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Kohei Sugiura),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教育家、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教授。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195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建筑专业。被誉为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并多次策划构成有关亚洲文化的展览会、音乐会和书籍设计,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巨大,其中中国的吕敬人、韩国的安尚秀、印度的Kirt iTrivedi、香港的石汉瑞,这些已经成为亚洲设计界中坚力量的人都曾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他是日本战后设计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现代书籍实验的创始人,在日本被誉为设计界的巨人,艺术设计领域的先行者,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信息设计的建筑师。
杉浦康平一生获奖无数,年轻时大家喜欢称他为“鬼才”,由于他的特殊多背景使他的崛起充满了传奇色彩。第一,乱视。别人看到一个月亮,他却能够看到好多个。然而乱视却在他日后的创意中扮演关键角色。第二,建筑专业出身使他的设计充满空间感,与众不同。第三,设计“噪音”。日本的美学向来内敛,追求干净、极简,噪音被视为污秽、杂质。杉浦康平把人人鄙视的“噪音”,化为独创的设计。他为噪音、电磁波造型,有的是直线,有的是黑白条纹、带状,然后加以裁剪、组合。噪音在他手中,不但重见天日,还成为了趣味的造型生命。当时的平面设计师,以画家居多,而像杉浦康平这种“由建筑概念体系构成”的设计师绝无仅有。
在杉浦康平去德国讲学之前,主张信息论、符号论、知觉心理学等,体现出激进的西欧型抽象思维模式,20世纪60年代末先后两次在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执教,对其后来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他设计手法从“模式”向“内容”过渡的转折点。20世纪70年代他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考察团访问中国,对东方哲学和中国久远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像很多艺术大师一样,杉浦先生也走过了先立足于本土文化,而后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最后又回归于本土文化的漫长道路。他在书籍设计中将西欧的设计表现手法融入东方哲学和美学思维,并在书籍设计中首次发明现代“编辑设计概念”,赋予作品一种全新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可以说,杉浦康平是日本现代书籍设计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
杉浦康平的平面图像立体化是指运用其他物体和特殊的平面印刷技术实现四维空间的图像。杉浦康平认为“一本书不是停滞某一凝固时间的静止生命,而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有生气的元素”。也许正是因为他有着建筑空间设计的底蕴,强调平面设计的立体性,在制作过程中也同时强调了立体整合性。
杉浦康平有一本历时13年制作完成的书籍《立体看星星》,尽管这本书拿到手中并不起眼,但其独特之处在于他将浩瀚的繁星实现了平面印刷后,可以再现现实星象的立体图像。书中配有一副有色眼镜,左面是红色,右面是蓝色,戴上眼镜看这本书就会看见奇特的立体效果,每一个星座都历历在目。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本使用红蓝眼镜认识天空中88个星座的书,它可以全天候地立体地观察宇宙群星。这本《都市住宅》的封面是杉浦康平运用建筑结构透视图的方式创作的,那是他在没有电脑的时代用鸭嘴笔一点点画出来的,可见他非凡的制图功底。
《立体看星星》
《都市住宅》
这是杉浦康平最为人所称道的一点。人的意识无声无形不可捉摸,在一般人眼里只能用文字来描述,但杉浦康平却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方式把复杂的意识领域展现出来。正如他所说的“我希望我的设计是鲜活的,是充满生命力的。它能够传达出隐藏在自然界中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他对图形或图像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很感兴趣,将它们称作“万物照应的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对图形的解构,并且从这种解构的过程中感受到速度、声音或者梦境,这是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书籍封面设计之所在。《全宇宙志》巧妙地利用了书的切口,当往左翻阅时切口呈现出宇宙星云图;往右翻阅时切口又变成无垠的银河系。(www.xing528.com)
虽然杉浦康平对将电脑应用于设计的做法并不排斥,但他认为电脑就像是帽子,帽子过大,遮盖住五官的话就不合适了,所以他对电脑技术的理解是带有亚洲传统视觉观念的。他将电脑中的0与1和东方的阴与阳联系起来,认为阴阳之间相互吸纳、相互包容、相互需要,这种循环往复也正是东方人用混沌思想去包容和理解一切的思维。
《全宇宙志》
杉浦先生时常把传统能剧以及诸多日本神魔形象作为封面设计的表现对象。这些作品具有日本传统文化的神韵,民族审美的特质,同时又具备强烈的现代设计之美,是杉浦先生追求的东西方精神互补调和的体现。《银花》是一本介绍日本传统文化和亚洲民间艺术、工艺等的杂志。杉浦康平从“杂志”的原意来获得创作途径。杂志的“杂”字表示聚集的东西,混杂的东西,因为那里包含着“混合”“混杂”的意思,暗示了一种混沌、随意的力量。同时他又通过对杂色的理解中体会印度佛教图案“曼陀罗”的意义:地、火、水、风、空,精神世界的宇宙图。将《银花》封面图片和文字倾斜23.5度也是他在设计时尝试的突破性创新。杉浦认为,地球绕太阳转的倾斜度是23.5度,桌上随便放的一本书也是倾斜23.5度,除了设计师外,没有人能解释清楚这一点。透过倾斜可以让图片和文字产生疾步如飞的感觉,好像要跑起来,一切都在动,还可以从23.5度角衍生出23.5度的一半,一半的一半。杉浦先生这种多视点视线的尝试,成就了一个从各个方向可看可读的封面,并创造性地将瑞士完善的网格体系运用到日本特有的竖排格式中,把几何化、规范化的西方编排方法与东方混沌学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相结合。杉浦康平的设计中还有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渗入,如汉字的运用、水墨的融入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后,又回归日本本土文化,赋予作品一种全新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
《银花》系列
一个汉字包括了多个复合体,为了表现复杂的概念或把旧词赋予新的意义,常常会结合两个以上的汉字来创造一个新字。英文字母具有均一化和分离的特点,汉字具有复合化和融合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个特性,艺术家徐冰创作了字母汉字。衫浦康平也将这个特性应用到自己的杂志封面设计当中,将单调的文字进行排列组合最终成为绘画文字,表现一种杂乱声中的秩序感。《传真言院两界曼茶罗》主题是“万物之间的相似律”。他用“游”的错体字的创意来表达“相似律”这个很抽象的概念。用错写的‘游’字占满整个封面,乍看起来很相似,但其实每个字的写法都不同,但是读者又能把它读成“游”,杉浦将之称为“文字认知的喃语”,即模糊文字,将这样一组文字意象作为封面的主题。文字和色彩的合理搭配让整个版面统一又有活力。
可以说,杉浦康平的设计最本质的源泉是汉字。他说:“在向西方一边倒的日本现代设计中,汉字成为我与之抗衡的重要力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探求全亚洲传统文化,成为我的创意思维之母”。汉字在图像、文字、杂讯之间给予他极大的启示,只要在背后把汉字往前推一把,就能回到绘画中,回归绘画诞生的渊源象征性,从而变成了单纯的“杂讯+文字+图像”意象关系。而这种意象关系又摇摆不定,互相往返,充满美丽的文字群,交织缠绕。
《传真言院两界曼茶罗》
日本现代平面设计运动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晚期。当时的日本工业发展迅猛,对平面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时的平面设计既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的色彩,又日益受到战后西方文化理念的冲击,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一批日本设计师们游学欧洲,跟随德国、法国、英国等地的著名设计师们学习与工作。到5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平面设计几乎完全倾向于使用西方的理念和标准,当然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反过来影响了西方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1951年日本广告艺术家俱乐部JAAC成立,该组织的核心人物,著名评论家龟仓雄策(Yusaku Kamekura)极其推崇构成主义理念,他创办的设计类杂志有1953年的《理念(Idea)》,1959年的《设计(Design)》和《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都是致力于向国人介绍国际设计的动态,并在平面设计领域努力倡导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在接下来的东京奥运会、大阪世界博览会和东奥运动会中,日本也逐渐显示出视觉设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又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像田中一光(Ikko Tanaka)、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等重要的设计师,他们努力尝试在外来的国际主义风格中建立起独特的民族个性。还有像五十岚威畅(Takenobu Igarashi)的年轻设计师倾向于更自由的表现方式,可以说完全打破了日本传统文化和龟仓雄策时代的视觉传达模式,这时的平面设计与建筑、电影和时装一样得到了飞速发展,也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