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繁勇(本刊记者)
土城镇是四川、重庆、贵州三地交界处,赤水河穿城而过,古时便是赤水河的四大码头之一。云南的珍贝、四川的丝绸和盐,都要经过土城运入贵州。土城因水而兴,因盐而盛,终于成为“土城十八帮”的诞生地。
● 土城老街的傍晚。供图/东方ic
一眼望去,赤水河蜿蜒流经土城镇。青山绿水侧,便是依山而建的层楼叠阁,错落高低,青堂瓦舍。
我没有想到,这里会有一座小镇。前往古镇时,无一块平整土地可见,处处水深山高。一时疑惑,古镇建在何处?待车辆转过弯,满眼苍翠间,突见一片楼阁亭台,再近些,一座大桥横亘河面,将土城古镇引至我的眼前。
赤水河滔滔在耳,小镇安逸如常。青石板铺就街巷,数以百计的店铺、作坊沿道路延伸。雕花格窗半掩,黛瓦覆顶古朴,封火墙翼角高翘,繁茂枝叶划出一片阴凉。幼童玩耍其间,稚嫩娇声洒满小巷,却是七分幽静,三分热闹。
这里是四川、重庆、贵州三地交界处,黔中腹地西出川南的交通要道——赤水河中游东岸,古来便为赤水河的四大码头之一。因水而兴,因盐而盛,终于成为“土城十八帮”的诞生地……
川盐兴古镇
我在土城镇遇到74岁的赵永六,作为镇里的老住户,他在门前摆些水果、蜜糖,靠着做游客生意,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挣些零花钱。
在赵永六的记忆里,小时候“十八帮”旧址,是他与镇里其他小孩子的游戏场。玩耍累了,就会听一些老人讲土城的故事,就是那时候建立起了至今难忘的“十八帮”的印象。
土城之名,最初始于元末明初,当地的居民在改建房屋时,发现大量土城墙遗址,便称其为土城。土城考古发掘出的石斧、石网坠证实,早在7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便已有人类在此生息。《习水县志》记载,北宋大观三年(1109),以播州辖地置滋州,管辖仁怀、承流两县(今仁怀市、赤水市、习水县地域),土城便为当时的城池所在地。
土城因其地理之便,一条赤水河穿境而过。其河源起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贵、川三省十一县市,经四川省合江县注入长江。土城则因处于赤水河中游,位置显要,古时便被称为“襟带于蜀而门户于黔”。云南的珍贝、四川的丝绸,通过土城运入贵州,也因地利之便,引来各方商人云集。
相比丝绸、珍贝,更重要的是,赤水河自东汉时期,便是川盐入黔的盐道。至唐宋时期,随着货物量的增多,赤水河航运业达到兴盛。清乾隆元年(1736),因川盐入黔的需要,时任四川巡抚黄廷贵,设仁岸(仁怀市)、綦岸(重庆市綦江区)、永岸(泸州市叙永县)、涪岸(重庆市涪陵区)四大口岸。
至乾隆十年(1745),由贵州总督张广泗奏准修整疏通赤水河道,以利于川盐运输入黔。张广泗在报送朝廷的奏章中写道:“若开修赤水河,盐船亦可通行,盐价立见平减。偶遇丰黔不济,川米可以运济,实为黔省无穷之利。”朝廷回复了张广泗的奏请,批准其修整疏通赤水河各流域。
于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赤水河沿线征召民工数万人之多,各区域分别负责疏通修整,以利船运。河道修整之后,川盐进入贵州更为便利,而沿赤水河各流域,途经之处,因川盐入黔而导致的船运业兴盛,造船业、竹木业、商业贸易等迅速发展。赤水河的沿岸,也诞生了新兴的城镇。比如说习水的土城镇、赤水的丙安镇、仁怀的茅台镇等,都成为赤水河流域的重要商贸交易中心。
由此,川盐从自贡起程,终至茅台,分段运输。而赤水河流域盐道,便由仁岸负责,土城由此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地。
土城镇繁盛时期,曾有四大盐号。我在土城镇看到建于清朝时期的盐号旧址,进门便看到柜台,以作开盐单之用。盐号至今仍然保留着甲、乙、丙、丁四个盐仓。称盐的秤架、秤砣等,在盐仓保存完好。
川盐自经水运至土城之后,再经陆路转运至贵州北部地区。由于盐业的发达,航运业(船帮)应运而生。当时的赤水河水急滩多,运送食盐的舟船需逆流而上,尤其是在险滩处,更需转往陆路运输。据说当时需四易其舟,而水陆交替的盐道上,纤夫与马帮也随之产生。自此,因盐业而生的马帮与船帮,开启了“土城十八帮”的商业传奇。
协会雏形初显
今天来土城,街巷两侧开设的近百家商铺虽昔日盛景不再,但从那些经岁月洗礼的斑驳痕迹,还是能够遥想起当年的商业繁荣。曾几何时,这条街上到处是与盐有关的交易场景。
盐对于土城镇到底有多重要?试举一例,若时光倒流,盐在古镇是可以当作货币使用的,足以说明盐的流通价值。比如说,纤夫与马帮运盐,所得报酬,即为食盐。这是因为盐号购得川盐入黔,采用的是以盐为酬运盐的方式进行运作。来自四川自贡的盐,需以每袋200斤打包,而赤水河分段运输的特殊性,也使得每一区域均会留下数量不等的食盐作为酬劳。
在赵永六的讲述中,从上游元厚至土城时,马帮可以从每袋食盐中取得3斤左右。至土城盐号时,盐号收盐时的标准,即为盐包的重量,必须达到145斤。另外的55斤,便成为土城以下区域的运费。而马帮、纤夫们,则将获得的食盐在土城贩卖,由此获得银钱,用作生活之需。
上图 土城传统民居。供图/全景图片
下图 行走在土城街道上的老人,已在土城行走了93个春秋。供图/东方IC
● 右页上图 建于民国时期的客栈,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供图/全景图片(www.xing528.com)
清末民国时期,由陕西商人成立的仁岸川盐办公室委托大业公司成立办事处,并设有盐防军,取代了旧时经营的土城盐号。公司组织严密,设有经理、主任、掌柜、师爷、会计、出纳等职位。沿赤水河各分段运输区域设有各分站,所销售盐款,由各分站盐防军负责押运至设于土城的总号。由此,川盐入黔网点形成严密的贩运销售网,而土城便是其中心了。
因为盐的运输,带动了土城船帮的兴起。我沿古镇街巷前行,不远处,前方便是一座两层灰色楼房。走到近前,一块铭牌显示,此处便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船帮旧址,近百年的风雨侵染,具有西式典型建筑风格的房屋仍然耸立如初。进入旧址,可看到门窗遍布精美雕刻,沿楼梯而上,时光一步步将船帮的往昔呈现于前。
赤水河盐道的形成缓解了因贵州山多而形成的交通困难的情况,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自清朝贵州总督张广泗修整、疏通赤水河道之后,航道通畅、盐运业兴盛。而首先得到快速发展的就是船运业。
于是,四川之盐,经由盐号收购,船主承揽,一条赤水河上,盐船可谓穿行往来,热闹非凡。这些私人的船主,因盐业通航的业务量急剧增加,获取利润之后,第一件事便是购买新的船只。私人船主的船只慢慢从一艘、两艘逐渐扩张至十数艘不等。
私人船只对盐运市场份额的竞争,不免会产生些许争端,为解决争议,由拥有船只的私人业主组成的调解机构随之诞生,这便是船帮的初始。事实上,船帮的成立,不仅在于解决争议,而且进一步使得分散的私人船主结成某种形式的同盟,从而在与盐号的交易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船帮的领导性人物,由各船主共同选举产生。选出的领导者不仅要维护、协调各成员间的关系,还要代表船帮与各方面关系接洽,实际上,这也是现代行业协会的雏形。
每至六月初六,由船帮推选出的领导者都会率领各成员,在古镇大菩萨庙举行盛大的点灯大会,祈祷船只平安,一年顺利吉祥。如今,虽无当年盛景,但从至今仍保留着的点灯大会的习俗,也可想见当年的红火热闹。
商会升级向上
船主祭拜了神灵,舟船起航,往来货物,盐业为重。赤水河沿线的商业,也因此而繁盛。至清末民初时期,各地商贩云集,不同行业的商人为方便行事,组成了不同帮会。
在此时期,土城出现了盐帮、木帮、盐船帮、米帮、京果酱园帮、纱布丝绸帮、纸帮、烟帮、理发帮、织布帮、纸火印刷帮、杂货帮、屠帮等 25个不同的帮会。
帮会的众多,与商业繁荣紧密相连;贸易的兴旺,又使得商人聚集。土城商业繁荣景象,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人前来经商。百业混杂,其间不可避免出现矛盾,一时难以平息。
1913年,为解决行业间的纠纷,由各行业帮会首领商议,在土城镇内中街设立工商联合会。此联合会的设置,与现代行业商会相比,基本架构颇为相似。比如说,工商联合会设会长、常务委员、秘书、文书等职,为提高商会运行效率,甚至还配备了通信员以传递信息。而为保障商会运转,更设置了总务及炊事员等职,相当于如今的行政后勤部门。
土城工商联合会成立之后,将25个帮会按行业属性,分别成立了十八个帮口,“土城十八帮”就此确立。此外,每一个帮口,由帮内推选出主席、副主席各一人,对帮内事务进行处理。
此时的“土城十八帮”,逐渐由松散型的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过渡。现代商业管理方式的萌芽,也悄悄在“十八帮”中生发。比如说,驮帮本由土城镇及附近散居的务农人员组成,主要经营运盐及其他货物,揽运元厚镇、土城镇、东皇镇、醒民镇等地的运输业务,因其地位低下,向来处于商业的低端。驮帮推选出的主席袁相明,竭力争取更优运价,同时因统一经营策略,利润大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驮帮的商业地位。
为保障工商联合会的日常,“十八帮”根据帮内人员多寡及每年的营业额,向工商联合会提供运转的必要资金。因此,工商联合会的作用,也由“十八帮”时期的处理各行业间世故为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逐步向地方的公益事业过渡。比如说,土城镇的学堂,便有工商联合会提供的教育经费。而当地教育事业,也因资金充裕,办得有声有色。
我在古镇逗留期间,多次听当地居民讲起时任土城工商联合会第一任会长袁连成的故事。袁连成所为,即是在“土城十八帮”时期,若各帮会单独所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事情——参与筹办当地习水县银行。
1941年,袁连成为工商联合会首任商会会长,应习水县官渡镇的地方士绅之请,以集资入股的方式参与筹办习水县银行。在商会的协调下,木帮、盐帮等各帮,皆以不同金额入股。
习水银行设立后,吸纳存款与贷款的目标客户除普通客户之外,还有银行中的“十八帮”各股东。现在看来似乎见怪不怪的银行经营模式,在当时的贵州也是领一时风气之先。而至年终,均按股份分红,实际上也为各帮本业之外,创造了新的利润途径。
直至上世纪中叶,在经历了此后的多次战乱之后,“十八帮”及商会负责人,纷纷逃往外地。“土城十八帮”及商会组织,随之烟消云散,当地商业逐渐萧条,贸易重镇从此成为过往。如今,古镇巷道依然,赵永六为我讲述的“土城十八帮”故事,只是停留在往日的时光,纵使曾纵横于赤水河畔,也就此在历史中隐去了……
土城镇航运码头。供图/孟繁勇
盐运业的发展,让土城出现了更多行业,图为等待揽活儿的人。供图/孟繁勇
上图 土城街巷两侧昔日开设的商铺。供图/全景图片
下图 土城盐帮旧景复原。摄影/孟繁勇
盐帮所用石秤砣。摄影/孟繁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