,所不同的是一位是渔家,一位是猎户罢了。

其他如武陵地区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等,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然而,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的成功的手法。除了桃源县或苗家寨,被大诗人陶渊明选作《桃花源诗并记》原型的现实境界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www.xing528.com)

古代海州即今连云港市地区有两个武陵的地名:一个是载入《魏书》的武陵郡故城遗迹犹存,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至今保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清咸丰元年以前,这里一直地处五羊湖的东岸,由水路顺山麓向南,直至海边山尽处,有一小径通入宿城山凹。

江苏连云港市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这样一个僻在东海隅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是一片坦荡美丽的川原,山畔竺篁摇曳,地名大竹园。东面临海处,有一座半身浮浸于海中的峻峭的山峦,状如大船,故称船山。山脚转弯处,也有一条经过拓宽的石峡,逶迤通向高公岛。这样的世外乐土,陶渊明在来到郁洲以前,早就闻名。陶渊明在写入桃花源的情景时说道: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足以使我们产生有趣的联想了。而更重要的是:诗人陶渊明曾实实在在地亲身到过这个地方。他在著名的《饮酒诗》里唱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郁洲山于晋世应称东海,当时的海州称临朐,隶属于东海郡。所以,陶渊明所说的直至东海隅远游,正是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隆安三年(399年),农民孙恩起义于海上。隆安五年,第三次登陆,从水路攻京口(镇江),直指建康(南京),攻克广陵(扬州)。后浮海至郁洲,打败了镇守在高公岛的东晋将领高雅之。高公岛即因高雅之而名。最后,起义军又为东晋镇军刘牢之所败。由陶渊明的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丹阳)作》得知,陶渊明从隆安四年开始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他往来海上,高公岛战争期间,必亲赴战场,登降千里余。然而,他目倦川途异,必念山泽居,身在宦途,也只是暂与园田疏,依然时刻怀念他的田园生涯。最后还是要终返班生庐”——返回他退隐的居处。

在这种心境里做刘牢之的镇军参军,当然有觅求桃花源的心愿,看到高公岛云山武陵郡中这秀丽的渔村,夹岸的桃林,鲜美的芳草,一径通幽的石峡小口,他也必然会像作品中的渔人一样舍船从口入,去游历那良田美池桑竹垂阴的宿城山凹。

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他在郁洲山之游以后,写了《春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诗,发出过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的感叹。苏东坡也是知道陶渊明吟咏过郁洲山的。他在回忆海州朐山之行的诗中摹仿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的诗意写出过这样的诗章:我昔登朐山(今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清末两江总督陶澎自称陶渊明的后裔,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他曾著有《 陶靖节 先生年谱考异》一书。并于道光十六年亲自向道光帝旻宁讲述了高公岛、宿城一带鸡犬桑麻太平景象。旻宁也认为:此境与桃花源何异?这位封建皇上的金口玉言引起海州人士逖听腾欢,咸以郁洲乐郊。陶澍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晋镇军参军 陶靖节 先生祠堂,绕以长28尺、广20尺的西回廓,长32尺、宽25尺的东回廓,合《五 先生传》的文章,仿陶渊明故居的特点,在门前植五株柳树,并栽植桃花,使陶祠倚天照海,朱霞霭霄,云台倍觉鲜明。陶澍还为陶祠书额:羲皇丘人,对联是:此间亦有南山,看云归欲夕,鸟倦知还,风景何殊栗里;在昔曾游东海,忆芳草缘溪,林花夹岸,烟村别出桃源。”“晋镇军参军 陶靖节 先生祠堂隶书刻石的匾额至今尚存。饮誉中外的宿城山水,丰富了诗人桃花源的叹咏,沧桑十五世,昔年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今已出入通达。

桃花源原型的取材,还可能不只是笔者陈述在上面的几处。严格地说,它还是一个仅仅被猜出了一部分的谜。(李洪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