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时正确地呼吸与充分发挥人体机能能力及创造优异成绩之间有关系吗?
实践证明,运动中正确地运用呼吸,对于提高呼吸效果、保持内环境的基本恒定、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能力,以及创造良好运动成绩,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里仅从呼吸生理学的原理介绍以下几种呼吸方法:
(1)加大呼吸深度、控制呼吸频率、提高肺换气效果
人在运动时呼吸加强,是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来实现的。据研究,人在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时,呼吸频率经过2~4分钟达到稳定状态,而呼吸深度和肺通气量则须经过3~5分钟才达到稳定状态,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快速上升,呼吸深度反而减小,立即出现呼吸表浅、急促,并会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感。这是由于呼吸肌收缩太快及无氧代谢提供其收缩能量的限制所造成的。其后果必然是氧债越积越多,呼吸肌很快衰竭,造成运动员的跑速明显下降,严重的甚至会退出比赛。这种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与运动者的呼吸方法失误有直接关系。欧美学者的研究指出,径赛运动员的呼吸频率以不超过30次/分为宜。运动生理学提出人在运动时,呼吸频率超过45次/分以上的即为无效呼吸。训练有素的自由泳运动员即使有特殊需要,也不宜超过50次/分。
(2)减小呼吸道阻力(www.xing528.com)
我们知道,正常人安静时应该由鼻道与咽腔进行呼吸,运动时由于需氧量增加,呼吸加强,肺通气量也相应提高,因而人们常需采取以口代鼻,或者口鼻并用的呼吸方法,其有利之点是可以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体流量;还可以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额外负担,推迟疲劳的出现,研究提出,剧烈运动时增加口呼吸,可使肺通气量由仅用鼻呼吸时的30升/分,增至173升/分,但需提醒的是在严寒的季节里进行运动时,启口不宜太大,这样才可能使吸入空气经口腔加温后再通过咽喉而入肺泡。
(3)呼吸与动作技术相配合
实践证明,运动时,如果运动者的呼吸形式、时相、频率、深度以及节奏能随技术动作演变而进行自如的调整,不仅能保证动作质量,还能推迟疲劳的产生。
例如跑和走这类周期性运动,适宜于采用富有节奏性的、混合型的呼吸,长跑宜采用2~4个单步一吸、2~4个单步一呼的方法。而短跑,则常用断续性的急促的呼吸。
非周期性运动的呼吸,原则上定为在完成两臂前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或展体时,采取吸气较为有利,而在完成与上述运动方向相反的练习时,则用呼气为好。但在竞技运动中,呼吸应立足于如何更好地完成动作,如将最大重量的杠铃抓举过头时,宜作“憋气”。同理,如慢起手倒立,在提臀、展髋的过程中,除训练有素者之外,绝大多数运动员都要憋气。因而,对从事投掷、体操、技巧、武术、跳水、花样滑冰等专项的运动员应学会善于根据动作结构调整和变换呼吸,记住,这会是保证动作质量,提高运动成绩的有利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