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贵在创新,创新是发展进步的动力。周在春先生无疑是我国创新型园林设计师中的杰出代表。他依凭扎实的业务功底、可贵的探索精神、丰厚的艺术感悟力和设计表现力所创作出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沉淀,越来越散发出园林艺术的恒久魅力。
(一)规划设计手法的创新
早在1964~1965年间,周在春先生在其处女设计项目——龙华公园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规划中,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大胆创新,打破常规,一反常态,摒弃规划对称的“甬道式”布局,而改用自然式布局,在保存原有纪念抗战烈士的“血花园”的前提下,建成了自然式烈士陵园并取得成功。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上海植物园总体规划中,周先生再次大胆创新,冲破国内外传统植物园设计布局的束缚,在植物园中设立盆景园;在植物园中首次采用新的植物分类系统——克朗夸斯特(Cronquest)分类系统;运用室内外结合、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相结合、植物分类与专类观赏相结合的办法设立新型的植物进化区。上海植物园的建成也因此在世界植物园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1980年东安公园规划设计中,周在春先生采用现代园林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手法,在公园的空间序列、园林意境、园林地形、传统景墙、绿化配置以及儿童玩具、建筑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一系列大胆改良、创新,改变了小公园简单、乏味、一览无余的弊端,取得了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新意,简洁大方,小中见大的良好的效果。30年过去了,如今的东安公园依然受到市民的青睐。
在金山石化滨海公园规划设计中,周在春先生迎合远离市区的地区级现代公园的景观需求,除开辟了植物角、动物角外,还根据石化企业的特点,创造性地首创公园内的矿物角,形成现代公园内的新三角以增强公园的文化科技内涵,提高公园科普游乐的功能。
1982年,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核心区改造规划中,周先生巧妙运用新兴的民族植物学创建民族植物区。50年来,他先后主持过9个植物园新建改建规划设计,每个园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两次国际设计招标中,他与上海市园林设计院一起创作的设计方案两次被评为第一名。
周在春先生用实践作品表明,海派园林不仅仅是中西并存、中西合璧,而更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就是大胆创新,跳出中西合璧,站在时代前列进行创新。
(二)海派假山的艺术创新(www.xing528.com)
周在春先生在几十年的设计实践中,为海派假山的艺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过去在上海五大历史名园中,只有湖石、黄石假山的应用,但经过周先生的探索实践,海派假山早已默默地发生了变化。
早在1964年,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周在春先生就在龙华烈士陵园门口设计建造了新型的假山——红岩——巨石独峰,用的是新材料,新手法。他通过独到的图纸设计、模型设计和精心施工,赋予假山以新的含义,添加了灵魂,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很多年后,周先生回忆起这一早年创作经历,依然认为这是海派假山大胆创新的一次尝试,是一次突破。
1978年上海植物园堆叠大假山,用的虽是老黄石,但周先生采用新的形式和手法,堆成了斜纹大假山,又是一次创新尝试。1980年东安公园设计,周先生在草坡湖滩处堆设天然大卵石,人工塑造大卵石,伴以水草。以往堆假山最忌讳的就是在同一景点上同时使用湖石、黄石,而经由周先生的妙手,东安公园水池边,同时用了湖石、黄石和卵石,却没有生硬不协调之感。2000年,东锦江宾馆中式庭园中,周在春先生又首次采用花岗岩板块堆叠假山、瀑布,并取得成功。
在昆明世博园二期工程名花艺石园中,周先生在高17米的山坡断崖上,不做块石挡土墙,而改用铆桩加固新工艺进行加固处理后,用天然山石与人工塑石相结合的手法,做成长300米,高近20米,约7000平方米的石崖山体,篆刻远古岩画、古今诗词,形成“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摩崖花园,成为世博最亮丽的景点,得到广泛的赞许。这是海派假山的又一次创新发展,是海派假山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进行文化建园的一次成功尝试。
周在春先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海派假山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海派假山的显著特色就是大胆创新,当然其创新的基础是讲科学、讲文化、讲艺术,而不是无原则盲目地乱闯。
此外,在1993~1994年上海人民广场规划设计中,周在春先生还在工期非常短、风险非常大的情况下,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首创了全国第一座大型旱喷泉广场,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研制了发光地坪和防爆、防盗、声光合一的灯具等,为城市广场设计创新迈开了领先的一步。
可以说,周在春先生的艺术创新思维贯穿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全方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