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第四堵墙”
“第四堵墙”是指传统戏剧镜框式舞台前缘的那堵隔开演员与观众的隐于无形中的墙。这堵墙成了西方现、当代戏剧创作和表演理论酿成纷争的分水岭。
以易卜生的创作方法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为代表的一方,一直主张并强调的是:戏剧艺术是由人物性格及其行动(情节)加上进入角色的演员的表演技巧一起锤炼而成。在舞台上,演员们的表演被乐池、幕帘等无情地隔开,但他们却通过酷似真实的表演使观众产生“真实生活”的幻觉,使观众克服心理距离,忘却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剧中人一样如醉如痴、感同身受。“第四堵墙”形成的观众和舞台表演者之间的这个梦幻的空间距离,看上去是把观演者分隔开了,但他们认为这种隔离却是为了使两者之间更好地产生共鸣,即所谓距离产生美,却又因为美而使观众、读者之间的距离消于无形。(www.xing528.com)
布莱希特则要求推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舞台刻意虚构的“第四堵墙”。他认为戏剧艺术的责任不仅是要说明(表现)世界,而且更应该能够改造世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第四堵墙”理论的确存在着造成观众丧失主观能动性的负面接受效应,会让人失去改造现实世界的冲动。布莱希特认为,既然这堵墙暗示着观演者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那么舞台上所进行的就只是表演而已。因此要时刻提醒观众,他所见到的只是“一场戏”,而不是现实生活。或者从观众方面来说,他要求把舞台上实际敞开的“第四堵墙”重新用“玻璃”堵起来,建立这种隔离是为了造成一种非情绪化的剧场氛围,避免让观众受到戏剧舞台上演员感情活动的干扰。他把这层“玻璃”墙称为“陌生化效果”,要求墙后面的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是向观众讲故事,而不迷失在故事当中;要求墙前面的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展开客观而主动的思维,不被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所左右。当然他有时也“过分强调眼前的迫切需要,不得不抛弃他与过去的联系”(卢卡契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