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中的潜在叙述者的分析介绍

电影中的潜在叙述者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潜在叙述者由此成为电影审美场宏大叙事中的意义生产者,是电影意蕴的最后所在,潜在叙述者的艺术意识形态成为潜在的场力对处于其中的人物施加作用,产生接受或拒斥的反应,并成为人物理念、命运和形象的最后解释者。潜在控制观众的体验和理解的潜在接受者与潜在叙述者并不一致。

电影中的潜在叙述者的分析介绍

一、潜在叙述者

潜在叙述者是电影叙事中控制电影作者创作电影作品的存在于一定社会时代中的意识形态。作为文化个人的电影作者在一定社会时代之中生成,会接受存在于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文化个人成为实践意识形态的个体。[24]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于社会文化产品如报纸、书籍、电影、电视、网络等之中,个人阅读在体验和理解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它。电影作者的经验、理念、审美趣味、艺术观念是一定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代言,最后转化成为一种艺术语言控制电影作品的创作。电影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构成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这是电影的一级符号。电影一级符号形成能指,作者的意识形态成为电影作品的所指,这是电影的二级符号。电影二级符号形成能指,社会意识形态成为其所指,这构成了电影的三级符号。在电影作品生成的过程中,社会和作者的意识形态逐渐具体化,结合艺术形象及其生存境况建构审美四维空间,展示人物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在作品生成过程中,意识形态获得感性的形式,获得生命之气的灌注,从而产生有生命活力的艺术感染力强大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在一定的时空之中建构,从而创构审美四维空间。如果换用黑格尔的著名论断,我们可以说,电影是意识形态的感性显现。感性显现是指审美四维空间中具体的形象、光影、色彩、形状、运动、声音等,而意识形态是需要阐释才能解读的理念。(www.xing528.com)

潜在叙述者由此成为电影审美场宏大叙事中的意义生产者,是电影意蕴的最后所在,潜在叙述者的艺术意识形态成为潜在的场力对处于其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观众、演员、角色等)施加作用,产生接受或拒斥的反应,并成为人物理念、命运和形象的最后解释者。场力的作用结果是符号的生产和文本的形成。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表达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自由、平等、博爱。法国国旗三色旗的颜色就是:蓝、白、红,颜色具有国家理念象征意义。在电影作品并没有出现直接的口号式理念宣传,颜色成为电影作品的主色调,与人物的心境吻合,与自由、平等、博爱的感性色彩相吻合,于是,抽象的理念获得了具体的感性存在,在电影的叙事中完成理念的无意识宣教。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作品产生后获得自身的独立性,电影审美四维空间作为虚拟存在形成类似存在的客观性,作者意识形态固然在电影作品生产中拥有内在的控制力,但是,电影作品面世后会获得作品的阐释史,观众对电影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可能与作者大相径庭,这都是合理的。潜在控制观众的体验和理解的潜在接受者与潜在叙述者并不一致。当然,如果两者一致,就会获得相同的体验和理解。观众视角无限,所以获得的体验和理解会有差别。合理的差别是合理的“误读”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