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形式
戏剧的结构是指戏剧艺术家在明确的创作思维中形成的总体构思,它不仅包括戏剧情节的组织安排和精心布局,也包括对剧中人物的巧妙设计和剧中人物关系的全面策划。但不论创作者如何设计、构思,结构形式必须要为显现戏剧的主题内容服务,为塑造人物、展示情境和有效地感染观众服务。也就是说,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舞台时空中,不管情节故事如何跌宕,如何曲折复杂,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即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头”、“身”、“尾”在形式上的起承转合,都必须将整个戏剧的思路和脉络、戏剧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戏剧的情感倾向和观念诱导等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按照我们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一件事物可能完整而缺乏长度)。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14)。
戏剧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是说剧作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去选择。因为结构作为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所以不同的戏剧内容应当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才能最有效地表现内容。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说,“如果一部作品读起来到处是错,偶然闪烁些警句那又能算得什么?必须里面的一切都能够布置得宜;必须开端和结尾都能和中间相配;必须用精湛的技巧求得段落的匀称,把不同的各部门构成统一和完整。当你发挥的时候万不能离开题旨,跑到十万八千里去找一个漂亮字”(15)。此外,戏剧结构形式的选择,也取决于剧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熟悉的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阅历和社会情绪,取决于他的艺术爱好、艺术个性、艺术趣味和艺术修养。只有符合了上述规则,戏剧的布局结构才能在合乎情理中展开,并让观众能够欣然接受。为此,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戏剧的情节不能够由不近情理的事组成,“如果有了不近情理的事,也应该把它摆在布局外(例如《俄狄浦斯王》剧中,俄狄浦斯不知道拉伊俄斯是怎样死的)……如果已经采用了不近情理的事,而且能使那些事十分合乎情理,甚至一件荒诞不经的事也是可以采用的……”(16)。根据内容和故事的逻辑性、情理性来为戏剧情节进行安排与布局的理念统治了西方剧坛两千余年,直到现代派戏剧艺术的出现,才有了根本的改观。
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作为戏剧创作者的社会生活和艺术个性的体现,是其思想和形象思维活动的产物。人的思想和思维活动是最为活跃的,当然表现这些活动的戏剧艺术也就是丰富多彩而且变化多端的。但就戏剧结构的种类来说,有史以来主要有三种戏剧结构形式被戏剧艺术家常用,即以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为标志的开放式结构;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封闭式结构;以高尔基的《底层》、霍普特曼的《织工们》为标志的展览式结构。当然在这三种主要的结构形式之外,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结构形式通过戏剧实践而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那就是:从戏剧情节线索的组织安排考虑,设计的单线索结构(《伪君子》)、多线索结构(《第十二夜》)和平行结构(《李尔王》);从戏剧故事构成的特点考虑,设计的以事件为中心的结构(《人民公敌》)、以人物为中心的结构(《玩偶之家》);从戏剧舞台情境的特殊展示考虑,设计的散文式结构(《底层》)、画面式结构(《带枪的人》)。如此等等,表明戏剧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且一部戏中并非只采用一种结构形式的例子也十分多见,如前面提到的《人民公敌》、《底层》等作品。一部戏剧的结构形式可以属于这一类,又可以属于另一类,或者交插出现,这恰恰说明戏剧结构艺术本身充满着奥妙。
1.开放式结构
开放式结构是从事件的开端写起,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将事件的始末过程正面展现在舞台上。戏剧作品所要反映的事件的主要过程有头有尾,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和全面,但不是全部,也不可能在一部戏剧的有限时空里全部将事件表现在舞台之上。
从头至尾叙述事件的全过程是戏剧结构中常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但也是最难把握好的一种形式。因为这样的结构,一方面使剧作的情节线索主次分明,事件进展过程清晰完整,让观众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也很容易造成对事件的平铺直叙,没有波澜,缺少曲折等毛病,让观众兴味索然,进而影响戏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效果。
利用这种结构形式创作戏剧并取得了很好效果的是莎士比亚和易卜生。莎士比亚的戏剧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开放式结构。其中较为典型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从一对有世仇的青年男女还未见面写起,一直写到他们因为爱而双双死去为止。
2.封闭式结构
封闭式结构是从事件进入高潮前不久开始写起,选取矛盾冲突已经是很紧张的时刻入手,情节故事的完整过程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去展示,而是截取了生活事件中的某个时刻,并把一切戏剧冲突都集中在这个时刻。尖锐的矛盾冲突迫在眉睫,这样的瞬间呈现在舞台上,更加强了戏剧的艺术效果。而对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则采用回顾的方法来叙述和交代,更使因果关系和事件的逻辑关系迅速而清晰地表现在了观众面前。
封闭式结构因为将戏剧情节封闭在某个阶段、某个时刻展开冲突,因而开头就有戏,且从始至终戏剧性较强。但要从始至终保持观众的兴趣,就需要戏剧艺术家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能够将情节内容进行高度的凝练、集中、浓缩,以适应迅速达到高潮的戏剧的规定性情境的要求。因为戏剧情节集中在矛盾冲突最尖锐的时刻,活动于戏剧故事中的人物也必当一直处于这种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所以人物的性格与形象塑造也可以迅速地完成。于是,整个剧情也将牢牢地抓住观众,给人一气呵成、惊心动魄之感。
为了适应这种结构形式,戏剧艺术家们努力探索着在短短的舞台时空里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尖锐的戏剧冲突、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创作规律和规则,并且最终在古典主义“三一律”里实现了对戏剧情节结构的严格限制。从戏剧的实践活动来看,这种在一昼夜之内、在一个地点,表现一个统一事件的结构形式的要求是符合舞台艺术的表现规律,并且具有较强生命力的。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就是把几十年间发生的事件集中在一段时间里表现出来。观众的情感高度集中,始终被裹挟在尖锐复杂、紧张激烈的情景展现中。这样的写法也使他最早创造了“追溯法”,即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发现”的方法。为后人更好地运用这种戏剧结构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3.展览式结构(www.xing528.com)
展览式结构形式中人物多、事件多、线索多,全剧让人看上去像一副群像画,因而也称之为人物群像式结构。在戏剧的舞台上,由这些多种多样的人物和事件构成的一幅幅生活景象图,是凝聚着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交织着血泪、悲喜、真假、善恶、顺逆、苦乐人生的真实写照,自然会对观众们直接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并在心灵上反射出时代活动的投影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这种结构形式是通过对某一环境、某些生活场景的舞台再造,表现那些在其中生活着的、行动着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和生活写真的。在这类戏剧作品中,众多的人物难分主次,多条线索各自发展。也就是说全剧基本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突出刻画的中心人物,它写的是一群人;全剧没有一条贯穿始终、展示戏剧冲突的情节主线,它有的只是一群人的动作线索。因此,展览式结构力图通过对一些人物的性格和动作组成的生活情景的展示,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成长的描写,反映丰富宽广的社会生活,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霍普特曼的《织工们》的背景是1844年西西里织工们的起义。五幕剧分别在五个地点进行,每幕出现的都是不同的人物,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和主要人物的动作线索。但通过舞台展览式的朴实生动的表现,流露的却是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见解,以及从这一事件中得到的深刻启示。
4.其它结构
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作为戏剧艺术家们形象思维的产物,是很难在几类固定不变的结构形式下将其完美的艺术构思、完善的艺术理想全部概括尽的,因此在西方戏剧史上,戏剧结构形式上的创新,情节布局上的标新立异是屡见不鲜的。最常见的还有:
(1)单线索结构
单线索结构并不是说一部戏剧中只有一个行动线索(包括只有一条线索的),而是说它的主要线索明显突出,主导地位及关系明确,矛盾冲突始终与主要线索发生依从关系,情节故事不枝不蔓,脉络清楚,矛盾集中,悬念紧迫。紧凑严谨的情节线索,场与场之间没有间隔,进而造成紧张剧烈的主动行为关系,和令观众心无旁骛的艺术效果。莫里哀的《伪君子》便是此类之典型。
(2)多线索结构
多线索结构顾名思义就是情节线索不止一个,而在一部戏剧出现了多个情节线索、多种人物关系的错综交织。特定的戏剧场景、戏剧情节,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色彩丰富、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戏剧场面。然而多线索结构中的若干条线索并不是自由无序地发展,各线索之间不是各自独立进行,而是密切相关的。其中那条起支配作用的主线引领着情节结构的头序,并与所有线索编织成了一个矛盾运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戏剧矛盾点面结合,次要线索为主线服务,起着衬托、呼应等作用。
多线索结构是在戏剧舞台上有效的时空之内处理多方面关系的极好办法,采用这种办法,可以使戏剧冲突激化,在对比中加深主要线索的意义,加强剧情,加强戏剧性,进而表现出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面貌。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就以七条线索的结构折服了众多的戏剧观众。
(3)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就是指戏剧的情节线索主要有两条,或一主一辅,或一正一反,它们虽然不是很匀称地交替出现,却在表现同一意义的故事中揭示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含。众所周知的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就是以两条情节线索的巧妙安排和对事件的准确把握成为了悲剧中的佼佼者。正是剧中的两条线索——李尔的遭遇和葛罗斯脱的遭遇并行不悖,一主一副平行发展,间或交叉,说明了李尔王的悲剧不是孤立的现象,从而突现了作品的深度和力度。
总之,戏剧离不开舞台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和时空内演绎一段动人的故事,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因而作者既要考虑篇章结构上的布局,也要依赖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组织作品结构,以满足舞台艺术的需要。也就是说,戏剧作为一种强叙事的结构,它受到时空的、情境的、人物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但它所交代表现的主题,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曲与直都必须是泾渭分明的,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都必须是毫不隐晦的,而且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20世纪以前的戏剧创作均未脱离这个模式,都是在服务于说教的主题下结构作品,可以说传统戏剧一直是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对观众发挥着各种作用。直到20世纪现代派戏剧艺术出现以后,他们为了实践一种新的戏剧理念,开始采用一些特殊的艺术形式,曲折地反映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部分现实,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反映人类的精神状态。这种特殊表现在情节结构上常常是无序的、混乱的,甚至是颠倒的,尽管开始观众用传统的意识面对现代派戏剧时曾感到一点也不明白,但它们却在鄙视和冷遇中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广大观众理解和接受,这表明西方戏剧已经从以传统的说教为目的的创作,转到了强调以“自我认知”为意图去结构作品的层面上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