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有效管理女性自杀未遂?

如何有效管理女性自杀未遂?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杀未遂是自杀的高危因素。随访研究显示,4%~12%的自杀未遂者日后会再次自杀。对自杀死亡者的回顾性调查也发现,42%的男性自杀者、63%的女性自杀者以及近半数的精神病自杀者,在既往史中有过自杀行为。因此,对自杀未遂者进行有效的干预与治疗是预防自杀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只有30%的自杀未遂者现状检查有精神障碍,以抑郁最多,其次为焦虑。

如何有效管理女性自杀未遂?

2.女性自杀未遂如何管理?

自杀未遂是自杀的高危因素。随访研究显示,4%~12%的自杀未遂者日后会再次自杀。对自杀死亡者的回顾性调查也发现,42%的男性自杀者、63%的女性自杀者以及近半数的精神病自杀者,在既往史中有过自杀行为。因此,对自杀未遂者进行有效的干预与治疗是预防自杀的重要内容。但其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干预、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如治疗者的态度、治疗开始前能否给予恰当的精神医学评估、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继续治疗与干预程度能否顺利完成以及精神药物的合理使用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1)治疗者的态度问题:由于自杀而引起的矛盾心理,使得病人对周围过度敏感,在自杀未遂的干预与治疗中显得更加重要。如医务人员对自杀采取的敌意或否定态度,会使病人产生防御心理,进而干扰评定者的评定结果。若医务人员对自杀行为过分关注、关心与重视或持有赞许的态度,又有可能强化病人的自杀念头或行为。因此,治疗者的态度是能否成功地对自杀未遂者进行干预与治疗的重要因素。

首先,治疗者应保持自信、镇静和充满希望的态度。一个自信、镇静而没有什么特别技巧的医生可能要比一个紧张、烦躁不安但使用多种治疗技巧的医生更有效。其次,对自杀应持中性态度,至少在危机期不要轻易对病人的自杀行为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进行道德上的评判。第三,对待病人应实事求是,和病人进行真挚、坦诚与开放式的交流。最后,治疗者的态度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保持一致,否则将无法使用逻辑的和一致的方法来对待与治疗病人。

(2)治疗开始前的精神医学评估问题:自杀未遂本身即属于自杀的高危行为,是干预、治疗的重点对象。自杀病人一经发现,绝大多数人会被送到综合医院急诊室抢救,抢救工作主要由内科医师来完成。虽然学者们对内科医师在预防自杀中的作用看法不一,但在部分自杀病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对此学者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有研究表明,30%~60%的自杀未遂者存在有精神障碍。因此,首先给病人进行精神医学的评估是进一步干预与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内科医师作为诊治自杀未遂病人的主要首诊医师,仅仅以抢救病人生命为目的是不够的,应对自杀未遂者进行初步的评估与筛选,为病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建议与指导。即使无法完成评估与筛选,至少也应该意识到,对自杀未遂者来说,生命的抢救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联络精神病医师对自杀未遂者进行精神医学评估,也应是自己的工作职责。

(3)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的问题:对于自杀未遂者经抢救脱险后是否需要住院治疗,近年来是一个意见比较分歧的问题。在欧美等国,通常的做法是将自杀未遂的病人收入精神病院继续治疗,认为住院对防止再自杀是一种最有效的短期保护措施。住院治疗不但可以保证继续的医疗观察,更主要的是可以尽快给予精神医学的评定和处理。另外一个好处是:住院可以为自杀未遂者提供一个中性环境,以摆脱那些引起病人自杀的人际冲突。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的看法:首先,尽管每个精神病院都制定有各种各样的防范措施,但精神病院内发生自杀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任何地方都高。这种高的自杀发生率与精神病这一特殊人群固然密切相关,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使住精神病院也并不一定能减少病人的自杀机会;而且,精神科病房的结构与管理模式,极易在医患之间产生对立和不信任的关系,这种气氛会大大削弱对自杀未遂者成功治疗的可能性。住院治疗的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有可能会强化病人的自杀观念,因为病人家属以及朋友同事常常为了保持病人情绪的稳定而有意回避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样会使病人误以为“一切因此而变得好了起来”,由此就会带来一个长期的问题:即病人今后再度陷入危机时,就会有意识地再次使用自杀来缓解矛盾与冲突。现在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定要仔细权衡将病人收入精神病院的决定。(www.xing528.com)

住院治疗的另一个选择是收住综合医院病房,由医院内的联络精神医师履行对自杀未遂病人的精神医学评定与处理。事实上,在临床工作中也确有很多病人被收入了综合医院病房进行治疗。但对这类病人的研究结果同样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认为可以减少日后再自杀的发生,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对预防自杀没有效果。

(4)继续治疗与干预程序顺利完成的问题:帮助病人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以预防其再次自杀,是进一步干预与治疗的最终目的。

在干预、治疗过程中,一个有效的行为管理的结果是产生一个治疗计划,这个计划应由治疗者与病人共同合作完成,其目的是解决那些引起病人自杀行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生活技能、思维方式、人际关系训练,这个计划应该是具体的、详细的,而且应在病人能力所能胜任的限度之内。

在干预、治疗结束后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病人有可能对治疗者产生“依赖”,无法摆脱对治疗者支持与帮助的需求。所以,在对危机者的管理策略中,最后一步是为病人建立一个“危机卡”。“危机卡”的主要内容有:①找出一个或几个有力的社会支持者——即在你需要帮助时确实能来到你身边并提供帮助者,记下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号码。②找到几个可寻求帮助的社会支持源,如一个危机干预门诊,或一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急诊服务机构,或是一个综合医院急诊室,记下它们的地址和联系电话。③最下面是病人自己的姓名、单位和住宅电话。其目的是教会病人如何利用现有的社会支持源,从而使其在今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少地依赖于治疗者。

(5)精神药物的使用问题:在我国,自杀未遂者经抢救脱险后一般有三种去向:一部分随即离开医院;一部分收入综合医疗病房,继续治疗躯体疾患或损伤;另有少部分收入精神病院,这一部分病人基本上是明确的精神病患者。研究发现,只有30%的自杀未遂者现状检查有精神障碍,以抑郁最多,其次为焦虑。但大多数病人的抑郁与焦虑存在时间较短,三个月后发生率即降到8%。因此,学者们呼吁要重视对精神药物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不仅包括要减少滥用,而且要对那些确患有精神病的自杀者给予正确的诊断与恰当的治疗。在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以免增加病人的自毁行为,损害病人的判断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