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植物园需引种5000多种植物在此“安家落户”,首先要为这些植物提供适合的立地条件。土壤作为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的理化性状的优劣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为此对植物园的土壤进行踏勘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性高(pH7.7~8.7),有机质含量低(小于1%),石灰含量多(3%~5%),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严重影响引种工作,急需改良。故采取以下措施:①严把进土质量;②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深耕翻土,疏松土壤,增加通透性;③大量种植豆科植物,如田菁是耐盐的先锋植物,根系深,又有根瘤,另在林下种植毛豆等可疏松土壤,增加有机质;④降低局部地区的土壤pH值,对促进喜酸植物生长具有良好的作用;⑤落叶归根,促进生物小循环。
(二)园林土壤的调查与研究
我国在1979年开展了第2次全国土壤调查。上海十个郊县也相继开展了农业土壤调查。但对园林土壤调查在国内还是空白,为提高绿化质量。有必要对园林土壤进行调查,可在当时没有现成方法,也无捷径可走。陈国霞查阅了国内资料,请教了上海土壤界专家戴弘和李正毅先生,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①野外调查方法如小区划分,采样的深度,密度等;②组内分析方法——根据实验主条件,选用统一的分析方法,严格分析的准确度和精确度;③对影响园林生物生长的障碍因子进行研究,如地下水位高是影响雪松生长的全部障碍因子;④应用数理统计和微机处理,对园林土壤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植物园,动物园,中心公园,外滩绿地等50多个单位、1501个土壤样品的12个肥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完成了《上海市园林种植土质量标准》(DBJ08—231—98)。为上海的绿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肥料的研制和试验(www.xing528.com)
为了改变传统的施肥方法,提高花卉质量,针对园林土壤pH高、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根据花卉不同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选用了有机、无机肥料及微量元素进行不同配比、造粒。经过在20多种花卉及木本植物的试验,均有植株粗壮、叶片肥厚、花大的良好效果,提高了花卉质量,具有养分完全、比例恰当、有效成分高、肥效持久、卫生方便等特点,1985年获上海市园林管理局科学进步三等奖。与吴泾化工厂合作共同研制,在造粒工艺中添加色彩,提高粒子强度,品种分为观叶型、观花型、观果型,喜酸性。“花友”高级园艺肥料在质量和外形包装上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达到出口标准,填补了我国花卉肥料出口的空白。1987年获上海市园林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经委优秀新产品奖。
1979年上海出口菊花,含有蚜虫而被烧光,造成了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基于对事件的责任性,激发了陈国霞与植保室姚瑞良老师,他们将肥料与农药混合造粒,达到既能促进菊花生长,又能防治蚜虫的目的。经过在菊花上的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内吸农药通过根部吸收杀死蚜虫,保护了天敌,又能节约劳动力,1983年在全国花肥会议上进行大会交流,一致认为这在国内是首创。
无土栽培较土壤栽培优越,首先是质量好,产量高;其次减少病虫害传播;第三是节省肥料,减少水肥流失;第四、清洁卫生,无臭无味;第五、不受地方限制。鉴于以上特点,进行了几种花卉的无土栽培,如唐菖蒲、水仙、康乃馨、菊花等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营养液浓度以0.1%~0.2%。pH5.1~6.5为宜,这在全国园林系统是第一次尝试,对实现园艺工厂化是有实用价值的。
植物营养诊断是通过对植株根、茎、叶的分析,了解各种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消长规律及丰缺的状况,为提高树木、花卉的质量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但在园林上对营养诊断是空白。为了弥补空白,陈国霞大胆探索,查阅有关资料,选择代表性的样品,确定采样部位、采样时间及样品前处理、分析方法,对土壤进行同步分析,通过上述工作掌握了植株体内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和丰缺指标,为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分别进行油橄榄、水仙、菊花、香石竹、葡萄等营养诊断,其中“香石竹营养诊断”作为香石竹系列化生产研究的一部分工作获198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园林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