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言形式
语言任何时候都是人们行动的借助手段,“语言的生动性,是来自于使用比拟的隐喻和描绘的能力”(19)。戏剧语言作为舞台艺术的职能之一尤其如此,演员应当把它看作争取达到舞台人物所期望实现的目的的手段。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戏剧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各部分使用”,这表明语言在戏剧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作为媒介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但它不是能够独立成体系的艺术,而必须依附在其他艺术形式上借以表现自己。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个性气质、精神状态、所需所求等各种意愿和情绪,戏剧语言具有这一切功能,但又不同于一般人类交流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最关键的是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形象的认知和心理感应。因此,戏剧语言看上去好像是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或吐露心机,或传情达意,或言简意赅,或言有尽而意无穷。尽管看上去戏剧语言似乎与生活语言十分相近,但实际上它绝不等同于人们的生活语言,而是戏剧家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将生活语言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之后的结晶。戏剧是演给人看的,语言是说给人听的,戏剧语言想要让观众欣然接受,戏剧艺术家就必须具有把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戏剧语言要想使观众产生幻觉,首先是语言塑造要符合社会生活,其次是语言特征要符合人物的生理因素(包括人的音色、音质、音调、音量、音域等),心理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诉求、情感好恶、心理特征等)和社会因素(包括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语言环境、语言习惯等)。既然戏剧是艺术化的生活,那么戏剧语言也必须是超越生活中的原始形态的语言,必须是源于生活、符合生活逻辑,又高于生活、符合艺术需要的文化形态的语言,必须是能够吸引观众并给人以真实美感的语言。这就要求戏剧语言既要达到个性化、性格化、情感化,又要具有动作性、哲理性、戏剧性,而唯有如此它才可能是因人而异的、合情合理的,机巧微妙的,出奇精辟的;才能在或平实,或华丽;或风趣,或幽默;或简洁,或精练的万般变化中,绘声绘色,神形具现地尽到它在戏剧艺术中的职能;才能在动作、表情、道具、气氛、环境等默契的配合中状人赋情、状物赋形,做到言能达意,意能称物。
戏剧语言包括舞台表演中的人物语言和形体语言。人物语言就是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形体语言就是无言的动作与表情所传达的潜台词。戏剧台词的好坏决定着戏剧的内容能否被正确地表达,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精神取向、心理状态能否得到准确的体现;戏剧潜台词的好坏则决定着戏剧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否被准确地解读,决定着人物的舞台表演的力度和精彩程度。也就是说,人物的台词和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着观众对戏剧的兴趣,关系着观演者之间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关系着一出戏剧演出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语言会造就一个形象,也许这个形象和造就这个语言形象的人并不完全一致。但在戏剧中必须设法保持这种一致。也就是要让观众看到戏剧语言树立的这个形象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个人的形象,他必须体现着人的个性形象特征,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只有这样的语言造型树立的形象才能让观众直接感知,形成观演者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心理沟通。即使是现代派戏剧竭力标榜自己反传统,但依然没能改变戏剧人物的对话形式,人物独处时的独白形式,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旁白形式。它们与观众之间赖以沟通的依然是舞台语言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象外之物和韵外之致的表现力。不过,现代派戏剧语言的隐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言的意义。因此戏剧语言是一种较难驾驭的戏剧因素,尽善尽美也许是不可能的,但起码可以做到戏剧语言绝对符合人类语言的基本规律,可以做到戏剧语言绝不能过于直白或过于隐僻。如果听其言而不知其意,只会影响观众的兴趣;但过于明白详尽也会让人感到乏味。最好的戏剧语言与生活语言的特质应该是一致的,应该是既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情趣爱好、性格特征和为人处事的准则与本能,又能够给观众以启迪,有思想高度,能发人深省,有哲理深度,让观众在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里去品味其中的含义。
“戏剧是一种诗的艺术”(20),别林斯基认为戏剧是“诗歌的最高类别和艺术的桂冠”。他们的这些立论显然都是立足于西方戏剧最初的语言形态。众所周知,西方戏剧原本是一种诗性的创造活动,所以它一出现就是用诗的语言形式写就,过去的戏剧家因此而被称为戏剧诗人。古希腊、罗马的戏剧理论家,甚至后世的一些戏剧艺术家也都把戏剧纳入诗学的范畴。戏剧学与诗学被溶为一体的重要原因就是,除了它们都是采用具有某种格律的语言对人的行动进行摹仿之外,还都采用了有节奏、有乐感的韵文。这种诗的语言成为了它们体裁属性的划分标准,当然在西方古代戏剧中除了诗性台词之外,还伴有歌唱和舞蹈。后来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演变,歌舞成分才逐渐分离出去,成为了独立的歌剧或舞剧,西方的戏剧开始真正形成了以对白为表演形式的独立艺术。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戏剧语言的诗性减弱,开始向着“散文体正剧”为主流的方向转化。就戏剧中的对白而言,悲剧常常是韵散结合,而喜剧中的散文体则更趋明显。当然从古至今,韵文也好,散文也罢,都是语言的形式,但正是这种形式的创新形成了西方最早的以语言为媒介、以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为中心、以舞台表演为手段的戏剧创作,形成了以戏剧艺术为表述对象的理论体系。戏剧是一种动作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综合而论更确切地讲它其实是通过有声语言或无声语言来表现人,并供人欣赏、品评、借鉴的艺术。于是,人的语言和行为动作进入戏剧便被赋予了特殊使命及意义,也造就出了不同的剧种,即语言形态的不同而有了戏剧样式的不同。
1.诗剧
古希腊、罗马的戏剧理论家们一致把戏剧纳入诗学,使戏剧与诗歌溶为一体,就此形成了西方最早的用诗的语言写就的戏剧,后世学者称之为“诗剧”。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样式,是因为原始形态的人类语言就是诗性的,而戏剧就是以这种诗性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创造;是因为西方古典戏剧理论对戏剧本体的认识,将着眼点放在了戏剧与史诗的共同化上,强调它们都是采用某种格律对“行动中的人”进行摹仿。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说,“戏剧是一种诗的艺术,因为它创造了一切诗所具有的基本幻想——虚幻的历史”。“戏剧既不是宗教仪式,也不是娱乐性行业,虽然它有时也会以两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出现。它毕竟是诗,而诗既不是马戏团,也不是教堂”(21)。
“诗剧”又被称为“剧诗”。“剧诗”的概念是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来的。他将“剧诗”或“戏剧体诗”归于诗的艺术类别,并依据它把客观性史诗和主观抒情性诗结合在一起的特性而视之为最高的诗艺。其实,17世纪的布瓦洛已然在其理论著作《诗的艺术》中视戏剧为崇高的艺术,并树立了古典主义戏剧必须遵循的规范。但黑格尔的论述则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戏剧艺术追求,也就是以诗人的敏感去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情绪抒发,并将诗意的抒情与真实的情景融合起来,从人的心灵深处和丰沛的情感世界中,从人的灵魂的悲剧性痛苦中表现人生的境况,即表现英雄意识或英雄的自我意识。
“诗剧”是戏剧的一种特殊形态,戏剧语言的抒情化是诗剧得以成立的审美前提,诗剧语言的形象化、哲理化是它得以历代传承的创作根本,当然戏剧语言的演变进化也是戏剧艺术规律所决定的。西方戏剧从诗的戏剧到戏剧语言的诗化、抒情化的过程其实早已完成了过渡,莎士比亚的剧作便是典型的范例。
2.歌剧(www.xing528.com)
1654年戴夫南特在英国伦敦把一出“配有音乐的戏剧”搬上了舞台,人们认为这就是英国的第一部歌剧。其实,歌剧艺术在欧洲的诞生最早可以上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原本是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并由唱词占主导地位的简单乐剧,后来经过意大利人蒙泰韦尔迪的改造,遂将其变成了由音乐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歌剧是一种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而以歌唱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戏剧艺术形式。这种戏剧艺术样式在西方文化氛围里属于高雅者的欣赏艺术,其演出形式也较为肃穆和庄严。因而它的传播范围并不十分广泛。
3.舞剧
戏剧的最早形态应该是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后来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歌舞形态与对话形态才逐渐分离,由此形成的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即为舞剧。这种主要用舞蹈动作来表现内容和情节的戏剧,追求的是韵律、节奏的变化和动作语言的艺术和谐。西方人亦将其视为高雅的戏剧艺术样式。
4.话剧
戏剧语言从最初的诗性本质向散文化演变,逐渐形成了以散文对话的方式结构戏剧作品的叙述体裁形式。这种剧以对话为主,使用的是散文化的台词叙述事件,展开冲突,刻画人物,其语言比较贴近生活。尤其是优秀的话剧语言常常与人们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交际语言无二。因此话剧艺术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并得以广泛流传。
20世纪现代派戏剧中,话剧中“话”的成分因其创作理念的转变,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消解趋势。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取消了话剧中的对话,而只不过是消解了对话的意义。其语言的不着边际、模棱两可、颠三倒四、自相矛盾、支离破碎,其实不过是表面意义上的消解,而本质上的暗示和启发才是其真正的灵魂。
5.哑剧
哑剧,顾名思义是一种沉默的艺术。在戏剧舞台上,任何人物、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有声语言的交流或表述,有的只是剧中人物在彼时彼地的表情流露和形体动作。但是戏剧创造者却透过人物的形体语言和沉默,透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意会表达出戏剧本身所蕴含的一切美妙诗意,传达出戏剧内含与情感好恶。其机智、幽默、滑稽的表演常常会令观众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哑剧是非常古老的欧洲剧种之一,它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最初的表演主要是在街头和游艺场所,后来才进入剧场演出。现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很高雅的世界性艺术形式。这种剧既非舞蹈,也非话剧,而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艺术。哑剧是利用表情和动作对生活内容的直接演绎,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极强的艺术魅力,因而传承至今,其生命力兴盛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