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剧迷群:媒介消费与认同建构》研究取径与研究方法的介绍

《美剧迷群:媒介消费与认同建构》研究取径与研究方法的介绍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研究取径本书对于美剧迷的研究,采用了麦奎尔有关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视角,在受众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双重领域中展开。文化研究的另一主要观点认为,媒介使用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介接受分析将受众当作“解释团体”来研究。质化研究又被称为“定性研究”,其渊源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密切相关。

《美剧迷群:媒介消费与认同建构》研究取径与研究方法的介绍

(一)研究取径

本书对于美剧迷的研究,采用了麦奎尔有关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视角,在受众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双重领域中展开。文化性的受众研究,区别于结构性与行为性的受众研究,它抛弃了传播效果的“刺激—反应”模式,也不再遵从媒介文本或媒介信息万能的观点。“主流”受众研究传统采取了一种“制度性的”观点,其目的是生产出那种将受众抽象为一种商业性的或制度性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对之进行控制和操纵。尽管行为主义研究和心理学方法在描述受众经验方面可能更有效,但是从文化角度来看,其结果仍然停留在抽象的、个体化的层面,枯燥乏味,只会将研究本身导向操纵受众的方向。[19]但文化性的受众研究认为,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与选择性,主要采用民族志等定性的研究方法,试图在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上全面深入地把握受众,强调对人的再发现。文化研究认为,人们的媒介使用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也是赋予文化产品和文化经验以意义的过程。文化研究的另一主要观点认为,媒介使用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只有在与某一亚文化群体特定的社会语境和社会经验相联系的情况下,才能被理解。

接受分析是当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受众研究分支,它着重强调“读者”在对媒介文本进行“解码”过程中的作用。媒介接受分析将受众当作“解释团体”来研究。这个概念是指,拥有相同社会经验的人们,对问题往往抱持一致的看法,并拥有相同的解释模式。[20]麦奎尔将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特点归纳为:受众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媒介文本进行“解读”,并从中建构意义,获取愉悦;受众感兴趣的正是媒介使用的过程及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展现方式;媒介使用是典型的特定环境的产物,以社会任务为取向,这是由参与“解释团体”而逐渐形成;不同媒介内容的受众通常由不同的“解释团体”构成,“解释团体”中的成员大体分享相同的话语形式和理解媒介意义的框架;受众从来就不是被动的,受众中的成员也各不相同,其中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有经验,也更积极主动;研究方法通常是“定性的”、深入的,一般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并且将内容、接受行为与语境结合起来进行考察。[21]

上述这些特点也体现在本研究之中。本书正是以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将美剧迷在网络上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视为一种文化作为,在社会和文化的视域中去探究美剧迷这一能动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媒介使用赋予文化产品和文化经验以意义,从而形成与建构身份认同的。

(二)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了质化的分析方法。质化研究又被称为“定性研究”,其渊源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密切相关。它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及群体行为特征,被认为是“文化心理方法学的基石”。[22]具体而言,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网络民族志、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文献分析。

1.网络民族志

网络民族志是本书所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受众行为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应采取何种方法来观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受众,特别是那些愈加复杂、多元的新型受众,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问题。传统的焦点小组和深度访谈有其局限性:受众在访谈中可能会受到某些影响与暗示,并没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只是重复一些固有的、主流的观点;另外,有一些细微的行为,是受众自身所没有察觉到的,因而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23]

由于互联网电视的融合,使得内容在多个媒介平台上流动, 目前,网上出现了大量围绕美剧建立的网站和论坛,这为研究美剧迷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消费行为,特别是收看和参与行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美剧迷们在网上建立社区(或论坛),围绕他们喜爱的电视剧展开讨论,其中的发言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收视行为、偏好,对该节目的解读和进一步的再创造,以及剧迷之间的交流互动。他们不再是面目模糊、沉默无声的大众受众,其轮廓与活动在网络平台上逐渐清晰可见。

大卫·莫利(David Morley)和凯文·罗宾斯(Kevin Robins)曾指出:要想分析创建图像新空间和新文化认同的进程,就得建立在分析日常惯例和家庭习惯的基础上,当今电子社区正是通过日常惯例和家庭习惯在日常的基础上建起并再构造的。[24]通过对这些社区(或论坛)的在线观察,可以去除受众研究中的研究者介入问题,比人为组织或有研究者参与的家庭观看讨论更自然、真实,尤其有利于研究主动受众的创造性收视行为。[25]正如鲁多克(Ruddock)所说,网络文本是不受研究者主导或干扰的自然产物,研究者不需要直接访谈或参与观察,便可了解受众意义生成的语境。[26]对于美剧迷来说,尽管网络社区(或论坛)是一个虚拟环境,但同时它也是一个不受干扰、 自由自在的真实环境。(www.xing528.com)

在针对美剧迷的研究中,本书选择了网上美剧迷社群——伊甸园国外连续剧交流站(http://sfile.ydy.com/bbs/index.php)、 磬灵风软影视论坛(www.1000fr.com),以及百度贴吧、知乎和豆瓣网等为主要的观察对象,采取网络民族志的方法,重点分析美剧迷在网站中的自我言说(即发帖),来探寻新媒介景象下,美剧迷的媒介消费模式,以及他们是如何经由这种消费模式建构自我的主体性与认同的。

民族志是质化研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法,是对人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描绘,以探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27]而网络民族志又被称为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 )或赛博民族志(Cyber Ethnography),是“在特定时间内,通过持续的网上参与式观察(观察并参与网络社区的讨论),描述虚拟社区(论坛、网络圈子、博客、QQ群等)中的族群及其文化现象的过程”。[28]它实际上是民族志方法在虚拟社区研究中的运用,将观察对象、地点从现实社区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在观察对象的选择方面,本书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伊甸园国外连续剧交流站和磬灵风软影视论坛曾经是国内最知名、注册人数最多的两个美剧论坛,对于在中国内地引入和传播美剧曾起到过重要作用。[29]而百度贴吧、知乎以及豆瓣网则是近年来美剧迷聚集的重要网络平台,其中既有综合性的“美剧小组”“美剧话题”和“美剧吧”,也有围绕某一部剧集而建立的专门性论坛。由于这五个网络平台的分论坛众多,要平均分配力气无一遗漏地进行观察,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所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本书选择了《越狱》《绝望的主妇》《迷失》《生活大爆炸》《傲骨贤妻》《纸牌屋》《权力的游戏》这七部在美剧迷中影响较大、收看人数众多的剧集的分论坛作为重点观察和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七部剧集,主要是考虑到它们在类型方面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在中国内地所具有的影响力。从2007年底至今,笔者对于这七部美剧的网上迷群进行了长期的参与观察。其中前期以《越狱》《绝望的主妇》《迷失》在伊甸园国外连续剧交流站和磬灵风软影视论坛中的分论坛为重点,后期则以《生活大爆炸》《傲骨贤妻》《纸牌屋》《权力的游戏》在百度贴吧、知乎以及豆瓣网上的专区为重点。观察的主要内容是论坛/专区的主要构成、各种网友发帖,尤其是其中的精华帖,发帖者的身份,以及论坛中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同时也提供了少量的回帖,主要是为了更准确清晰地理解帖子内容或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2.深度访谈

在参与观察的基础上,笔者从论坛里比较活跃的用户中挑选出了10名,进行了深度访谈;另外,还通过美剧迷朋友介绍,以滚雪球的方式增选了10名深访对象。对于外地的受访者主要采用在线访问的方式,对于本地的受访者则进行了面访和电话访问。在访问的过程中,对于问题采用了开放式的回答,鼓励受访者尽量多表述自己的想法。由于网友在论坛上的发帖不一定全面深入,因此深度访谈弥补了参与观察的不足,并进一步将研究问题与对美剧迷的认识引向了深入。

3.问卷调查

本书也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了非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总共回收了230份问卷。 目的在于对美剧迷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勾勒出其人口构成以及基本的媒介消费行为。同时,伊甸园国外连续剧交流站、磬灵风软影视论坛以及百度贴吧、知乎里,都有一些针对美剧观众的调查,本书也适当参考了这些调查。此外,为了更加全面地把握美剧迷,本书还将其他研究者所做的美剧迷调查纳入其中,比如曹书乐、何威的论文《谁是美剧迷?——互联网上中国观众的美剧观看与接受》,同济大学李月宁的硕士论文《美国电视剧的中国网络受众分析》,东北师范大学林楠的硕士论文《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的受众分析》等等。由于这些调查是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的,所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比,也可以从中了解美剧迷的发展变化情况。

4.文献分析

另外,本书还收集了大量报纸、杂志和网络上关于美剧和美剧迷的报道,以及关于美国电视业创新和转型的英文资料,重点关注当前电视业为了吸引受众,采取了哪些新的策略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今天呈现出了何种新的面貌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