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命的表征—主观化存在
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核心是人,审美四维空间之所以能够成为审美的对象是因为人的精神的辐射,成为主观化的存在。电影中的审美四维空间其实也是一种视域,电影作者的眼睛或者观众的眼睛如同上帝之眼总是潜在的存在。这种视角其实就是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中心,电影镜头展现在眼睛之前。电影镜头提供的内容经过电影眼睛的选择和处理。电影眼睛代表的不仅是生理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思维层面的视域,正如海德格尔的视域中心观点所认为的,人的想象思维建立在视域基础之上,人在观察、分析、判断时会有潜在的视域选择,在电影镜头中,一切都是经过了电影作者的选择处理,电影作者是电影镜头的核心。在电影播放时,观众的眼睛代替了电影作者的眼睛,观众的理解和感受构成了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核心,在电影审美四维空间这一主观化存在中,电影视域和观众视域发生视域融合,从而产生审美体验,电影作者和电影观众的视域也发生了融合。
参照英加登的文学作品四个层次观点,电影作品也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层次:
(1)自然现象层:电影中的声音、色彩、光线、物像、人像等;比如说,蓝色的光、山脉、河流等。
(2)基本语义层:电影中观众在接受时读解到基本的叙事层面意义。
(3)再现客观层:电影作品再现的客观事实。《北方的纳努克》再现的是爱斯基摩人的生活,陈英雄的故事片《三轮车夫》表现的是越南底层社会生存状况。(www.xing528.com)
(4)象征意义层:真实客体在电影中总是图式化存在,更丰富的含义需要进行形而上学的阐释。
电影作品往往可以从社会、时代、文化、人性、精神分析等角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电影中的物质存在经过主观化处理改造,符合电影作者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意旨,带上人的感情色彩,成为主观化存在。文学中审美四维空间——主观化存在是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想象之中,电影则把这一主观化存在用物质展现出来。
雅克·马利坦认为,感觉是直觉的外化,想象外化成为意象,智性外化成为概念。智性在灵魂力量的推动下建构直觉和想象的世界。人具有一种本质性的生命力量——诗的力量,艺术的诗歌精神能够让人摆脱概念、规则、逻辑和规律,在想象的世界中展现自由丰饶的生命力量,所以,诗源于人的整体:感觉、想象、智性、爱欲、欲望、本能、活力和精神的融合。诗让人获得一种力量从物象、感觉和意象超越,飞向自由的灵魂故乡。诗成为生命的表征。电影与诗在艺术上同样如此,电影是多媒体艺术,文字是电影的一部分,电影展现了直觉、想象、智性融合的世界。电影成为生命的表征。
电影表征了电影作者的生命,使电影成为主观化存在。电影作品中角色是核心,主题是人的主题,故事是人的故事,视听语言是表现人的审美精神工具。电影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生命,也展现了他人的生命,生命的波流在电影中流动。人的生存境况、命运遭际、精神状态都会在电影中得到展现。生命的群像在电影中得到塑造。演员在表演时生命进入双重状态,一方面要活在自己的生命形态中,另一方面要活在角色的生命形态中。本色派演员活在自己的生命中多一些,演技派演员活在角色的生命中多一些。演员在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进入角色的生命,身体的服饰、发型、妆容、动作等要与电影剧本规定的角色形象一致,精神的心理、情感、潜意识、气质、修养等方面要与角色一致。精神的合一通过外在的身体来表现。身体成为精神的表征。演员的身体呈现在观众眼前,内在的精神力量形成情感的氛围感动观众,电影的人物影像成为电影作者的生命表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