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国内人文学界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之一。在不同文化视阈的美学观照中,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命题的重要意义得以突显,并得以有效的阐释和说明。
对此,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的一个理论观点是很有启发的参照系。
拉什依据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三种不同历史阶段的表意体制的“理想类型”。他说:“现代主义认为,种种表征是成问题的,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现实本身才是成问题的。让我来具体解释这个看法。依据‘现实主义’的理想类型,文化形式无疑是能指,它们被认为毫无疑义地表征了现实。所以,现实主义既不质疑表征,亦不怀疑现实本身。恰如我上面提到的,现代主义的自律化,也是文化形式脱离现实的自律化。因此,随着表征变得自身合法化了,表征本身也就呈现为某种暧昧不清的形态。……后现代主义在对位中视为成问题的东西并不是表意过程,不是‘画面’,即是说,不是表征,而是现实本身。”在这段颇有启发性的论述中,拉什区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三种文化形态的表意方式的两个重要层面,即,第一,表征与现实的关系;第二,主体对这种关系,或某一方面的价值立场和判断。具体说来,“现实主义”是一种再现性的艺术风格,它的特征体现为对表征和现实都是信赖的。也就是说,一方面,现实本身是可靠的、实在的,另一方面,再现现实的艺术符号或表意范式本身也是可靠的,因此,艺术可以真实地再现实在世界。到了现代主义阶段,再现或表征出现了深刻的危机,这一危机是由于古典的艺术观念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现代主义表意实践开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对新奇的崇拜导致了传统的表征方式失效了;另一方面,现代主义的表意实践似乎有意回避对人们熟悉的生活世界的描绘,热衷于探索“非人化”世界的种种层面。与古典时代艺术家对现实和表征及其关系的信赖不同,现代主义艺术家开始怀疑符号表现实在世界的可能性和极限。而在从现代主义的表意范式向后现代主义的表意范式过渡中,一个最明显的转变是表征与现实关系的新的危机。在拉什看来,现代主义是对表征本身的怀疑,现实主义美学对表征和现实本身及其关系的信赖消失了;而在后现代主义美学中,与其说是对表征的怀疑,不如说是对现实本身的怀疑。这一点在后现代的媒介文化中已十分明显,电影、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媒体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影像的生产超越了对传统的原本的模仿而转向对模型的复制,符号生产的游戏规则呈现出深刻的变迁。这一转变进一步抛弃了现代主义时期的表现性,变成了对符号自身逻辑的复制和模拟,用波德里亚的描述来说,符号与任何现实无关,它不过是自身纯粹的仿像而已。[45]在这里,结合我们的论题,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性”视阈的审美观照中,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创作中的“艺术真实”命题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美学论题,而是一个具有统摄性的美学难题。而这对年轻的电视剧艺术来说,细致、深入地对其进行学理透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实际上,作为艺术的基本品格,“艺术真实”历来被当作衡量和说明艺术审美价值的普遍性尺度,由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关于艺术真实的解释也就千差万别。“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艺术家都宣称自己的创作方法达到了最高程度的艺术真实”。[46]艺术真实这个看似古老的审美价值的重要范畴,由于涉及艺术与生活的现实审美关系,包含不同时代对真理的认识,同时还包含主观的真情和意向,因此追踪关于艺术真实解释的复杂情况,探讨处于不同层面和角度的艺术真实蕴涵及其表现方式,对于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和电视剧艺术美学特征的把握,对电视剧艺术作品做出价值判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从艺术真实切入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研究,本文的任务除了从整体上探索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不同的艺术真实观外,重要的还在于探讨不同艺术真实观念的内涵、发展以及具体表现结构。从本文设立的三大板块来看,便是试图廓清纪实性叙事文本与虚构性叙事文本关于艺术真实的差别;在虚构性叙事文本中进一步探讨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的差异及其具体文本表现策略,探讨纪实艺术与虚构的表现结构与审美主体的情感逻辑、现实生活逻辑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本文看来,对艺术真实的表现结构与审美主体的情感逻辑、现实生活逻辑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理解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当代社会生活本身以及主体内在世界的客观真实,其二是艺术创作者与欣赏主体对这种客观真实把握的“真实”。各种流派风格关于艺术真实的不同认识就在于这两个方面并非完全同一,因为通过艺术表达所获得的真实并不是生活本身的客观存在,它是一种“艺术真实”。“对文本真实性的考证,并不能排除文本的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过程作为前提存在的意义的预设”,通过艺术手段“直接获得的并不是历史本体的真实,而是历史叙述的真实性”。[47]
具体而言,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纪实性叙事文本,不同于自然主义所描绘的形象——只是具有知觉的客观性或“提供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48]它是以具有客观生活的原态作为依托,对生活原生态的美学把握,纪实性叙事文本所追求的艺术真实是具有客观性的艺术真实和具有新闻色彩的艺术真实,是真人真事的艺术表现。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出现的一大批纪实性叙事文本,如,《刘文学》、《雷锋》、《焦裕禄》、《党救活了他》、《永不凋谢的红花》、《生命的故事》、《新闻启示录》、《大角逐序曲》、《一个叫许淑娴的人》、《一个医生的故事》、《好人燕居谦》、《一个叫姚金兰的人》、《牛玉琴的树》、《郭秀明》、《任长霞》、《九·一八大案纪实》、《12·1枪杀大案》、《红蜘蛛》、《黑槐树》等,把还原生活的真实面目作为自身的艺术追求,把对真理的认识建立在客观真实的“生活的逻辑”上,从真实生活本身体验情感和精神的力量,使得电视剧领域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纪录浪潮,也使得纪实性叙事文本成为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的品类。
现实主义一向是新中国艺术创作的主流,占有主导地位。现实主义虚构叙事文本的艺术真实强调在真善美的统一中理解艺术真实,强调生活真实与艺术理想的一致。即,“文学必须是善的,但善必须以真为伴”、“文学必须是美的,但美必须以真为伴”,“文学的真实性使文学具有真正的历史品格”,[49]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的传统,面对现实主义发展中所遭遇到的“在理论上缺乏概念逻辑上的科学建构以及它们的生命力在实践上受到教条主义狭隘化的压抑”这一当代困境,[50]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构筑艺术真实的理论系统中,摒弃庸俗的社会学观念,充分注意到“现实主义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艺术生态系统”,[51]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塑造上十分注重与时俱进,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的结合,注重当代法制精神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结合,注重世界高科技与新技术与中国当代政治经济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使得这种具有丰富政治蕴涵的重大社会问题剧成为观众收视的焦点和喜闻乐见的艺术类型,这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所作出的重要开拓。另一方面,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并不避讳将艺术视点对准原生态的生活。一些现实主义文本甚至偏重于表现生活庸常的一面,缺少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烛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艺术真实在表现崇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活丑和庸常的存在,并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的本质。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注重发掘那些蕴藏在广大百姓生活当中的精神情感魅力,世俗生活剧从表现百姓日常生活着手,体现出一种健康而富有尊严的平凡美学趣味,拓展了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观念。这也是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对电视艺术发展的贡献。此外,具有诗化特征的现实主义文本较好地将生活的真实与理想的真实统一起来,注重反映生活的“真相”和“本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观,注重体验和超越,注重意境的创构,通过对生活真实的概括、集中和提炼创造了一大批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得现实主义艺术在电视剧领域得到了发展,维护了现实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www.xing528.com)
对于非现实主义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虚构叙事文本,如注重展示生活原生态的新写实叙事文本,世俗生活的浪漫传奇,具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叙事文本,虽然它们对生活原貌的表现流于琐屑,偏重于夸张、扭曲和变形,或者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人的内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不甚符合现实生活真实的艺术形象以致戏仿拼贴的艺术形象,但它们依然营造了某种艺术真实,这种艺术真实,在于对生活逻辑与情感经验的开拓,它对主体内在世界真实的探索同样具有美学价值,这种探索丰富了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表现领域。其中,注重展示生活原生态的新写实叙事文本中,有的如兰克所强调,“对可靠资料的批评考证,不偏不倚的理解,客观的叙述,所有这些结合起来,目的是再现全部历史真相”。[52]有的则有较严重的自然主义倾向乃至消解进步人生理想的负面影响,必须研究其深层原因,从理论上作出认真分析、引导和批判。
世俗生活的浪漫传奇强调主观精神的自我表现,在个性的张扬上赋予了文本浪漫的特色,对现实生活的想象充满了传奇色彩。这类电视剧以情感表现为核心对现实生活所做的描述,大多具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安排和奇特的艺术夸张,以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所表达的世俗生活理想、主体内在精神以及对生活的描写突出了主体内在真实,其情感表现具有形式化、直观化的特征,主观色彩浓厚。与现实主义不同,世俗生活的浪漫传奇不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而是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子反映生活,重在表现作者意图,寄托了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期许,是对理想真实的追求。它不受生活真实的约束,较少为时空关系限制,可以不按生活原有的样子创造形象。这种艺术样式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繁忙的广大市民而言,无疑是一味轻松、谐趣的调味剂。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 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艺术流派和思潮的总称。与浪漫主义相比,现代主义艺术依然是注重作家主观情感表达的艺术,但现代主义艺术习惯采用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视觉语言影射社会和人生,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至于后现代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高扬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差异性、零散性、特殊性和多元性,尤其强调多元思维,这就为理解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真实提供了新的视野。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的非理性的真实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崇高型的艺术失去独立价值,模糊了艺术承担的使命;它使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文化被淡化;由于机械复制导致个性、创造力、批判精神、激情也随之消退;它把艺术变成了拼凑、无深度、平面化、碎片的消费品;无论政治还是文化到处渗透着资本的逻辑,甚至理论也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手段,整个世界陷入漂浮的表层。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尚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美学意义上的风格和流派,但也不能因此否定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些本文在语言上、叙事结构上、价值取向上的现代、后现代倾向。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为美学范畴的现代主义出现在19、20世纪之交的西方艺术历史中,有诸多流派和各不相同的主张,它否定内容与形式同一的关系,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也体现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具有有意拉开艺术与现实距离的偏激倾向。“可以用主观化、形式化和非艺术化”来加以概括。[53]出现在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这类文本,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了这种倾向。现代主义文化特色在这类电视剧中首先体现为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借助符号化来表达普遍性的意义,使现代主义在表现社会人生时还具有了哲学的抽象。其次,现代主义艺术还表现为打破现实时空结构,颠倒、混淆时空关系的时空错位,现代主义艺术除了表达情感的外在形式具有非现实主义特征外,现代主义的表现策略还体现为隐含在文本中的对现实事物的否定倾向,将“对现实世界和日常事物的否定”作为现代主义艺术的标志。由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对人性异化的反抗,这就必然要涉及导致人性异化的具体的文化结构与社会体制。基于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和其在电视剧中的特殊地位,现代主义电视剧艺术还缺乏针对性强烈的现实语境,因此,现代主义艺术像《希伯克拉底誓言》这种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完美统一的文本并不多见。现代主义艺术所体现的强烈的否定精神或表现手法只是或显或隐地呈示在其他类型的电视剧文本中,并没有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型期中国社会资本逻辑的渗透与扩张,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大众传媒的迅速普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艺术与生活边界的模糊密切相关,后现代文化从多方位、多侧面已渗透到当代文化中。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在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存在也不例外。它首先体现为艺术的解构倾向和戏仿。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电视剧,区别于再现、表现的审美表现方式,还体现在其具有商业背景的娱乐化倾向。后现代主义所描画的现实,是一种被抽空了的现实,因此又是虚拟现实的仿真,这使得后现代主义叙事还具有一种拼贴的痕迹。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流入中国,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洪水猛兽,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一方面,它的解构倾向、否定和怀疑生活的态度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同时,后现代主义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的反抗,又具有进步的意义。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而言,建构和谐社会也需要从后现代主义精神中吸取物质主义、商业主义批判的理论资源,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益参照。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在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态度上,盲目追随与简单否定都是不可取的。后现代主义还注重在“行动”或“过程”中证实其美学意义与价值。对于人存在的过程作了充分的肯定,通过“过程”发掘人的真实存在的哲学基点是相当成熟的,这种哲学观念首推存在主义。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的对立面是本质,存在的指涉是生成、存在与消亡的过程,而本质则指一种恒常的如一的性质,是一种终极的结果。从存在主义者“存在先于本质”中可以看到“过程”是其哲学意义的关键。[54]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追求平等、倡导自由、亲近大众、关心社会的态度,用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都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总之,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关于艺术真实的言说,纪实性叙事文本有纪实性的艺术真实,虚构性叙事文本中的现实主义有现实主义偏重理想与现实统一的典型化的艺术真实,非现实主义叙事文本中,那些以展示生活原生态的新写实叙事文本、世俗生活的浪漫传奇以及具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叙事文本,在主客观不同的向度上对艺术真实都做出了各自的开拓,都有各自的艺术真实观念,这各种不同的艺术真实观念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景观,体现出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共生共存的复杂形态,弄清它们艺术真实各自的表现形态是本文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