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非线性编辑带来电视时空创作观念的新变革

数字非线性编辑带来电视时空创作观念的新变革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作为一个新型的系统,非线性编辑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非线性编辑系统之所以能做到效果变幻莫测,匪夷所思,吸引众人的视线,完全取决于其软件的种类及功能。

第二节 编辑潜能的更新与放大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它将前期工作(构思、采访、拍摄录制)的原始素材进行特殊处理,借助于镜头排列组合的变化形成自己特有的时空结构,将创作者的才智、个性、想象力和美学追求充分展示出来,使得节目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因此,电视编辑,其实质上就是电视艺术最重要的再造时空阶段。

可以说,电视编辑从一开始就是一项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工作,在它重组时空、表达丰富多彩内容的过程中,造就出电视独特的品格,并赋予小小电视屏幕以无限变化的可能。如今,借助于高科技的力量,这种创造潜能进一步得以更新和拓展。

一、数字非线性编辑带来电视时空创作观念的新变革

当代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在电视制作领域中最有革命性的意义即在于后期编辑阶段。“非线性”指的是素材的顺序和长短可以不按捕获和记录的先后和长短进行任意编辑。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以特定的顺序创建和排列音画数据文件,它改变了以往基于磁带的线性编辑的传统工艺,对视频文件的操作变得非常简单,完全是在指定的时间轴上进行文件的拼接,只要没有最后生成影片输出或留档,对这些文件在时间轴上的摆放位置和时间长度的修改都是非常随意的,这就是所谓的数字非线性编辑。但是作为一个新型的系统,非线性编辑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

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除了对镜头的编辑功能外,最为重要的是加入了3D模型、数字特技和多层合成功能,从而使得非线性编辑系统真正成为影视导演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技术平台。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结构来看,该系统的硬件只是完成了视音频数据的输入/输出、压缩/解压缩、存储等工作,或者说只是提供了一个扩展了的计算机工作平台,还没有涉及到非线性编辑的核心实质。当我们要进行非线性编辑时,除了计算机工作平台要满足上述非线性编辑硬件要求外,还需要配以非线性编辑应用软件,才能组成一个完善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从而着手进行非线性编辑工作。非线性编辑系统之所以能做到效果变幻莫测,匪夷所思,吸引众人的视线,完全取决于其软件的种类及功能。

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品种繁多,许多非线性编辑设备厂商专门为其编辑系统独家配置了软件,但不具有通用性,也有一些软件能够适应大多数的非线性编辑环境,目前基于PC平台的非线性编辑软件主要有Edit、Adobe Premiere,基于MAC平台的有Media Com‐poser系列和Media 100,以及以制作高效特技著称的MAYA,3DMAX等。3D Studio MAX是世界上最畅销的运行于PC平台的三维动画和建模软件,可以轻松地将任何对象形成动画,实时进行可视反馈,可以创作摄像机镜头并和真实的场景相匹配,可修改场景中的任意组件。MAYA可以创制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画师可以把微妙的表情赋予数字角色,此外它还具有庞大的工具库用以实现种种炫目效果,可以精确模拟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些作用力(如摩擦、重力和风),可以采用交互光照控制设定并调控场景基调等等。此外,ULEAD公司出品的“绘声绘影”可以让用户轻松创建带有生动的标题、视频滤镜、转场和声音的家庭视频作品。它带有直观的、基于步骤的界面,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入门。在影像编辑方面,“绘声绘影”能够以100多个好莱坞式的转场来贯穿不同的场景,以30个可自定义的滤镜来修整视频,并加入创意特效;让文字沿着移动路径移动,建立出色的效果,可加入语言旁白和音乐,在完成作品之后,可以制成录像带、e-mail、网页或刻录成高质量的VCD、SVCD和DVD。即使毫无影片制作经验,也可轻松愉快地用“绘声绘影”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剪辑影片。Adobe Premiere 6.0是Adobe公司推出的影视合成软件,是PC机上影视后期制作的主流软件。它具有视频编辑、节目预览、视频和音频的采集和输出等功能,能够轻松地捕获数字视频(DV)。此外,还有苹果公司开发的数字视频编辑软件Final Cut Pro 3,以及CANOPUS公司的系列编辑软件,CANOPUS公司为其生产的不同档次的非线性编辑卡提供了一系列编辑软件,还有生产商以外的软件公司提供的各种非线性编辑软件……它们在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上大致相近,只是随着板卡的品质不同而在实时性、特技种类、输出文件类型等方面有所区别,但都具有简洁的界面和拖拉式的编辑方式,可令编辑人员随心所欲地创作出品质卓越的影像作品。[5]

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改善,被计算机处理后的活动图像数据文件(经过处理的视频信号),与计算机二维平面图像软件和三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计算机图像几无区别,可以进行相当好的融合,计算机技术和电视技术在此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计算机软件开发商进一步获得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大量的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进入了非线性编辑系统,而且在不断地升级换代,有力地提升了电视图像的艺术效果。

此外,由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的编辑手段、特技处理及其在美学方面的革新,将在后文第三部分作进一步详述。

二、镜头切换速度的变奏——加速与放慢(www.xing528.com)

进入资讯时代的现代社会,人们时刻处于媒体制造的各种视听信息包围之中。面对很容易疲乏,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受众,日新月异的视听产品往往呈现出所谓后现代文化的碎片式、零散化、追求瞬间“震惊”感的取向,由此形成了当代电视作品镜头切换速度的变化。这其中,音乐电视(MTV)以及电视广告的画面编辑风格尤具代表性。

音乐电视的出现,在商业电视这种媒体中产生很特别的作用,尤其在广播电视之中,电视广告有普遍MTV化的趋势,快速的剪接,不着重意念,只重视觉动感及配合背景主题音乐的节奏感,进一步使广告更注重形象、感受及格调,和传统的平面广告方式迥异。MTV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要充分吸引观众的注视,当然不能依赖贯常的历史、逻辑思维及真实感,故此,它的吸引力,不是面向人的思想,而是情绪化的。悲、喜、爱、恨是它的主题,结合怀旧、回忆、狐疑、恐惧、妒忌、羡慕、自怜及失落等,一切围绕着得到或失去爱情。

一些媒介批评家认为MTV的基调是幼稚的,因为它只诉诸欣赏者的官能及情绪反应,把他们抽离现实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有工作、责任、面对社会及政治建制的人,它是非政治、非历史、非理性及反社会的媒体,塑造自我孤立的意识。与传统的进入玄想的艺术不同,MTV是最令人分散精神或注意力的媒体产品,任何几个小时不停观赏MTV的人,都会有些晕眩及思想散漫的感受,每四分钟不同而又缺乏主题关联的影像交替,使观众渐渐习惯不去想其内容,只能依靠看及直觉去感受和猜测,以得到点滴的构想及满足。在这里,观赏者批判性鉴赏力的丧失一直备受质疑和诟病。

然而事实上,这种表象上欠缺主题、注重视觉及听觉效果、倾向短而分散注视能力的接收方式,如今似乎已经成为了电视语言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对MTV和广告以外的其他节目也有明显的影响,如新闻报导的结尾,总以叙事及剪影方法终结;片集的片头片尾,以至节目介绍,均以音乐配合影像的抽象模式来表达。以MTV式的快速剪辑创造画面节奏,形成叙事情节的简洁动态风格,目前几乎成为欧美国家流行的电视剧的主要特点,例如几部连续获奖的剧情类作品——《急诊室的故事》、《白宫风云》、《欲望城市》、《反恐任务24时》等等。从长远来看,电视反过来也会深受观众习惯——短而分散的接收模式所影响,节目以简短、官能刺激集中的效果为重要的表现模式之一。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正常”的趋向,大量资讯的涌现,迫使观众及制作人都要压缩内容,在最短时间和空间中,提供最大的满足。

一方面是加速的MTV式剪辑风格;另方面,近来荧屏也出现了相左趋势,即剪辑节奏的放慢。这后一种风格尤以国内日渐兴起的一批“新人文剧”为代表。

进入2000年以来,在国内屏幕上出现一批被冠以“新人文剧”称谓加以宣传的作品,如《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似水年华》、《画魂》,甚至包括《大明宫词》等等。

这一批电视剧刻意追求中国古典美学一贯尊崇的意境美品格,强调生命意识和个人情感追求,淡化情节矛盾与冲突。因而特意选取诗化的感情故事为主题,着力于角色个性及内心世界的揣摩,以感情的反复多变替代人物命运的大悲大喜,虽不惊心动魄,但却刻骨铭心,突出一种作为生活常态的那些“淡淡的忧伤”。几部戏的灯光、服装、摄像有着大致相似的班底,导演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刻意强调形式、不注重情节曲折性的怀旧式电视剧形态,偏爱以情绪带动剧情的模式,并为演员量身定做角色的格调和气质类型。故而这类作品均体现出放慢节奏的剪辑处理。例如在《似水年华》中,老套的一见钟情剧情被安排上一个“快乐的等待”的主题,虽然也有现代男女的速食爱情,主角在见面一周内就在酒店里幽会,但被刻意渲染的是超乎于肉体爱之上的灵魂之爱。男主角在小镇没有任何音讯地等了女主角整整两年,最终却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而放弃感情。《大明宫词》以华美的布景、绚丽的人物造型、长裾飘飘的华美服饰及精良的制作营造出大唐盛世的非凡气派;该作品的情节外观相对来说具有波澜壮阔的宏大感,不过所采纳的叙事策略却是女性化的情感表达,剧中反复出现绵长而诗化的情感对话与独白,“权力”、“爱情”、“妒嫉”等成为情感追问的核心命题……这一系列的画面语言几乎全都偏爱于放慢的剪辑风格。

似乎是着力于满足大众对娱乐精致化的需求,这些作品中一再通过缓慢剪辑的画面语言突出美仑美奂的叶(锦添)氏服饰、精致的置景、考究的灯光,刻意让摄像机镜头缓缓流动在如画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和千年书院……触摸那些孤单路灯的小镇、破败的旧宅院、挂着精致的竹制对联的书院,白灯笼上张贴的红剪纸……剧中人穿着现代时尚的服装,却谈着古典的爱情,叙事节奏因讲求情调而变得极为舒缓。曾经有记者质疑《橘子红了》是否形式大于内容和节奏过于缓慢,李少红不客气地反问:“你觉得这么多人关注这部戏,仅仅因为它像照片那么好看,而内容就是空洞?你认为可能吗?节奏在人的心中。什么叫节奏?它的定义越来越不确定,节奏的快慢缓急其实反映了观众对这部戏感受的多少。”

无论是MTV式快速剪辑还是浪漫诗化的舒缓风格,镜头内部的美学目的却是统一的:两者均通过画面外在形式(速度)的改变(前者靠的是加快,后者靠的是减速),力求打破惯常的叙事节奏,加强镜头自身的审美接受效应。快速剪辑追求瞬间、即时的“震惊”效果,慢节奏的镜头转换寻求视觉停留中的联想(造境)与间离,两种手法的核心都是强化的视觉印象主义。对这种印象主义的进一步发现,使得我们进入下一部分的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