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疏明之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疏明之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嘉映先生把这样的场所译为“疏明”,把此在理解为“疏明之境”也是可以的。那么,此在的疏明之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情绪指此在在世时的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自身和世界整体的引起一定情感反应的感知。生存论上的此在,进行种种“可能性的筹划”,这种“筹划”无疑是面向将来的,将来更为重要。在世之界的人通过建立精神空间来展现存在。

疏明之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二、疏明之境

世界是面向此在敞开的场域,那么,这种敞开是怎么实现的呢?是光照亮的。

“此在”的德文单词是Lichtung,原意是林中空地。在林中艰难地跋涉而后削砍出一个空场作为憩息之所,这样的场所是自由、轻松、开放、敞亮之所。陈嘉映先生把这样的场所(Lichtung)译为“疏明”,把此在理解为“疏明之境”也是可以的。

既言疏明,则需光的照耀。传说上帝创世的第一件事就是创造光:“上帝说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的价值在于照亮在世之界,照亮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此在和世界。它对于人而言,是使此在进入光照,使人的感觉、知觉、领悟进入光明之境。光在这里有象征的含义,不只是视觉上的明亮,更多的是指“思之敞亮”、理性之光的照耀。

光照亮了世界,同时也遮蔽了世界。所以,光并不只是给我们带来光明,与此同时它也带来阴影,它遮蔽了不为人知的一面,也就是阴影之下的世界。此在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视域,它是人的感性之光和理性之光所形成的范围。那么,此在的疏明之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展现世界的方式有:情绪(或现身)、领会、言谈。情绪、领会、言谈三者其实都是精神层面的,是三种精神存在的方式。按海德格尔的说法,世界只有进入精神层面才会被展开,世界呈现于人的精神层面上才是真正的去蔽。

下面分而述之。

首先,何谓情绪?海德格尔说是此在的展开。情绪是心之感受,海德格尔在更广泛的意义层面上使用这一名词。“情绪”一词的意义与两个德语名词相关:Stimmung和BefindlichRei。Stimmung意为情绪、调弦、定调,而BefindlichReit意为身处其境之态之感。情绪指此在在世时的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自身和世界整体的引起一定情感反应的感知。换一句话说,情绪是人生存于世界之中时的所感所思,是一种包含了认识、情感的人生体验。世界之内的存在者作用于人的心灵,引起种种对物的感知的“定调式”的情绪体验是很正常的。

人生在世,悲欢离合,心灵之弦有所鸣响。这是世界与此在相互作用的结果。情绪体验是人的基本体验之一,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具有主观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心理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独特的生理基础,如大脑皮下层等神经系统的活动。人有与其生理需要相联系的生理体验,也具有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高级情绪或社会情操(如道德感、审美体验)。在这种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与此在的真实的存在都得到了展现,世界与此在在此“现身”。

其次,何谓领会?“领会”的“会”指会做某事、能做某事,而“领悟”,则强调世界对此在的进入,类似中国的“悟”,不是一种理性思考然后把握,而是感知、观照之后的领悟、明白、突然地把握。海德格尔突出的是领会的“筹划结构”。无论对自己、对物,此在总是就其可能的发展来发现其现状的。“可能性的意象”可以称之为“虚空”,那么实际状态总是以“虚空”为背景才能呈现出来。如果把“虚空”充塞,就会灭绝可能性,实际状态本身也无法呈现。领会就是开辟空间以使实际事物呈现。此在领会存在,必须以开辟空间的方式进行。我们可以联系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时间性结构理论来做进一步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包含三个环节:“先行于自身的在”、“在世之在”、“沉沦之在”。三者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结构,三个环节分别代表三种时态:将来、过去、现在。三者之中,过去并未消失,总是在“此在中在场”,而将来则规定着过去和现在,将来是“根本”的,此在是一种先在于自身的存在,是一种可能性、将来的存在。此在之中的时间结构与现实的时间结构不同,现实时间是一条单向的匀速的动态维度,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此在的时间结构就不同了,它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过去稍纵即逝,发生了什么其实无法改变,但过去是现在的根源,过去对现在有极重要的影响。而现在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时态。生存论上的此在,进行种种“可能性的筹划”,这种“筹划”无疑是面向将来的,将来更为重要。人是“向死而生”的,死固然很遥远,然而却必定会发生,而人实际上是面向将来而生的,面向将来的种种可能性的计划决定了人处于现在的历史性的决策,将来作为一个潜在的“场”对处于世界之中的此在施加“引力”。

此在就是它……尚不是的东西……只因为此之在就是它所成为的或所不为的东西,所以它才能够有所领会对它自己说:成为你所是的![5](www.xing528.com)

另外,领会还要建立“虚空”,开辟空间来呈现存在,而这一个开辟空间的过程是在大脑之中进行的,其实是一个开辟精神空间的过程。在世之界的人通过建立精神空间来展现存在。反之,也可以说,只有当世界进入人的精神空间,才会对此在呈现其“本真存在”。“空间化为人的安家和栖居带来自由和敞开之境。”[6]精神空间的建立,揭示了世界的本真存在,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安居”于自由的境界。

再次,何谓言谈?像情绪、领会一样,海德格尔关于言谈的观点仍是生存论上的,而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因此,言谈不是日常意义上的谈话与聊天,闲聊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是一种“沉沦”的方式。言谈是古希腊语logos的原意,logos的词义有话语、道、道路种种,它强调的规则性、规律性,是相对于迷误而言的。译成“言谈”,是因为言谈不是随口而言,是必定依于一定的“道”而言的,言谈总是有一定对象,而言谈的价值就是“让(人)看见”(就是呈现)世界之道。所以,言谈是依“道”而为的。

言谈的生存论意义在于,“人是能说出是与否的言说者,而这只因为人归根究底就是一个言说者,是唯一的言说者。这是人的殊荣又是人的困境。”[7]言谈是人的特有的功能,这也是此在的特殊之处,“只要我们的本质不植根于言语的力量,一切存在者就仍然对我们封闭着:我们自己所是的存在者之封闭殊不亚于我们自己所不是的存在者”。[8]这里对言谈是异常重视的,言谈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敞开了存在者,而且,这是唯一的途径。令人瞩目的是,此在亦是存在,没有言谈,此在同样封闭。言谈的价值就是使存在者面向此在敞开,敞开存在者的本质,呈现本真存在。

而在从存在到言谈的转化过程中,离不开领会,离不开思,关于在、思、言的关系,海德格尔还有一段妙论:

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思只是把这一关联作为存在交托给它自己的东西向存在供奉出来,这一供奉在于:存在于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人栖居在语言所筑之家中。思者与诗人是这一家宅的看家人……当思思着,思也就行动着。[9]

它的意思即是,思建立了存在与言谈的关联,思通过语言把这一关联呈现出来。“思只是把这一关联作为存在交托给它自己的东西向存在供奉出来”,玄妙至极!第一个“存在”是指此在、“世内存在者”的存在、世界的存在,第二个“存在”指的是此在,思源于存在又归于存在。存在于思中形成语言,思于语言中呈现存在,语言于思中展现存在。三者于是形成一种奇妙的循环,思、言、存在形成同一的关系。在这三者背后,“道”的“身影”无所不在,是这三者的深刻的本质。“道”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道”的言说才是本质的语言,对“道”的思考才是本真的思。

“语言成为存在的家园。”这一富有诗意的语句被广为传诵,它强调的是,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家园”富有温馨的人情味,存在在语言中就像人在家中,有一种归宿感。存在离开了语言,就像人离开了家一样,会有无家可归的飘零感。存在与语言的关系被海德格尔诗意地表述之后,已有了朦胧的诗意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语言在海德格尔看来,决不是所谓的语法规则、语词的堆积,真正的语言是在人的精神层面活动着的言语,说到底,它本身也是一种存在,思、言、在三者其实是融为一体的,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才分开,存在于思之中回归语言,“归宿感”当然也就油然而生了。

世界是相对于此在而言的在世之界,而此在的展开方式有精神层面的情绪、领会、言谈。一切存在者的存在也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不是现实的存在,也就是投射到此在精神层面上的存在,这才是展开了的存在。展开的过程离不开语言,因为思即是在语言之中进行的。于是,此在精神层面观照的存在必然是居于语言之中的。同样,“人栖居于语言所筑之家中”,这种人的存在(此在)也是精神层面的存在。

总的看来,从情绪、领会到言谈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此在过程。情绪是一种基调,是领会的“先行存在”,而领会(含解释)是存在者之存在进入此在的过程,是此在的核心环节,而最后都要通过言谈把此在充分表现,同时也间接地展现了世界之中其他存在者和世界本身。生存于人世间,有所感、有所思,才会有所言,从而才能展现整个世界。这样才能构筑疏明之境。

而这一疏明之境与在世之界的关系则在于,疏明之境是依据在世之界而建构的,在世之界是疏明之境的根源。说到底,人之思无论多么神妙,多么地富有灵感,它总无法脱离其所处的世界。而且,依海德格尔的哲学观,疏明之境的敞亮程度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展现存在者的本真之在。这规定了疏明之境源于在世之界的特点。在世之界指的是总体上的真实世界,是人类的视界融合,具有人类的可通约性。而疏明之境指的是个体世界,是个体的视界构造。在世之界有时、空两个维度。所以,生存于在世之界的此在所构筑的疏明之境同样也有时、空两个维度。不同的在世之界有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时代特征等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限制,同样,此在构筑的疏明之境,说到底,还是在世之界的反映,必然也会有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时代特征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世之界和疏明之境都是有限之域,都有一定的界限,两者都是有限的时空体。在世之界强调的是人所生存的物质和社会的处境,外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疏明之境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情绪、领会、言谈都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在其中观照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