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籍华人建筑师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大师

美籍华人建筑师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大师

时间:2023-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聿铭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并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他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在大众的印象里他是一个注重抽象形式的建筑师。这两件作品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远离人间的仙境的建筑。

美籍华人建筑师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大师

聿铭

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并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贝聿铭极具亲和力的笑容几乎成了他的招牌,不过这位看上去十分谦和的老先生,总是用惊世骇俗的作品来回击批评家的诘难,并且从未打过败仗。

他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在大众的印象里他是一个注重抽象形式的建筑师。喜欢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等建筑材料。不得不否认贝聿铭的建筑有其独到之处,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具匠心,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图书馆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1979年才落成,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享有“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的美誉,1979年更是被美国建筑界称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美国总统卡特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是现代艺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作品。这两件作品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美国肯尼迪图书馆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北京设计的两幢建筑中的一幢,采取了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将中国的江南园林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完美的衔接,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是一座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规模虽然不算大,却体现出了浓浓的中国风情。

香山饭店

晚年的贝聿铭仍然接收了多个项目,例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引人注目的是在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他将一个玻璃金字塔搬到了法国人的圣地——巴黎卢浮宫。而且卢浮宫有7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是独立的,因为相互竞争着空间和资金,每个部门的馆长甚至不相往来。因此在重修时,贝聿铭建筑团队努力让7个部门统一成一个建筑物。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一些批评者指责这个新入口是一颗假钻石,破坏了卢浮宫的整体结构,被人扣上了破坏法国文化的帽子,可是,贝聿铭不卑不亢,挺直了腰板,折服了傲慢的法国人,如今,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成为了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作品。(www.xing528.com)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990年完工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也同样备受挫折,这座大楼地上70层,地下40层,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的大楼,建成时为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贝聿铭在设计这座大楼时特地设计出建筑的外型像竹子,寓意“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其建筑特点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现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中银大厦以一种挺拔俊逸的态势直指蓝天,成为当今香港的象征。不少香港发行的邮票、明信片,常以中银大厦为观景之一。这座大厦让时年65岁的贝聿铭面对的更是一个国家的重托,用贝老先生的话说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抱负”。中银大厦不仅是贝聿铭所有建筑作品中最高的一座,也象征着他事业的巅峰。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当90岁高龄的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接受了从选址起就颇受争议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历时3年修建,正式开馆。苏州博物馆是他的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在这里他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追求精致、洗练的造型,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在这里借景这种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达到极致,对于贝聿铭来说,这是一条眷恋的、虔诚的心灵归乡路。

苏州博物馆

日本美秀(MIHO)美术馆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为藏品所建,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60米高的钟塔和在法国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打动了小山美秀子,于1990年委托贝聿铭设计美术馆,该美术馆表达了贝聿铭的一个主要理念,即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建筑整体为3层,实用面积9241平方米,该项目位于森林法保安林区域、沙防法指定区域、自然公园法县立公园第3种特别地域。经过反复考察,贝聿铭为世人营造了这样的一个画面:一段长长的、弯弯的小路过后,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远离人间的仙境的建筑。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散文桃花源记》。

日本美秀美术馆

日本美秀美术馆在结构设计上有几大亮点:美术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景观,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这座吊桥是专门为美术馆单独研制的,可谓举世无双,而与其相连接的隧道是为了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搭建的平台也可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出来缓缓前行便会看到美术馆的主入口。美术馆是一个高科技建筑,整个结构采用非对称多悬斜索结构,由一条定制的曲线型钢作为主要支撑结构,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线,其次,在正立面主入口处门庭的钢结构是整个建筑结构技术的集中体现,采用了专门针对该项目研制的“九梁节点”,另外,细部设计和材料运用也非常准确,如建筑室内空间的玻璃屋顶及钢结构和墙体、灯具的设计、室外空间的钢桥和隧道、植物配置等等,都体现了极高的工艺和科技水平。美术馆更别具一格之处在于,80%的建筑都埋藏在地下,原因是日本自然保护法的诸多限制。但这也造就了它的不平凡,从远处眺望,露在地面的部分屋顶好似与巍峨的群峰相接,和自然之间无比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