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的发展,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从此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的历史是从公元5世纪到17世纪中叶,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衰亡的整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代,基督教垄断了一切,包括文化艺术,一切都被纳入神学的范畴。古希腊、罗马时代成就辉煌的文化艺术在基督教的摧残、埋没下,几乎消失殆尽。而基督教文化的兴起和繁盛,反映在戏剧艺术领域里,同样是古代戏剧从内容到形式上全部消失,和西方宗教剧时代的开始。
恩格斯曾说过:“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形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惟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德国农民战争》)如其所言,中世纪的文化艺术都不是建立在古代文化艺术基础之上的。就戏剧而言亦是如此。从基督教实行的加强对社会和人的思想感情控制措施,和其宣传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以及让人们皈依上帝,顺从天命,寄托未来等来世思想看,与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中宣扬的人道主义思想显然是针锋相对的,这也就决定了基督教反古代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戏剧艺术来说,基督教教会禁止人们看戏或参加戏剧演出,神父们更禀承教会的意旨攻击戏剧,这一切对西方古代戏剧传统的衰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纪教会的严密控制下,并没能彻底取消戏剧形式的存在,只不过舞台上出现的宗教剧和城市市民阶级创立的戏剧与古代戏剧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西方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中世纪是一个相对萧条的时期,基督教成为了一统全欧洲的思想意识形态,一切文化艺术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宗教神学的烙印,这种状态维持了一千多年。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交融的中世纪文学,其成就不如古代文学,但不容忽视的是基督教文化既能够成为欧洲整个封建时代的代表,自然拥有其无从质疑的价值、地位和意义。在这个基督教神学统治一切领域,社会文化发展严重滞后的黑暗时代,文化艺术的表现状况似乎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反映在戏剧领域里显然也是如此。作为中世纪正规剧种的奇迹剧和道德剧,常常写得特别出色,情节扣人心弦,戏剧性很强。观众可以从中体验到创世纪的神奇、挪亚妻子的幽默、约拿奇异的困境、耶稣诞生的柔情、大屠杀的野蛮、耶稣的受难和复活的喜悦,以及最后审判的庄严等等各种不同的情感。人们尽可从中体会和感受宗教思想文化的奥妙。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就呢?
中世纪的宗教剧和城市戏剧在基督教的森严壁垒中能够形成并发展起来,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戏剧艺术自身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顽强生命力作用的结果。只不过这时的戏剧是为宗教政治、信仰、文化而作,是为此时此地的大众受用罢了。诚然,中世纪的戏剧没有直接学习和继承古代戏剧的经验和成就,而是诞生在宗教文化氛围下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戏剧诗人们在宗教仪式和民间表演基础上创立的宗教剧,以及在宗教剧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城市戏剧,是中世纪时代人们文艺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表面看上去似乎与古代戏剧艺术无关,而实际上中世纪戏剧与演化自宗教仪式、民间表演的古代戏剧形式是何其相似,古希腊人开创的戏剧道路之宽广,影响之深远实在是一言难尽。其实,中世纪尽管极力排斥古代文化,但来自古希腊,特别是古罗马戏剧艺术家们撒下的戏剧艺术的种子一直在潜移默化中等待着生根发芽的机会。终于,公元6世纪的时钟敲响了,从教会做弥撒的颂歌声里,戏剧艺术的头脸开始显露出来。就如古希腊从祭祀酒神的宗教仪式中开掘出古代戏剧一样,在基督教复活节活动中也走出了中世纪的宗教剧。当然从复活节的早礼拜的抒情歌曲的宗教仪式,到宗教剧的形成和发展,其过程是缓慢而不平衡的,这与各地区教会的开放与保守程度有关。但不论如何缓慢和艰难,宗教剧毕竟从宗教仪式和民间表演中演化形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更让人出乎预料的是原本服务于教会的宗教剧竟然走出了教堂,来到了民间的集市上,并最终摧生了服务于市民阶级的城市戏剧。到此,戏剧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中世纪的宗教剧主要有两种形式——宗教奇迹剧和神秘剧。奇迹剧是一种专事宣传圣母灵异和奇迹的戏剧。它是根据圣徒们为其创造的种种奇迹编写而成,所以又称圣徒剧。这种剧起源于教堂内举行的礼拜仪式,是对其加以戏剧化的表演的结果。后来它被移到教堂的院里,最后又搬到了市场上去演出。神秘剧是用中世纪的方言写成,其题材主要来自于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圣经》、宗教礼拜仪式或圣徒们的传记。它也是从中世纪教堂中举行的礼拜仪式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戏剧的演出也是因为观众的日益增多而从教堂移到了外边。为了引起平民百姓的兴趣,在戏剧对白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方言进行表演,于是促使神秘剧逐步变得世俗化。总的来看,奇迹剧或圣徒剧中更多的是用来表示特定意义,尤其是指非专属于《圣经》故事的戏剧;而神秘剧或《圣经》故事剧则是专指在基督教圣体节演出的大型《圣经》故事组剧。中世纪的这种神秘剧组剧或奇迹剧组剧在英国、法国、意大利都得到了发展。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在大型宗教剧的范围逐渐扩大,从人口较多的城市吸收人才以加强自身的实力时,非宗教剧的戏剧形态也已经完善起来,并获得了向前发展的动力。(www.xing528.com)
13世纪时,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城市市民阶级的思想意识开始渐渐渗入到宗教剧。有的作家把日常生活写进了他们的奇迹剧作品中,虽然宗教迷信色彩仍然很浓重,但市民阶级思想的渗入使原本为宣扬圣母、圣徒的戏剧内容发生了改观。真正的世俗戏剧直到14世纪才出现,那时的市民阶级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思想文化需求,已经开始追求自己的娱乐形式。于是他们组织自己的剧团,为自己这个阶级开展创作和演出等一系列戏剧活动。此后这种戏剧活动在欧洲各个城市中逐渐扩展开来,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手法,向人们展示出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反映现实,反映社会问题,启迪甚至主导了文学走向的变迁——向文艺复兴的过渡。这种戏剧就是中世纪的城市戏剧。
城市戏剧包括三种体裁形式——道德剧、笑剧、愚人剧(傻子剧)。它们也不是古代戏剧演变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宗教剧和民间杂耍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民阶级的戏剧。道德剧是在14世纪末期从神秘剧和奇迹剧演化而来,其题材虽然是直接从天主教教义汲取的,但它把人的各种品质拟人化,把抽象的伦理观念人格化,通过戏剧的形式来褒贬道德,让人既明白易懂又易于接受,从而受到教育。道德剧中往往含有劝善惩恶的用意,它所赞扬的是合乎道德标准的真正生活,宣扬的则是宗教道德或世俗道德。其主题内容表现为两大类:一是善与恶两种力量的斗争。作者把每种力量都加以拟人化,并给它们取了名字,借以标明它们各自代表的特定的善、恶概念。尤其是常常借人死时,以灵魂得救升入天堂或受罚下到地狱的表演来达到扬善惩恶的寓意。二是描写人生的各个时期,每一时期都充满着发生不道德行为的种种危险。通常来说,这种寓言是十分明显的,剧中的主人公往往象征的是全人类,其行为的道德与否关乎人生。当然,在某些道德剧中,也有主人公只是属于某一特定职业或社会阶层的人,或者是拿某个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作模特原型而塑造出来的。不过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见。中世纪城市戏剧中的道德剧到16世纪时已经日趋衰落了,尽管它曾经流行一时,但流传下来的剧本却只有15世纪时期的几个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普通人》。既便如此,它对欧洲近代悲剧的出现贡献极大。
笑剧也称闹剧,是中世纪的世俗戏剧,它以法国的“愚人节”为开端,因而又称讽刺笑剧。笑剧是由宗教神秘剧中的滑稽笑闹成分发展而来,它是城市戏剧中现实意义最大的一种,即比道德剧、愚人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这种剧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通过诙谐的情节,夸张的手法,泼辣的风格反映城市市民的生活和处世态度,表现人情世态,其生活气息浓郁。这类作品因常常嘲笑僧侣、骑士、法官、财主,歌颂市民和农民们的机智、狡黠,揭露法律的腐败、商人的贪婪、市民的尔虞我诈,故深受市民阶层的欢迎。笑剧广泛流行于14、15世纪时期的法国、德国,对欧洲近代喜剧的形成作用极大。在中世纪保存下来的笑剧作品中以《巴特兰律师》最为优秀。
愚人剧又称傻子剧。作为14世纪出现在欧洲的世俗戏剧,它也是以法国的“愚人节”为开端的,因而称之为愚人剧。这种剧形式短小,专门写一些愚弄人和逗笑的言行,常常通过人物的装疯卖傻来表示市民们对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不满情绪,讽刺贵族和骑士,因此又被称作傻子剧。愚人剧常指摘时事政治,傻人的言行中却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愚人剧最著名的作品是出自法国作家彼埃尔·格兰高尔(1475—1538年)之手的《愚人王子》(《傻王的把戏》)。
总之,城市戏剧的出现和繁荣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中世纪教会文化的束缚,传达出一种反封建、反教会思想的心声,为文艺复兴作为开端的西方近、现代戏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方戏剧的发展史已经证明,文艺复兴以来的悲剧和喜剧并不是古代戏剧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而是中世纪城市戏剧中的道德剧演变发展的结果形成了悲剧,笑剧演变发展的结果形成了喜剧。西方戏剧的脚步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阴影中走出之后,就与宗教体验分道扬镳,进入了纯感官艺术领域,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迹象,最早的戏剧是为表演而创作,之后的戏剧则更适合于阅读。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从中世纪宗教剧演化成的近代西方戏剧逐步走向了现代戏剧、歌剧、舞剧三种表演形态,内容越来越深刻,剧情越来越复杂,表演越来越出色,艺术越来越精到,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大。总之,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文艺领域中戏剧艺术占据了一席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