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性价值

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性价值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也为当前的艺术创作确立了一种良好的美学规范。将审美价值的认定纳入现实的审美诉求来考察,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实现了审美与现实生活的统一。在文艺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艺术真实的探索上,还表现出一种包容的心态。

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性价值

结语 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性价值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平民化趋向,在引导和规范这种文化潮流向着健康的道路迈进中,现实题材电视剧以符合大众利益、表现大众情感、为大众喜闻乐见为旨归,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贡献功不可没。它还与主流意识形态要求艺术关注现实、关注大众、关注时代、贴近生活的期许不谋而合。它用影像语言记录了当代社会历史的变迁,尤其在聚焦当代生活中,再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在题材多样化、风格多样化、手法多样化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通过对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问题的初步阐述,我们不难发现,主导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潮流的还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现实主义为主的艺术,这种艺术真实在保持艺术传统与审美现代性追求上显示出的文化智慧,在于从审美的当代性中体现现代性,在普遍的大众审美诉求中建构传统性,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学精神,体现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全球化的文化视野;此外,在处理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上,纪实风格、浪漫传奇、新写实艺术以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多种电视剧艺术真实的探索,为满足当代多元文化需求提供了生动的文化产品。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也为当前的艺术创作确立了一种良好的美学规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导艺术样式。电视剧在我们这个推进民族复兴、传承中华文明、创造先进文化的时代,作为一种主导文化消费的主要艺术形式,理应承担时代赋予的这种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其中,现实题材电视剧聚焦当代人的精神风貌,承载着当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体现着改革开放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的激荡,描绘着时代的沧桑巨变,包孕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人文理性。“由于这类作品所涉及的人和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需要我们有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有深入观察社会矛盾的洞察力,还要有艺术化表现生活的水平……要经得起广大观众的挑剔和批评。”[1]因此,从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它以正确的政治立场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关注普通百姓的疾苦,讴歌正义、正气、真理,高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处理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娱乐、艺术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上为电视剧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尤其是在文艺的多样性逐步成为当代文艺生态标志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对于如何公平、公正、合理地配置社会文化资源,协调各社会阶层的文化利益,保护中下层社会群体的文化权益以及体现民族的审美习惯和趣味等方面是有借鉴意义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多样化的风格、多种艺术真实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文艺表现现实生活的理念,它的包容性、开放性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蕴涵,必将进一步推动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并促进当代文艺的繁荣。

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这种艺术类型还较好地体现了借助审美的通道实现其艺术价值。现实题材电视剧以其实践成果向观众揭示了生活与艺术的差别。那些“不能够审美化、不能实现艺术思维的转化”的生活,“不是审美表现的合适对象”,[2]艺术的功能实现需要经过审美的中介,文学作品如此,电视剧也不例外。将审美价值的认定纳入现实的审美诉求来考察,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实现了审美与现实生活的统一。现实题材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大众主要的精神消费形式,一方面,它需要具有指导生活、认识生活的实质性的内容,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带给观众精神娱乐的审美元素。因此,传媒领域倡导的“内容为王”和“娱乐为王”对内容的关注和对娱乐的关注以及从内容的关注转向娱乐关注都强调了娱乐与内容的关系,没有内容的娱乐很容易使艺术沦为消遣和搞笑的游戏,没有娱乐的内容则容易导致艺术的枯燥乏味。因此,尊重艺术规律,以审美的方式表现生活,并带给观众身心娱乐是时代对电视剧艺术的要求。娱乐不是纯粹的感官的娱乐,尽管在“观影过程中,健康的感官愉悦、有益的视觉快感是客观存在的”。[3]但作为一种复杂的艺术接受心理的体现,观众同样追求带给观众身心愉快的精神消遣方式。观众需要娱乐,将电视剧的娱乐价值建立在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现实的原则基础上,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体现出的是一种健康的娱乐观。

在文艺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艺术真实的探索上,还表现出一种包容的心态。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些非现实主义文本而言,尽管它们大多是作家创作思想倾向性的产物,但这些作品从某些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弊端,只不过这种反映带有夸张、荒诞甚至怪诞的感觉,不是现实主义规范化的反映而已。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利刃,也不是一无是处。后现代如果解构和颠覆的是那些不合理的、应该解构与颠覆的文化要素,那么,这种解构未尝不具有正面的价值和意义。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纪实风格也不同于自然主义通过个人的、日常关系的偶然因素的描绘来反映世界,它所体现的是对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新的探索。秉持现实主义立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也搀杂了许多新的元素,在更多考虑到使自己的人物按照其性格的现实的、历史具体的特点和条件来行动的基础上,其内涵也是变化的。如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艺术的认识价值的理解上,它的内容还包含了观众作为消费者对生活信息的消费,它的审美行为还包容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行为。电视剧作品成为观众了解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获得社会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并从电视艺术中获取智力支持的有效途径。这正如农村观众把《外来妹》视为打工指南,出国留学人员将《北京人在纽约》视为出国留学的参考一样。电视剧,尤其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内容表现出一种新的现实实用性目的。一部电视剧既浓缩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又可以显示出平民文化的亲和色彩,同时也不回避对生活中无可奈何一面的揭示,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显示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上,在故事的演绎中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表现得有声有色,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魅力。艺术真实尽管只是这种来自于艺术家种种艺术创造价值的一个方面,但它所涉及的美学问题十分重要。处于现实生活洪流中的艺术家“不能立身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自言自说,应跻身于体制之内与千万大众感同身受”,[4]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在精神审美的当代文化范式上可谓做出了积极的、可贵的探索。

此外,美学视野下的电视剧研究本身不是一种封闭的理论体系,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论便是这种研究视野下所做的一次本体研究的尝试。从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和美学研究的宏观视野来看,对于电视艺术理论的构建还可以区分为不同的艺术批评系统:其中,技术批评系统的发展,致力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意识形态批评系统,突破了单一的意识形态研究局面和拘泥于庸俗政治学研究的局限,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世界文化范围探讨艺术问题;审美文化批评系统,从强调文艺的自律性到注重他律性、关注艺术本体,在重新关注题材、主题、结构、叙事中,融进了现代性的艺术理念。这些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于电视剧创作、传播、接受的分析,丰富了对于电视剧艺术活动规律和现象的认识,扩展了电视艺术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显示出电视剧研究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各种艺术批评系统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通构成了当前艺术研究最为突出的系统结构张力。这种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不同观念之间的相互激荡,突破了艺术研究单一的系统质或只专注于某一研究思路的模式,使电视剧的艺术研究成为技术与艺术结合、美学与文化相结合、历史与美学相结合、现代人文理性与现代传媒思想相结合的复杂的交流与沟通的场所。其中,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越来越显示出外部研究与本体研究相结合的价值,以电视剧为代表的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批评正逐步成为电视剧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显示出个性研究与艺术中和的优势。现实主义精神的当代拓展显然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一如单一的文化研究无法取代美学研究一样,它无法解决艺术本身如何作用于人的复杂精神现象的挖掘和探索。总的说来,当一种艺术形式成为9亿多观众的主要精神消费方式的时候,针对关于艺术真实这样一个传统话题,重要的是在生活艺术化的过程中,努力把握艺术的表现方式,使其成为主导百姓精神生活的艺术样式。

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所确立的良好的美学规范,还在于它树立的美学趣味。从现实题材电视剧体现的美学趣味而言, 9亿观众的趣味不是那种引领时尚的物质主义消费倾向也不是那种代表新型中产阶级的趣味。中产阶级的趣味显然不能囊括观众全部的需求,也不能说就是观众的主体,对于忙于生计的数以亿计的百姓的文化需求, 9亿观众对电视剧的期望以及他们的收视心理甚至他们对电视剧不满的呼声可能就是电视剧未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人民不光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父母。”[5]一方面,现实题材电视剧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品格使这种艺术形式具有了很强的时代感,要求电视剧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具有一定的内涵,摒弃滥俗和庸俗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百姓健康的文化需求。在9亿中国观众每天平均3个小时的收视期待中,现实题材电视剧应该提供观众什么样的作品,显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艺术作用于人的审美规律,给予人的审美快感都来自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系统,这其中,蕴藏在中国广大百姓心中对真实的呼唤、对良知的呼唤、对美好生活的呼唤,代表的是广大观众对电视剧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体现健康价值追求的艺术形式,一个注重审美表达的艺术形态,一个体现多样化艺术追求的文化载体,一个张扬大众审美趣味的开放体系,是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奉献给当代大众的文化主餐,也是其未来的努力方向。(www.xing528.com)

【注释】

[1]高小立:《拍好现实题材是我们的追求——访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李培森》,《文艺报》, 2006年3月4日。

[2]仲呈祥:《艺苑问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版,第48页。

[3]章柏青:《电影观众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年版,第233页。

[4]夏生义:《多样性、时代性、先进性》,《文艺报》, 2006年2月16日。

[5]刘云山:《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服务大众》,《文艺报》, 2006年7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