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文化研究是必要的,因为文化研究能够揭示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所面临的具体文化语境,各种文化的交叉融通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是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流,包含多种风格和流派的艺术品类。其中艺术真实又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复杂内容的整体性美学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对艺术真实的认识和表现都有很大区别,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本文立足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美学问题,对于艺术真实的认识和感悟,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体现艺术真实,在艺术真实的体现上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审美文化视角(文化诗学)为切入口,采取文化研究与美学研究相结合、整体阐释与局部阐释相结合的本体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不同艺术范式做诗学研究和美学探讨。

现实题材电视剧已经大大拓展了艺术表现生活领域,从各种文本类型的不同艺术视角看,纪实性电视剧强调客体的真实,突出其新闻色彩;重大社会问题剧、世俗生活剧在典型形象的创造中,为时代传神写照,高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理想,突出了作为历史主体的普通人的价值,其中具有诗化蕴涵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在追问人生价值和意义,体现人性深度和艺术意境上也作出了有益的开拓;此外,一些非现实主义虚构文本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比较关注那些被传统现实主义忽略的非理性、非本质要素,在将这些要素艺术化的过程中,强调现象的真实、主体感觉的真实,带有对现实理性的否定与解构倾向,出现了一些超出现实主义艺术范畴的文本类型,如新写实主义,都市浪漫传奇以及具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倾向的文本。由此构成了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的不同美学形态,体现出理解主客关系的不同态度和倾向。作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现实题材电视剧超越了以往对审美范围的限定,直接关涉当代社会的生活现实。

本文所运用的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批评方法,主要涉及到“审美”与“文化”的会通,正如一些文化研究学者所言,文艺研究“已不再是单纯的‘美学’问题,而变成了更广阔而复杂的‘文化’问题”。[55]本文正是试图探求区别于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电视剧的批评所遇到的食洋不化的理论困境,探求在电视剧创作的实践中针对现实提出问题。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批评方法在本文的具体运用,也是要体现对这一艺术批评目的的诉求。本文对现实题材电视剧所作的审美文化研究,不是要“强调审美与艺术活动的‘非审美’方面”,也不是要“打破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56]相反,却是要探讨其中影响观众、打动观众的不同层次、不同文本类型的审美要素。一方面,文化研究是必要的,因为文化研究能够揭示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所面临的具体文化语境,各种文化的交叉融通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在文化的多元主义逐步构成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特征的现实语境下,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融会了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各自不同的价值立场和美学追求,由此形成的电视剧文本类型需要在文化的冲突、融会、互动中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形态并不必然以艺术的样态存在,只有这种文化形态以艺术形式得到表现的时候,它才是审美的,以艺术样态存在的文化才是审美文化,因此,在电视剧艺术中,文化与审美是互渗互融的,电视剧艺术中包含了文化的要素,文化在电视剧中得以审美的呈现。艺术研究、美学研究与社会学意义的文化研究是存在本质的区别的,美学方法强调的是通过艺术形象感染观众并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正如童庆炳在谈“文化诗学”的意义时所说,“通过对文本的解析,从中概括出一种文化精神,或者一种诗性精神。”[57]因此,以审美文化研究为视角,既看到文化的差异性,又立足艺术学和美学的立场探讨现实题材电视剧审美价值实现的诗学途径。

至于本体诠释学的研究方法,是强调彼此有机统一的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对艺术文本的解读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相互阐释的统一。采用这一方法,有利于揭示现实题材电视剧诸种艺术真实文本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有利于揭示现实题材电视剧(电视剧的局部)与作为当代大众艺术形态的中国电视剧(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当今世界,文化艺术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是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各种艺术需要面对的主要任务。[58]电视剧作为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立足于上述文化研究与美学研究相结合、整体与局部互相阐释的本体阐释学方法,重点探讨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不同文本类型、不同审美范式在体现艺术真实上的美学规律和艺术价值,并试图为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一种切实的学理思路。

【注释】

[1]仲呈祥:《2004年度中国电视剧创作概观》,《中国电视》, 2005年第3期,第19页。

[2]《精彩纷呈扮荧屏我国电视剧产业现状扫描》,新华网2006- 03- 27发布。

[3]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 2004)》,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第36页。

[4]参见吴东等《2003年中国电视观众收视行为与收视市场竞争分析》,《市场观察》2004年,第4期。

[5]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短篇小说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1页。

[6]参阅本文附录“主要参考作品”。

[7]参见[法]伊夫·瓦岱:《文学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49 - 80页。

[8][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第336页。

[9][法] C·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484页。

[10]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763页。

[1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533页。

[12][法]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天涯》, 1996年,第4期,第115页。

[13]汪晖:《韦柏与中国现代性问题》,《学人》,第6辑,第8页。

[1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第45页。

[15]参见[德]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 1958年版,第155 - 156页。

[16]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512页。

[17]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91页。

[18]蒋子龙:《乔光朴上任记的生活账》,《十月》, 1979年,第4期,第28页。

[19]冯延飞:《真实的诱惑——对于创作〈希望的田野〉的思考》,《电视研究》, 2003 年,第7期,第46页。

[20]沙叶新:《关于我的五个剧本》,《文艺理论家》, 1988年,第1期,第6页。

[21]李准:《改革题材创作的可喜的突破——由上海电视剧展映所想到的》,《中国电视》, 1994年,第3期,第2- 3页。

[22]仲呈祥:《读片随笔三则》,《中国电视》, 2003年,第5期,第9页。

[23]张宏森:《我思故我在——电视剧〈大法官〉创作后记》,《电视研究》, 2002年, 第2期,第32页。

[2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43页。

[25]关于“底本时间”和“述本时间”,参见赵毅衡:《苦恼的叙事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第137页;周靖波:《电视虚构作品叙事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年版,第123页。

[26]高福安等主编:《电视剧制片管理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66页。(www.xing528.com)

[27]高鑫:《高鑫电视艺术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第157页。

[28]参见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8年版,第275 - 278页。

[29]高鑫:《电视剧创作概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第35- 76页。

[30]吴迪:《电视系列剧的两种类型》,《电影艺术》, 1994年,第6期,第27页。

[31]朱羽君等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314页。

[32]从“金鹰奖”和“飞天奖”来看,大多有短篇、中篇、长篇电视剧的奖项设置。

[33]关于“叙事虚构作品”,里蒙-凯南将其定义为“叙述——系列虚构事件的作品”。详见[以]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 1989年版,第3- 5页。

[34]杨成寅主编:《美学范畴概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1年版,第462页。

[35]转引自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第2页。

[36]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第43页。

[37]参见赵玉明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310- 311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38]央视-索福瑞的数据显示, 2004年电视剧的收视率为24. 5%,较2003年略有下降,但仍然位居第一。2005年这一数据有所上升,已经接近30%,稳居第一。

[39]周恩来:《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第92页。

[40]柏拉图:《伊安篇》,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版,第34页。

[41]见周星《入世背景下中国电视剧艺术现实与发展问题思考》,《现代传播》, 2003 年,第3期。

[42]赵化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求是》, 2005年6月21日。

[43]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第126页。

[44]参见《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第339页。

[45]参见周宪:《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文艺理论研究》, 2003年,第2期, 第47- 49页。

[46]杨成寅主编:《美学范畴概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1年版,第461页。

[47]郭艳君:《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中国经济史论坛”网, 2004年7月8日。

[48][法]左拉:《自然主义小说家》,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版,第250页。

[49]童庆炳:《维纳斯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第133- 141页。

[50]王仲:《现实主义为什么在20世纪遭遇世界性危机?》,《文艺报》, 2006年5月25日。

[51]同上。

[52]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49页。

[53]杨成寅主编:《美学范畴概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1年版,第681页。

[54]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版,第83页。

[55]王一川:《面向文化:文学理论的新转变》,《文艺报》, 2000年7月4日。

[56]转引自文化研究网: http://www.culstudies.com.,2005年8月。

[57]童庆炳:《再谈文化诗学》,《暨南学报》, 2004年,第2期。

[58]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 2006年1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