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法艺术美鉴赏,书法的艺术表现及特征

书法艺术美鉴赏,书法的艺术表现及特征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法艺术以实用的文字来体现,书法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5.10.2 书法的艺术特征书法是用线条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的确,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有自己的艺术审美特征。书法的线条和组合实际上就是书法的运笔规则。

书法艺术美鉴赏,书法的艺术表现及特征

书法是一种采用笔墨、章法、结构等元素来表现社会生活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爱好和人格理想的表现型艺术。书法艺术以实用的文字来体现,书法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5.10.1 书法的艺术表现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也是最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是东方优秀文化的再现,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超越的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中国书法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纵观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成熟形态的文字。 从甲骨文保留的大量象形文字色彩的汉字形态中,我们可以窥见汉字书写的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基本特点。 商周时期,人们在青铜器上刻字记事,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金文”。由于刻有文字的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其代表是毛公鼎大盂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车同轨、书同文,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字体匀称优美、规范整齐,深受书法家们的喜爱。 汉代,汉字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巨变——隶变。 为了满足快速书写的需求,汉代人们简化了小篆的笔画和书写方式,产生了隶书。 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说明了隶书是篆书的快写,由篆书变为隶书。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已经非常接近今天汉字的结构形态。 后来,汉字进一步简化,出现了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到三国时期,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已经非常完善,书法艺术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成就了一大批影响非凡的书法家。 三国时期的钟繇擅长楷书,其小楷作品《宣示表》被后人誉为“正书之祖”。 东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行书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一直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要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的审美感受能力。否则,一个不辨欧、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

5.10.2 书法的艺术特征

书法是用线条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所以,书法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表现艺术,书法作品也可以折射出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同样,“字如其人”“书画同源”的说法也为人们所熟知。

的确,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有自己的艺术审美特征。

1)书法用笔、用墨、用纸的艺术特征

书法在用笔、用墨、用纸上有特殊的艺术追求。

笔法是指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笔法因个人的书写姿势、用笔习惯不同而千差万别。 下笔的高低、轻重、立斜,运笔的缓急及悬臂、悬腕与否,都会形成不同的用笔特点。 就笔力来说,用至软的毛笔在轻薄的纸张上书写人生百态,刚柔相济,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成语“入木三分”的本意就是形容书法的笔力强劲。

传统书论中,对书法的用墨有“墨分五彩”之说,指的是“浓、淡、润、渴、白”。 具体是说“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知白守墨”。“墨即是色”,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缤纷的色彩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来代替。书法作品的用墨,一是普遍使用的墨法,包括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和冲墨法;二是画家拓出的墨法,比较有特点的是米芾的“干湿浓淡互衬法”、董其昌的“淡墨法”、徐渭和王铎的“涨墨法”。

在用纸上,晋人用蚕茧纸、墨透纸背,光滑爽利。 唐有硬黄纸,其流加浆,泽劳而滑。 宋元有砑花纸和粉笺纸,明朝宣德笺,光滑洁白,细润耐用。不同的纸张特点不同,即使一张普通的宣纸也能细分出不同的小类。 宣纸的种类众多,按选料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厚度可分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等;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螺纹、龟纹;从加工制作工艺方面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其中生宣吸水性强,熟宣是生宣加明矾等加工而成的,质硬而不吸水,半生熟宣能够吸水,但不像生宣那么易于渗化。

2)书法的线条与组合

书法的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非常抽象、无所确指,但通过线条的组合,却要把书法艺术美的全部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就要求书法的线条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书法的线条和组合实际上就是书法的运笔规则。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 “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藏”源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强调书法创作需要沉着含蓄,具体到运笔,则要“藏头护尾”,突出书法线条的张力

书法线条具有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生命感、节奏感、刚性和柔性、抽象等属性,通过或整齐、或参差、或均衡的组合,可以呈现出直曲刚柔并济、长短疏密有致、节奏感强、整体和谐的线条组合画面,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3)书法的具象与抽象

书法是形神兼备、具象和抽象的统一体。 “形”是指书法的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书法作品的神采高于“形质”,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4)书法的情感与象征

中国书法是一座宏伟而精美的大厦,一座象征着华夏文化的巍峨建筑。 中国历代的书法家便是这座建筑的支柱,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创作风格,他们所蕴涵的浓厚汉文化精神,托举着这座大厦,使这座大厦纵然经受数千年风雨雷电,依然历久弥新。 “书为心画”,书法作品往往是书家内心真挚情感的寄托,是书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再现。 如析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需要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复杂情感去透视那个黑白浓淡的笔墨天地;探王铎的怪力乱神、随笔赋形之奇异世界,则需从他的坐罹末世、落寞孤愤入手,去理解一个得不到世俗认同的反传统、非理性的艺术精灵

5.10.3 书法艺术的审美鉴赏

前面说过,书法是一种表现性很强的综合艺术,作为鉴赏者,必须要具备以下素养。

首先,要具备多方面的基本的艺术修养。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的,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 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我们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书法也如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 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 书法还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它还与其他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所以,观者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书法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就越深刻。

其次,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而深刻的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即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予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我们无法一一实践,但对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各个时期代表性的书法家和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我们应当有所了解。 同时,也有必要研习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在欣赏和评价时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

再次,我们还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 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字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 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 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至于对于具体的书法作品,我们怎样评价、怎样欣赏,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给了我们答案:“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告诉我们,书法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 在品读作品之前,我们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 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1)书法的审美标准

(1)线条的力度、节奏和立体感

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厚、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 因此,在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2)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3)书法的神采意味

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的作品,融入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2)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 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彩、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www.xing528.com)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模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炫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庄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弄清作品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总之,书法欣赏受个性心理的影响,没有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 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常用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书法艺术欣赏的过程中,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应做到:稳定注意、多欣赏原作、多读书、多进行书法创作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个人对书法的认识水平,提升自己的书法艺术的修养。

[拓展阅读]

蔡邕“飞白书”(东汉)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 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他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 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郑板桥学书法(清)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 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 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 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论书法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

书法本身为抽象艺术。幻线艺术则是对“书法中的现代艺术倾向和潜能”的开掘,对书法抽象性的强化,是书法语言的进一步纯化:对古典风格书法的进一步提炼、升华。 它在某种意义上使“书意”和“文意”分离,削弱“文意”,而强化“书意”——汉字造型本身的意味。通过“陌生化”手法拉开书法与日常书写(汉字常态)的距离,从而激活观众大脑,解除其长期的“形式疲劳”。

如果说戏剧艺术的要害就是使“司空见惯的、熟视无睹的和想当然的事物变得突然陌生起来”,“从而达到审美享受”,幻线艺术则将“司空见惯的、熟视无睹的和想当然的”汉字“变得突然陌生起来”,以揭示汉字的深层结构美。汉字壮丽的隐性秩序——当汉字的表层结构通过连、断和省减等手法被剥离后,它即可能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奇异,乃至惊心动魄之美。它与古典风格书法差异之一即在于后者是以汉字的常态为依据,前者并不放弃汉字,但很多情况下,将汉字作为“隐性结构”,而无法从作品中看到完整的或常态的汉字,但是汉字结构仍然存在。由此汉字呈现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艺术心理学家金开诚先生称此艺术形态为“幻线艺术”。

汉字的深层结构美,汉字壮丽的隐性秩序对于我始终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 由于“汉字是沿着哲学化、逻辑化的轨迹衍变出来的”(安子介先生语),每一个汉字背后都隐藏着一首哲理诗,“幻线艺术”即以揭示这一“哲理诗”为鹄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形而上的冲动。它追求汉字的奇崛之美、神秀之美、幽深之美、渺迷之美,乃至通过汉字的深层结构表现的宇宙图式——“天地之大文”“至文”——道,或曰宇宙的普遍、深层规律。 太极图式贯穿于传统书法结字和章法之中,从而构成其终极“隐性结构”。 幻线艺术不但保留而且凸显了这一结构,它在深层上仍与传统一脉相通。换言之,“幻线艺术”是以现代形式表现中国古典哲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以此称“现代书法”亦未尝不可)。 一方面,我力求画面简洁,为此常常凸显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一阴一阳之谓道”;另一方面,线条间仍遵循着“无往不复”的原则,即“反(返)者道之动”,尤其是主要直线与弧线之间呼应则更凸显了这一原则。

“幻线艺术”或“现代书法”的出现与发展与当今毛笔书法的地位有关。 随着硬笔和电脑的普及,毛笔书法基本退出了实用领域,因而走向纯艺术——“幻线艺术”或“现代书法”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由于附着于实用,在传统书法中,汉字的艺术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开掘。从实用走向纯艺术,“幻线艺术”旨在对汉字艺术的潜能做进一步挖掘——对书法的抽象性做进一步推进。哲学家叔本华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状态。”“幻线艺术”目的在于将书法推进到“纯音乐”状态。 换言之,它将汉字变为“隐性结构”(这是她与抽象绘画的根本区别所在),不依赖于文字内容(语词),而是让形式直接说话——以线条的节奏(提、按、顿、挫)及其组合,形成“有意味的形式”,直接打动观众。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曰:“善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理想在“幻线艺术”或“现代书法中”才得以完全实现。

资料来源:摘选自百度文库。

思考题:

1.尝试赏析古筝名曲《渔舟唱晚》。

2.请自选一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进行赏析。

3.请尝试分析惊鸿舞之美。

4.请尝试赏析著名雕塑《掷铁饼者》。

5.结合课文内容,赏析齐白石名作《松柏高立图》。

6.试阐述泰姬陵之美。

7.试分析电视剧《亮剑》的特点。

8.请鉴赏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法国)于1954年拍摄的作品。

9.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10.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运用鉴赏的方法,对其语言艺术进行鉴赏。

11.有人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你赞同这个观点吗?简要阐述理由。

12.在你以往的文学体验过程中,有哪些故事情节、语言片段记忆犹新? 它使你产生了怎样的审美效应?

13.当前我国传统书法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其魅力何在? 请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14.书法艺术鉴赏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对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艺术鉴赏?

15.朱青生《从无锡到北大——我所经历的现代书法试验》一文指出:“现代书法是现代艺术。因为它既发自于本文化的原创,又可以针对当今世界和社会的问题,现代书法可能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一条道路。”

也有人说,中国的现代书法,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代表,也是世界艺术的代表。21世纪的世界艺术是中国的现代书法。

你认可这些观点吗?说说自己的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