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统包统分”、“供需见面”方式转向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当今大学生需要“自主择业”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国人总体文化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目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就业观念有偏差、就业能力不足、个人职业定位过高、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不符等问题。

浅谈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杨江勇

当我国高等教育由上世纪的“精英教育”走向21世纪的“大众教育”之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同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统包统分”、“供需见面”方式转向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就业竞争机制被逐步引向高等学校。学校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就业市场上,高职艺术大专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随处可见。是什么原因使艺术大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呢?经过调查剖析,我们发现影响艺术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存在以下诸方面的因素。

首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失却平衡。

近几年,高职艺术专业招生呈泛滥之势。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总量明显增加,每年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然而,就业岗位却没有按比例同步增加,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

就广东而言,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远远超过了往年。据广东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有关统计,2007年大学生的需求量已由去年的214.1万个岗位下降至166.5万个,降幅达22%;同时,2007年共有近500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比去年增加了22%。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生一方面学历不占优势,另一方面动手能力也差强人意,成为了每年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之间展开的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更何况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除了少数国家级品牌艺术团体机构市场较好外,大多数省、市专业艺术团体普遍不景气。许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市场极度萎缩,加之企业转型改制,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明显下降,也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出现了“烂市”现象。

其次,办学方向欠科学,培养模式无特色,教育观较守旧。

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我国的艺术教育的模式基本是在普通教育的框架之内,缺乏对现实的应对能力。

职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导致的结果是,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其根本点是没有面向市场需求,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因此多数艺术职业学院缺乏基于职教理念的研究,专业设置不合理,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和随意性。许多艺术技能教师授课也基本停留在“传承式”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灌输,缺乏对学生实战性训练和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启迪。众多职业教育方式依然还在沿袭精英教育的模式,在这一种僵硬的体制和结构性矛盾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脱离实际,眼高手低。

第三,高职盲目扩招,生源素质不佳,人才综合质量下降。

大学扩招,将原先的精英教育体系降格为大众教育体系。然而由于近几年高校艺术类专业异常火爆,部分高校又盲目扩招,艺术招生和报考呈现非理性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考生报考艺术专业的热情,造成了我国职业艺术专业生源良莠不齐。有许多学生功底较差,艺术素质较低,导致“宽进严出”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句空话。

人才市场的信息显示,企业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软”素质,招聘单位考虑更多的是人才的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还包括创新意识与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更要有完善的人格,这也是造成艺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第四,择业观念不切实际,期望值与现实存在偏差。

当今大学生需要“自主择业”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国人总体文化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因此,认清并适应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是当代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做到的事情。

不少艺术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有的毕业生好高骛远、存有不切实际的择业心态,个人的愿望和现实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有:

1.就业薪资期望偏高,收入、地位落差大。目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就业观念有偏差、就业能力不足、个人职业定位过高、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不符等问题。

艺术类专业的学费投入相对其他专业要高出许多。加上高考前的预投入,大部分艺术生付出了高额学费、专业培训费和设备费。投入大了,对回报的期望值必然也就高。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怀揣明星梦、艺术家梦想,把眼光盯在“大城市、大机会、大单位”。然而学了好几年表演、艺术的他们毕业后只能跑龙套,做很一般的工作,收入、地位落差都很大,现实与梦想相距甚远,于是不愿就业或者改行。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或跳槽,“高不成低不就”是如今艺术生就业最突出的难题。

2.死守专业对口,缺乏“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艺术类学生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化艺术馆等文艺机构工作,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当然再好不过了。但事实上文化事业单位或者说纯粹的艺术岗位是有限的,以往接收他们的传统单位,例如接收音乐表演类毕业生的乐团、歌舞团等,人才早已趋于饱和。传统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更加狭窄。很多学生在培养方向上就是出来当老师,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这类师资需求也比较有限。

3.追求艺术个性,崇尚生活自由。自我定位过高,使他们不愿被束缚或受制于某一普通单位。

艺术类的学生大都个性鲜明,精神上追求自由、时尚,思想前卫,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自我定位过高,清高艺术等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中的很大一批人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单位或者“屈居”普通单位。他们宁愿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位里“朝九晚五”。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充分就业

第五,高职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大,实习实训场所严重不足。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尤其是高职艺术类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有失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工科教育注重工厂实习,医学教育重视临床实践,工学院设实习工厂,医学院设附属医院是情理中的事。而艺术表演、音乐艺术和设计艺术的实习教育却有点像纸上谈兵。据调查,在相当一部分院校,即使有实习实训场所也常常形同虚设或者形式上的挂靠,不能与实际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众多学生就业前的实践机会过少,不了解工作岗位基本情况和职场基本要求。

缓解艺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办法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综合性的工作,我们认为,高职艺术院校如果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就有可能缓解上述矛盾。

1.扩招“减速”,调整专业结构,做好人才预测

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是高职院校最根本的任务。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环境下,艺术职业教育更应认真深入地去研究市场,开发市场。原有的以资源为导向的观念要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正确的艺术高职教育人才观,一切服从市场的需求。

同时,一定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专业,这是立足之举。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加强同类甚至边缘学科的课程建设,开拓视域,避免专业建设上的小而全。(www.xing528.com)

另外,需根据当前高职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样做,既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又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逐步解决当前高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整合共享资源,建立合理的“职业性”课程教学体系

职业艺术教育要突出其“职业性”,重视其“实践性”。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在加强学生艺术理论修养的同时,更加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切实做到产学互动。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践行职业艺术教育的“职业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塑造人格,挖掘潜能”的教学理念,把握学生的艺术水准,因材施教,走出一条“分层分级,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路子。注重“以多元化模式培养多样化、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应防止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的发生,切忌生搬硬套,一条路走到黑。

把生产一线的实践操作融入到基础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着眼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结合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要求,培养更多的技术型、应用型并适合企业生产一线的艺术设计人才。

3.树立先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首先要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抓知识更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要与社会需要接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知识更新极快,对学生要求的是能力,是综合素质。当前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新世纪的学生特点、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都要求高职教师的知识素质趋向综合化。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的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T”型知识结构,真正做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现阶段就业观念的更新和变化必然导致“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主动涉猎学科前沿领域和最新成果,以满足社会需求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不同的教学方法、择业方法明显地反映不同的教学思想和就业观念。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以及就业观念进行教学与就业指导,收到的将是明显不同的教育教学与就业效果。

4.加强艺术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高职毕业生“预就业”工作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将决定人才素质、能力及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生存竞争力,关键是实践教学环节。

在当今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严峻的形势下,实行毕业生“预就业”制度,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增强教育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预就业”就是把毕业生就业后的试用期前移至顶岗实习阶段。在学生离校的前一年,有意识地把毕业生组织到用人单位,边顶岗实习,边完成毕业设计,边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这样,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学实训基地(EPB),提供功能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创办“事务所”、“工作室”、“演艺公司”等。

加强校企合作,打通艺术院校与演出院团之间的阻隔,加强沟通,联合办学,衔接学历,建立培养联盟和演出联盟,实现人才资源共育共享。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进生产第一线,切实去感受第二课堂的生活,学会实际运用能力,了解社会的知识。

5.更新毕业生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上要花大气力,要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素质对择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测定职业兴趣,提高求职技巧,分析求职情况,做好职业规划,培养正确的求职观念。

在观念上帮助毕业学生弥合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的认识裂缝,同时对学生的就业作出前瞻性指导。大城市容量有限,而在中小城市、西部地区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就业,让学生具备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观念,让毕业生开始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事实证明,这些从大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6.向学生灌输就业软技巧,加强高校职业拓展培训和行业认证

艺术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有一定欠缺,尤其在创新意识、就业心理、社会知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拓展培训,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及规划,使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具备必要的职场知识以及基本的工作能力。培训内容包括提高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礼仪等就业“软技巧”。

建立人才资格认证与能力评价服务体系。鼓励学生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并且报考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多一点“砝码”。

7.加强职业教育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以及区域文化服务意识

加强和发展民族艺术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民族艺术人才,是发展民族文艺事业的关键,也是提高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

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态发生变异,衍化为纯粹的表演和旅游节目。许多民族手工技艺,如某些刺绣工艺、蜡染技艺、雕刻技法等,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替代。相当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如口头文学、民歌、古歌、乐曲、曲艺曲目等在原流传地区因无人继承而濒于失传。

学校教育应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不再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其历史和传统剥离,让民族民间艺术负载其原生态所蕴涵的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不会导致断层和传承的变异。

同时也要加强区域文化的服务意识。各艺术职业院校均属地方院校,不能因遵循普通本科的办学模式而忽略了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办学中要深入研究本土的文化艺术,深入考察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积极地开发并培养当地的文化艺术市场,面对一定区域特色的文化市场要有敏锐的嗅觉与反应。

8.调动社会力量,建立艺术人才就业网络及信息服务系统

据调查,艺术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中,认为就业信息太少占24.7%。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问题,应该努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为莘莘学子的就业找到一条可行之道。

就业指导部门的主要的工作就是“为您提供永远的服务”:一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为广大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疏通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最大限度地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二是全心全意为用人单位服务,满足他们对人才的需求,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