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风景园林学科的学术团体——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其前身是上海市建筑学会的二级学会——上海市园林学会,该学会成立于1985年,10年后成为市的一级学会,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同时更名为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作为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分管科研、科技的副局长严玲璋担任了10年上海市园林学会的理事长。5年后正逢上海市人大任期结束,严玲璋又接任胡运骅担任了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第二、第三任理事长。纵观上海学会26年历史,严玲璋担任了其中16年的理事长。在她的领导下学会第一批成为一星级学会,并为以后升为二星级、三星级(最高星级)学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还以身作则,培养和提携了一批热爱学会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如几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郑林森、周如雯,副理事长朱祥明、傅徽楠、钱又宇以及勤奋工作的副秘书长等。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热潮中,严玲璋却带头埋头研究学术。可统计的,她共撰写论文105篇,其中公开发表的75篇,未公开发表的30篇(包括内部刊物发表的)。严玲璋还代表学会和个人在多项国际学术研讨大会上发表论文和演讲,可统计的有10篇,分别是:1992年上海市科协举办国际论坛上的《建设绿色工程体系是21世纪上海绿化发展的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举办的“绿满全球”大会上的《21世纪上海绿化设想》;199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建委承办的以“水与绿”为主题的“水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上海的园林风格》;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35届国际生态植被学术研讨会”上的《上海绿化现状及其发展》和同济大学承办的国际会议上的《东西方不同的园林风格》;1995年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学院举办的“人与园林”论坛会上的《从鲁迅公园看东西方文化交融与渗透》;1997年上海市环境保护学会承办的国际论坛上的《论城市绿化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国际生态植被学术研讨会”上的《上海绿化的空间优势》;2004年在中国林业科学院主持的“城市森林学术研讨会”的《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以及2005年在第八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虽严玲璋名位第二,实质是严玲璋主持的)上的《世博会与上海绿地生态建设对策探讨》。
严玲璋热心园林科普工作。《园林》杂志是严玲璋主持创办的,为了普及园林知识,更好地为科技人员服务,她萌发了创办一本科普性杂志的想法,严玲璋与刘师汉、柏梁真等同志共同研究将杂志定名为《园林》,分头努力,取得多方面的理解与支持。1985年2月《园林》杂志正式创刊,杂志社除编辑发行期刊、编辑出版园林科技书籍外,还举办了多种社会文化活动。严玲璋至今印象深刻的是1987年杂志社举办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全国收集到14.9万张有效选票,并得到了陈俊愉教授和程绪珂等100多名园林花卉专家的大力支持,定出梅、牡丹、菊等中国十大名花。随后开展的“家庭养花知识竞赛”、“89‘园林之春’散文”征文等一系列活动,也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1991年,《园林》获上海市建设系统科技期刊优秀奖,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首届优秀自然科学技术期刊。发展到今天,《园林》已成为双效优秀科普月刊和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www.xing528.com)
严玲璋是上海市科协第三届高级顾问委员会委员之一,该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叶叔华,苏步青、李国豪、谢希德等为名誉委员。严玲璋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撰写科普论文《上海需要更多的绿》登载在1990年12月28日的《中国科技报》,获全国科技报优秀作品一等奖;2005年在上海市科协主编的《科学家对你说》中严玲璋撰写了其中的《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严玲璋又作为科普读物《原来如此》的编委,担任分册《生生不息的植物》的主编,《原来如此——生生不息的植物》,是一本以植物为主题的科普读物,有益于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有助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撰写的内容既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经验为依据,并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述了植物学方方面面的知识。该读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科学性,贯穿本书始终,针对植物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种种现象运用植物生理学、育种学、栽培学的原理予以分析阐述;第二,信息新,如“树中狮虎兽——东方杉”是正在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在“梅与蜡梅”及“三秋桂花冠群芳”文章中介绍了近年我国在梅与桂花的园艺品种方面所获得的国际登录权;第三,趣味性,从题目到内容均以活泼生动、易于接受的语言来介绍,如“植物的第六感”、“世界上第一朵花在哪里”;第四,文化性,书中很多文章注意运用有关的小故事和历史典故赋予本书以文化底蕴和可读性。此书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担任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的同时,严玲璋还兼任了两届上海市林学会的理事长,她把自己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上海园林绿化的学术研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