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存在,即生存,一定是处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按照海德格尔的意思,他是处于在世之界。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烦”是其生存方式,精神上有“畏”之类情绪体验。这在世之界有空间、时间两方面的本质性因素。空间上可以说有地理上的空间位置、民族性、地域性、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等,人只有了解自己这些空间上的位置才会有准确的精神定位。时间上可以说有现实时间上的位置、精神上的历史位置等,人的精神定位一定要有准确的时间定位。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使人准确地了解自己。人,有一个主要的问题:你在哪里?它也应是“认识你自己”这一问题的重要方面,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是个人思想行为的基础。
疏明之境则是此在于现实中所构筑的精神时空,由于此在于现实中时间、空间的定位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视域,使自己对世界形成不同的看法、观点,从而由此构筑了一个不同于现实时空的精神时空。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构筑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疏明之境。疏明之境的时、空两方面构成都来源于现实时空,是对现实时空的反映,虽然两者会有种种不自知的错误和滑移。每个人都生存于一定的现实时空之中,一定的在世之界,更主要的是,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自己构筑的精神时空之中,即疏明之境。
真理之境是展现本真存在的境界,它是一定社会群体意向性构筑的理想之境。来源于在世之界和疏明之境。海氏的真理之境的学说带有浓厚的唯心论色彩,他总认为人在世意味着沉沦,不是本真的存在。他认为在在世之界、疏明之境以外有一个神圣、奇妙的本真之境。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境界。但究其实却只是一个意向性的产物,具有许多乌托邦色彩。就像人们总以为万能的上帝存在一样,其实世上并无上帝。所谓真理之境并不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其实它是人们主观构造的精神时空。
真理之境是去蔽之境,是人的感性与理性之光照亮的场域。它的构筑需要一定的形象和场所,这就需要一个空间容纳此一境界。人的意向性产物——意象来源于现实中的事物,意象存在亦需要空间。这一空间性是真理之境的基本属性之一,它的另一基本属性是时间性。
在《存在与时间》中,“存在”就是时间,不是别的东西:“时间”被称为存在之真理的第一个名字,而这个真理乃是存在的呈现,因此也是存在本身……[27]
当本真存在出场时,有一个“现在时式的绵延——在进行着”,[28]时间是本真存在必不可少的,因为海氏之存在的思想本就强调一个动态的过程,这远比静态的空间重要,它牵涉到海氏存在的核心观念的确立。可以说,正是由于对存在的时间性的强调方导致基础本体论的产生,哲学的转折发生。这样,真理之境无疑也具有两个维度:空间与时间。只是海氏的思想重心落在时间之上。真理之境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对象化的精神时空。当存在者处于去蔽之境时,本真存在趋于澄明。
这种澄明之光在作品中闪耀,它就是美。美是无蔽真理的一种呈现方式。[29]
真理之境的光辉就是美,这是海氏对美的理解。这种光辉作用于人,会引起人的心灵的审美体验,人就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美的存在。美成为笼罩在真理之境中的“光辉”,我们可以感觉到它。如果把存在比作佛像的话,那么,美就是佛像辐射的光芒。在这里,海氏终于提到了美,给了美一个定义。但其实也只是简单的几句。美在他的哲学中并不是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存在,美成为存在的附属品。
海氏的真理之境指的是宇宙间天地之道的呈现空间。科学是臻于真理之境的方式。比如说,中世纪地心说占统治地位时,人们就处于地心说主导的疏明之境中,而等到日心说盛行时,人们才明白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从而进入真理之境中,此时宇宙才进入去蔽之境,“真相”被揭露,真理进入去蔽状态。而艺术则与科学的方式不一,不是用判断的方式而是运用语言从而使人臻于真理之境。它的方式主要是以构筑审美空间的方式进行,尽管所用的语言媒介不同。文学运用符号;绘画运用色彩、光线;音乐运用音符;雕塑运用物质材料;建筑运用钢铁、石材、木材;影视运用音像;等等。
在艺术作品生成过程中,艺术家固然会运用语言材料塑造一定的物质形象,更主要的是,在这一生成的过程中必然要在大脑精神时空中构筑一个审美空间。主体投入地浸润客体的存在,深入地把握其本真存在,这一过程也就是海氏所谓的在场与退场的过程。只有此在展现“世内存在者”的本真存在,抵达去蔽之境,才会在思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材料,在意象思维过程中逐渐地物化这一真理之境。艺术与其说是在表达主体的思想感情,还不如说是在表现其所“安居”的疏明之境及其所观照到的真理之境,也就是他的整个的内心世界。此在就是这样照亮在世之界,反映其他存在的。
由上可知,在世之界、疏明之境、真理之境均为一时空体所容纳,在世之界是现实时空,是人的精神时空产生的基础。疏明之境是人建立的精神时空,是人对现实时空的反映。当人真实地反映了世界时,此时人便进入真理之境,同时也进入了审美境界之中。由于现实时空在构造审美境界中的基础作用,我们有必要对现实的时间、空间进行集中考察。
在现实世界中,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四者是紧密不可分的。海氏关于存在的思想也证明了,任何存在都是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一切物质皆有运动,一切运动皆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物质在这里实际上指的就是存在者,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融合整体即是海氏所谓的存在。也就是说,任何存在者必然有存在,任何存在必然要有存在者。而时空是一切物质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是一切物质内容的外部体现。作为物质,必然存在于一定空间之中,自身必然具有一定的空间属性、空间结构。而物质的运动过程必然会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度量,运动物性可以用时间进行表征。
现实世界之中的时空固然是一体的,然而,由于科学分析的需要,往往分别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剖析判断。现实中时间是单向的,“没有人可以走进同一条河流”说的就是时间的单向流动性,任何事物都会在时间维度上由过去向将来流逝,这无法避免。现实世界是无法从将来回到过去。尽管爱因斯坦生前曾致力于研究四维空间,努力寻找速度越过光速的物质微粒,这样就可以依靠它从现在返回过去,但至今为止,科学家尚未找到速度超过光速的实物。
现实时间的另一特性是匀速性,时间的计量单位秒、分、小时、日、月、年对人类、对世上万物都是等值的,没有地域上的不同,也没有种族的不同。这一特点形成世界有一个共同的时间观念基础。
现实空间则具有长、宽、高三维,具有广延性和伸张性。现实中的事与物一定会占有一定空间,没有离开空间的事与物。物体占有空间为人耳熟能详,而事件同样也占有空间。事件往往发生在一定的行为主体之间,行为主体活动在一定的空间中,因此,事件也发生在一定的空间内。空间的社会属性、民族性、地域性会对事件本身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而且,由于现实时间与现实空间的不可分离性,时间与空间往往是统一的,这一点在科学分析中往往为人忽略,时空一体是现实时空的基本属性,这也是一种格式塔特质,由时间与空间两个部分组合会产生新的属于整体的属性。我们研究对象时,应该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进行研究,也就是在海氏所说的存在之中进行研究,不割裂事物的时空体,不片面地、静止地研究事物,这样方可以展现事物的本真存在。
关于时空一体性论述最精辟的是赫尔曼·闵可夫斯基,他在科隆的一次自然科学家和医生的集会上以“时间与空间”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他认为,作为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是一个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他运用坐标系论述了时空的四维性。首先,作为空间坐标的三维X1,X2,X3,是可以自由转换的。旋转90°,长度可以转为高度或宽度;其次,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的变换意味着宇宙的一种变化,四维世界中的一个点的变换同时也意味着三维物质世界运动状态的变化,时间坐标位置同时也发出变化。p点(X1,X2,X3,)位移到q点(Y1,Y2,Y3),同时也会导致由时间轴上的p点位移到q点。
具体而言,现实时空的四维一体性有如下意义:
1.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是由事物本身的进程决定的,是由指定物质对象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的,两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任何时空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时空。它必然与一定事物相联系;
3.任何时空都是相对的,任何特定物质对象都具有独特的时空特性。
空间性主要指的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标志着物质系统中各个要素在并存状态之下的特有的联系和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时间性主要指的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间接性和顺序性,表明事物与另一事物,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的先后顺序、过程之间的间隔长短、事物存在和过程的延续久暂。标志的是物质在并存和非并存状态之下特有的稳定联系和特有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时间、空间的确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时空是运动的时空。空间的广延性、伸张性会同时表现出运动的过程性、方向性、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过程,是空间相互关系的过程,持续是空间的持续,间隔亦是空间的间隔。两者还是统一的。[30]
因此,现实时空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现实四维空间。它是一种时间与空间融合的空间,时间的流动性与空间的延展性结合,三维的空间与一维的时间融合形成一个运动的四维空间。(静止的四维空间只是它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样可以把海氏的核心思想落到实处。同时,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观点。时空融合无间可以说是此在在世之界的本质属性,在世之界之中的“世内存在者”必然“安居”于一定的现实四维空间之中。物理空间、社会、地域、民族等体现现实四维空间的空间性,而物理时间、历史等体现现实四维空间的时间性。
此在之在世,建筑了一个精神家园,居于疏明之境,实际上就处于一定的心理时空之中。而在审美活动之中,心理情感体验异常强烈,情感、理智、意志、本能等全心灵的运动构筑了一个审美时空,审美主体的一切审美心理反应都发生在其建构的审美时空之中。而这一审美时空是建立在现实四维空间之上的,因为心灵是展现存在的场所,审美其实是对现实的反映。所以,这一审美时空也可以命名为审美四维空间。
什么是审美四维空间?审美四维空间是审美主体构筑的基于现实四维空间之上的进行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审美活动的精神时空。它是一种审美境界,是长×宽×高的三维立体空间与时间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空间。这里为突出与在世之界、疏明之境、真理之境和现实四维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命名为审美四维空间。关于精神时空的四维性,海氏也有论述:
我们根据那些延展,沿着那些延展,来测量作为距离的切近和遥远;这些延展就是“现在”的前后相继,亦即时间,以及各个位置的上下前后左右的相互并存,亦即空间。[31]
在科学中,时间和空间是作为参数使用的,具有时空测量的客观存在性,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这一点被改变,将会导致现代科学的崩溃。1+1=2是数学学科的基石,如果有人证明了1+1≠2,那么,整个数学体系就被全部推翻。然而,在审美活动中,时间和空间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时间、空间的测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以说,在艺术活动中,1+1≠2的事确实发生了。海氏认为,科学的时间和空间的参数本性,“是对四个世界地带之‘相互面对’的蹂躏,是对切近的拒绝。”1也就是说,在科学的时间和空间中,四个世界地带——天、地、神、人是遥遥相对的,没有“相互面对”的机会,没有“切近”的机会。而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海氏认为,是“时间到时(或曰时间时间化)”、“空间空间化”。
“时间到时”,用日常用语说就是:“到时候了”,“是时候了”。“到时”意思是“让成熟、让涌现”。时间让什么“到时”呢?让“同时者”。“同时者”是“以那同一种统一的方式进入时间中而涌现出来的东西”。[32]具体而言,“同时者”是“曾在”、“在场”、“当前”。实际上,“时间到时”是说,时间轴上的过去、将来和现在因为某一种共同性而融合为一体,进入一种精神时空之中。
时间到时着使我们出神,把我们摄入它的三重的同时性中,因为时间为我们带来同时者在那里自行开启的东西,即曾在、在场和当前的统一性。[33]
在过去、现在、将来融合的精神时间中,存在者的本真存在被“开启”,被展现出来。这一切都是在思中完成的。而且,在精神时间产生之后,因为时间与空间不可分离,时间总是具体事物的时间,而具体事物又总是出现在一定的空间之中的。所以,精神时间产生的同时,精神空间产生就是必然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空间空间化”。
有所出神和带来之际,时间为那种东西带来道路——同时者把这种东西赋予给时间并为它设置空间:那就是时间—空间。[34]
这样,时间和空间便得到了统一。空间也因此回归本质,“空间空间化”。这样一种精神时空可以说就是一种审美四维空间。
所以,在这样的精神时空中,天、地、神、人“相互面对”才可能。它们都超越了作为参数的时间、空间,在人的精神时空中汇集,相互接近。这才使人可以对精神时空中的事物的关系进行审美判断、审美思维、审美想象、审美体验。人因此才能接受到“原始的召唤”,接受到“无言之言”。那么,这种关系是怎样呈现在人的面前的呢?
那始终把时间和空间聚集在它们的本质中的同一东西,可以叫做时间—游戏—空间。时间—游戏—空间的同一东西在到时和设置空间之际为四个世界地带的“相互面对”开辟道路……[35]
他认为,在时间空间一体化后,天、地、神、人已经“切近”,“切近”能把四重世界的关系呈现在人的面前。在面对这种“切近”时,“游戏”才会发生,“游戏”在这里运用的也是象征意义,“游戏”意味着生命力的畅通和精神的自由。这实际上已抵达至美的审美境界,是一种审美活动:
这种开辟道路本身可以被叫做寂静之大道吗?……当然是的。[36]
“寂静之大道”就是为四重世界之“切近”开辟道路,也就是说,我们在体验“寂静之大道”时,就能观照到四重世界的“切近”,于是,精神能抵达真理之境,欣赏到人生宇宙的大美。
所以,海氏也认为,审美活动是需要在审美时空结构中才能进行的。这样的审美时空结构才会使现实四维空间中的事物摆脱时间、空间限制,因为某种同一性聚集在一起,把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向人呈现出来。这种关系中蕴涵着宇宙人生的大道,人经验到宇宙人生的大道,就会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笔者认为,对审美四维空间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必要的。
我们知道,审美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在这一心理体验过程中,大脑皮层从抑制到兴奋,相对稳定的审美经验激发流动,重新组合,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聚精会神的体验从而感受到无穷意味的心灵震颤。首先,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理体验,它不同于对客体的判断,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使自己的感官协调运作,激起心灵的震撼;其次,它有方向性,是一个主动的行为,是主体指向客体的心理体验。充分反映了客体的美质,同时也在体验中体现了自身审美方面的特质;再次,无可非议的是,审美体验需要一个空间,需要将“眼中之竹”转化成为“胸中之竹”(郑板桥语),客观物象变成大脑中的幻象才能使审美成为可能。幻象要存在于一定的精神时空之中,这一空间也就是审美四维空间。
四重世界中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特性、审美对象活动过程都经过大脑改造、反映容纳于其中。形象是艺术活动的媒介,幻象是审美体验的媒介。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想象、理解、灵感等多种心理因素交融、震荡、回流从而在整体上呈现不同的形态、情状。审美体验有一个逐渐地由外在的主体的客观现实中的事物经过抽象、提取、变形、修补、再造从而进入大脑的过程,审美对象与其说是客观事实,更准确地说应指存在于审美四维空间中的审美意象、审美意境。这其实是此在之境,亦即疏明之境。在进入强烈的审美体验中,能够展现本真存在时,也可以说是抵达真理之境了。客观物象以种种方式从不同感觉通道进入审美四维空间之中,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意象,审美经验得以积淀,在四维空间形成情感、理解、想象、灵感相对固定的运行方式与倾向性,奠定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基础,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
恩格斯曾说,视、听、嗅、触、味五种感觉通道了解事物的属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我们把不同的感性印象吸收到自身,把它们作为“共同的”属性联合成整体。[37]这种感觉的融合是很自然地在心灵这一场所中进行的。来自不同感官的刺激又会由于某种内在的本质同一性而给人共同的本质的认识。反之,这种共同的本质之处的认识一旦在心中唤醒,便会自然地引起幻觉活动。比如说,小号的嘹亮音乐,枫叶满地的色泽,桂花盛开的芳香都会使人获得一种“灿烂”的美质享受,美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组合会产生一种审美反应的心理合力。而在生活某一时刻获得的这种心理反应会积淀下来,在将来的时刻一旦由外物刺激或回忆触发了这种积淀的情绪时,心灵会幻化出种种感觉知觉反应,想象出相应的审美四维空间,得到一种审美陶醉。这其中有通感的心理因素,也有一个构筑审美四维空间的过程。
上述是审美四维空间的来源、形成过程。从层次构成上看,笔者以为,审美四维空间可以分为自然审美四维空间(或称物境)、生命审美四维空间(或称情境)、哲理审美四维空间(或称灵境)。
首先,自然审美四维空间是指审美主体构筑的以物理事物为基础的审美时空,审美主体的感觉摄取的印象改造、组合而形成的审美四维空间,它以表现客观事物的情态为目的。它往往可以形成感官上的浅层次的审美愉悦。它的基本构成元素是线条、色彩、形式、音响、味道等物象,是可以在现实四维空间中出现的事物。自然、社会中事物可以直接构成自然审美四维空间,它也可以直接物化成为艺术品。在艺术上,构筑自然审美四维空间时往往追求形似。四重世界中的人着重于对天地自然物象进行审美体验,对天地宇宙大道进行探寻与体验。
其次,生命审美四维空间指的是审美主体构筑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时空,经过审美主体心灵摄取物象,经过想象、联想和情感等审美心理过程而形成体现人的生存感的审美四维空间。这一空间从自然、社会物象中领悟、体验到生命活力从而获得一种生命质感,反过来,这一生命质感的审美情绪又会使人的想象力得到激发,构造出充分展现这一本真存在的生命审美四维空间,使人的心灵产生共鸣,身心二者都获得一种和谐的美感。它可以使人与世间万物在生命这一层面上获得共通,“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形式之一,情感活动是三种基本的生命精神活动之一。(另两种是认识活动与意志活动。)它始终参与任何性质、任何层次的心理活动。所以,在审美心理活动中,情感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它所造成的情感氛围弥漫在生命审美四维空间之中,往往直接决定了审美心理效果的产生。在一定的自然审美四维空间产生一种情绪之后往往会使主体有一种“家园”之感,在其生命活动中对一草一木会积淀一种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一定的现实时空中受到触发时易产生心灵的震撼,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体验到此在的本真存在。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情境”之说,“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笔者以为,讲的就是这样的心理过程。这种情感往往具有一定社会性。而另一种情况是,审美主体由于在对世间万物的观照中,由于生命层面上的相似性而对万物情态产生一种共通之感也是可以的,对自己的生物活性、灵性进行审美体验。由此构筑一个生命审美四维空间,产生审美陶醉。这种生命之感有一定的生理性。
生命审美四维空间是人建立的审美时空,从而对自身生存进行体验,经过了心灵的选择、改造、抽象,从而获得了一种已经相对“虚化”的审美体验,是对人生百态的审美体验。
再次,哲理审美四维空间是审美主体构筑的表现宇宙规律、人生哲理的审美时空。此时的时间与空间都得到极大的拓展,由有限时空进入开放的无限的审美时空之中,人与宇宙万物在哲理层面产生共鸣,人认识到宇宙中运行的大化之道并体验到这种大道在时空上的无限之感,从而通道为一,获得一种深层次的心灵体验。审美主体可以由个人的有限时空进入宏大的四维空间之中,“神与物游”,真气弥满,意象纷呈,人的理性、感性心灵因素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从而使主体获得长久的强烈的审美体验。“道”成为哲理审美四维空间的主角,各种物象、形象、意象成为体现大道的媒介,人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真存在,获得对宇宙规律、人生哲理的深沉的体验。在大道的整合之下,人与宇宙妙合无垠,此在展现了世界万物的本真存在,生命短暂的人获得对永恒的大道的宏大、深沉的审美体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这首诗的审美四维空间来了解其时空轴上的审美境界的变化。
从自然审美四维空间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三维空间场景:大地雪落无垠,没有飞鸟,没有人迹,只有一个渔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落笔异常简洁,画面异常清楚,一人一蓑一笠一钓在白茫茫的世界之中,寂静无言。不假深思,只作表层的审美体验,会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广阔的白与一点的黑,令人惊奇。空间与时间虽然也是有限的,但却是开放式结构,为深层次的时空开拓埋下了伏笔;从生命审美四维空间看,“渔翁”实指失意、孤独的人(尤指柳宗元本人),“独钓寒江雪”,其中有一种透彻骨髓的孤独感,又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意志,令人肃然起敬。这一种生存感会给人的心灵造成震撼。此时时空场得到拓展,从一个较小的“独钓”场景扩大到宏大的人生场景;从哲理审美四维空间看,千山——万径——寒江——孤舟——渔翁——钓丝这一由宏观到微观的有序系列,体现了一个从茫茫宇宙中悠悠正道正气被吸到处于真理澄明之境的人的小宇宙之中的秩序,具有一种深刻的哲理美,时空场上升到时间的无限与空间的无限的层面,它给人的心灵震撼是恒久的,使人对“道”获得一种深层次的高峰体验。
审美四维空间的三层次的划分也只是大致的,其实这三层次的审美体验是无法截然区分的,它往往是一种混沌的整体的审美体验,三层次的交流互渗是必然的。
最后,我们来考察一下审美四维空间的其他特征。
首先,审美四维空间是时空融合一体的。时间是空间的延续,空间是时间的场所。审美四维空间中的空间是心灵化的空间,心灵对现实时空中的事物进行改造变形,提炼升华从而产生“新”的心灵化的事物,得到审美四维空间中的意象。审美四维空间中的时间是心灵化的时间。现实四维空间中的时间是牛顿所说的等速的、单向的、不受外界对象影响的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心灵化的时间则超越了其等速性和单向性,进入一个可以自由流转状态,审美主体可以从过去进入将来,对未来作一番展望;也可以从将来返回过去,对往事进行仔细品尝、回味;还可以在某一时刻作长久的停留,大大长于现实时间。这种心理时空其实就是海氏所说的“时间到时(或曰时间时间化)”和“空间空间化”后形成的四维的精神时空,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自由的切割、焊接、延展、压缩、变形、挪位,以形成新的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精神时空。
这样对现实四维空间进行心灵化而形成时空统一的审美四维空间,它既可以指一个庞大的时空统一体,也可以指某一有限的局部的时空统一体。某一时间段会对其中的空间做出种种限定,某一空间范围也会必定有一定的时间表征。它们就成为审美主体构筑的进行审美体验的场所,是一种对现实四维空间进行心灵化从而又在其中进行心灵体验的场所。审美四维空间的构筑,可以使创作者的意向得到具体显现,使审美主体在一定的时空状态中得到一定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其次,审美四维空间的基本材料是审美意象,意象是心灵化产物,渗透了审美主体的感性、理性因素,渗透了理智、情感、意志,进而成为审美思维的媒介。审美思维其实是意象思维,它是运用思维(分析、综合、对照、比较等)把表象和概念联系起来,造成意象,进而以意象作思维材料,经由思维(分析、综合、概括等)把意象结合起来。在意象思维中,联想和想象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意象与意象的结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连接,另一种是融合。连接是意象之间的组合,是1+1=2,从而形成新的组合而成的意象。融合是意象与意象融合,参与了无意识作用,形成新的意象,这种意象也许令主体都会感到惊奇,它渗透了极多的情感因素,是1+1>2,因为意象的组合与融合会产生新的美的特质。通过连接与融合,意象与意象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审美四维空间。(www.xing528.com)
再次,构筑审美四维空间的动力因素是情感、理智、意志。物象经过心灵化成为意象后,会由于心灵的浸染而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在审美思维的联想和想象活动中,不同意象的连接和融合主要是由情感所推动的。俄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解释感情的联想时说:“假如诗人看出海的啸声和人的吼声相似,诗人从明亮眼睛中看见闪电的光辉,从树林发出的声音中听到诉泣,从美妙生动的风景中看到微笑等,那么,在实质上这不过是相似的联想,不过这种相似性不是理性揭露的,而是由人的诗意情感揭露而已。”[38]由于在情感情绪上的相似性使审美主体可以用某些客观存在的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或者把不同的物象在情感这一点上进行相似粘连,产生新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因素,它使审美主体心灵处于审美愉悦之中。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审美主体心灵激荡,心理活动活跃,“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见陆机《文赋》)不同社会、民族、历史上的事件都汇聚在审美主体的审美四维空间之中,“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见陆机《文赋》)发生“聚合”反应,产生巨大的情感能量。
另外,情感逻辑是意象组合的规则之一,它也许不易为审美主体所把握、理解,情感逻辑成为意象思维的基本规则之一。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理反应,喜、怒、哀、乐种种情绪体验自然地发生,不需推理,这一类似自然现象的东西既合乎理性逻辑,更多时候只合乎情理。它往往与审美主体的无意识层面活动相关,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逻辑。
而理智则在审美体验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认识活动参与了意象生成,因为意象是包含了一定意味的形象,渗入了主体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理性因素。而且,审美主体的情感是一种理智化的情感,理智成为情感一种潜在的控制因素。而人生感性情感经过理智化后会变成理性的情感,变成社会性的情感。个人情感理智化程度如何关系到他的气质和心理结构。特别是审美创造者,如演员,在投入自己感情体验对象的同时应保持一定的理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形势和艺术品塑造的基本原则。另外,艺术家都被人称为有“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说,要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因素,这就需要审美主体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视角,用智慧独辟蹊径,创造新的审美四维空间。
意志在审美四维空间构造中的作用往往易被人忽略。但任何审美创造者如没有意志的作用,他将一事无成。尼采非常重视意志力的作用,提倡超人意志。他认为意志力才是人的深层次的能量,人有意志就可以创造一切,而且,人的意志可以展现出人的强烈的生命活力。由情感或理智都可以产生一种意志力,这种意志力直接推动了艺术品的创造,推动审美四维空间的完成。意志有时也会使审美主体进入狂热状态,热情高涨。凡高的名作《向日葵》可以说是凡高不可遏止的生命力的象征。
最重要的是,审美四维空间的构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艺术心灵的塑造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使自己的审美四维空间从浅层次的自然审美四维空间提升到生命审美四维空间、哲理审美四维空间需要审美主体长时间的努力,这就需要意志的作用,不断促进审美体验的进行,使审美主体获得高层次的心灵体验,使自己心灵逐渐美化,成为品格高尚,气质优雅的美化的人。从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我们可以寻致生命时空美学的本源,中国古典美学可以说也是生命时空美学,其对生命的关注贯彻始终,活泼的生命活力成为审美的本源性力量。意境其实也就是一种精神时空结构体,是审美精神活动的场域,而禅家论述了精神升华超越的历程。西方现代生命美学对“生命”的论述极其深刻,从身体欲望到精神超越生命作为一种本源性力量总是存在,并发挥着本质性功能。人在生存之境中有着种种人生体验,这是精神时空产生的源泉。
人生精神生活都是从生存之境进行超越得到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同一个道理。人的精神总是生活在自己构建的时空之中,虽然其中有谬误或差错。而真正的审美则需要提炼和升华,在生命的形而上冲动作用之下人类不断通过利用源自现实和想象的形象构建至美的境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感动内心的其实不仅是作为形式的句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构建的审美境界。生存之境(在世之界)——精神时空(疏明之境)——审美之境(真理之境)形成一个精神超越的序列。(如图4-1所示)当然,审美之境的欣赏和品味也会反作用于人的精神,会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心灵逐渐成为美的心灵。高雅情趣的人对生存之境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生、自然和社会,从而构筑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为美,这是当代美学的著名判断。
图4-1
中西美学在生命时空之中交融,深层次地揭示了审美精神的生命动力、非理性的禅悟智慧思维方式和对审美时空的形象、动作、内在节奏韵律的规律。同时,生命时空美学对个体微观生命时空与宇宙/社会/自然的宏大时空的关系也进行了充分的论述,生存于在世之界的人在宏大时空中形成,个人成为文化系统的单子,宇宙、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宏大存在作用于个人,使之获得人生体验,从而进行精神的超越。所以,海德格尔说是语言在说人,而不是人说语言。所以,宏大时空境况与个人之间形成能指与所指的语言序列,宇宙、社会、文化、人的存在成为艺术文本的深层所指。真理之境——人的语言——物化符号又形成新的序列。(如图4-2所示)
图4-2
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结合形成新的现代美学维度,使得中国古典美学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使得西方现代美学获得东方灵泉的浇灌。跨越时空的聚合产生惊人的学理能量,将会给现代技术传媒时代的艺术带来新的解读方式。
建基于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现代艺术——电影、电视和电子视像艺术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深入现代人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记忆,现代人想象的时空是视像时空,人物成为视像在自由的想象时空中飘动。影视网络的现代视像艺术建构了现代人的想象时空,同时,它本身也可以视为想象时空的外化,从语言学的视界看,就是个人的精神想象物化成为光影文本。在现代视像艺术中,时间和空间成为基本的维度,视像艺术是时空艺术,在审美四维空间中进行展现人类的生存境况、精神风貌和内心理念。随着数字技术进入电影电视,现代视像艺术已经能够按照内心想象自由书写图像。个人想象时空和视像艺术审美时空已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相对于作为符号艺术的文学而言,视像艺术的盛势使得文学日入窘境,视像艺术因为技术的优势使得创作和接受具有时空直接对接的通道。[39]生命时空美学对于解释现代视像艺术将会具有极大的适应性。
下面着重在现代视像艺术的典型——电影范畴内运用生命时空美学进行电影美学研究。
【注释】
[1]引自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7~62页。
[2]同上,第66页。
[3]马丁·海德格尔著:《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4]同上。
[5]参见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7页。
[6]孙周兴编译:《艺术与空间》,《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84页。
[7]参见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9页。
[8]同上。
[9]郜元宝选译:《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10]《老子》第二十一章。
[11]见孙周兴编译:《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01页。
[12]同上。
[13]同上。
[14]同上,第1103页。
[15]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94页。
[16]同上,第999页。
[17]孙周兴编译:《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99~1000页。
[18]同上,第1001页。
[19]同上,第1001页。
[20]见孙周兴编译:《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09页。
[21]同上,第1110页。
[22]参见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97页。
[23]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页。
[24]见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25]钟嵘著:《诗品序》,据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26]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页。
[27]参见郜元宝选译:《人,诗意的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28]同上。
[29]同上,第87页。
[30]参见金天逸著:《电影艺术的科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332~334页。
[31]参见孙周兴编译:《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13页。
[32]同上,第1116页。
[33]同上,第1117页。
[34]参见孙周兴编译:《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17页。
[35]同上,第1118页。
[36]同上。
[3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76页。
[38]引自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39]参见拙文:《文学困境和现代视像艺术》,《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