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研究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研究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必须改革介于目前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只有从根本上改革高等学校传统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研究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研究

卢东晓

一、引言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是大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备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的技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受社会应用需求欢迎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的必要性

1.目前现状与思考

(1)中学信息化教育与高校计算机课堂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迅速发展,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逐步落实,以及海南省在2007年率先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使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受到了新的挑战。集中表现在:一、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面向的主要是全校的新生。由于各地经济和信息化普及程度、家庭教育等不同,个体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及学生性格的差异较大。二、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得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下移到中小学,学生对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中已经掌握的内容缺乏兴趣。

(2)工具性教育与课程设置问题的差异

我国广泛开展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时间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比较短,部分高校制定课程体系时,没有对计算机系统的内涵与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进行深刻的研究。对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制的系统总结与研究也比较少,早期制定的部分计算机公共课课程设置和早期出版的部分教材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形式。

(3)部分就业难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不能快速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对其在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再“培训”,这就使得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毕业生找工作相对较慢和较难。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认真地研究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需求,部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培养的各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什么程度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

(4)普及与提高教育的实施

目前,对于个别计算机能力较好,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生,往往找不到开设的相应课程,而目前开设的部分必修课又因为熟悉而缺乏兴趣,因此必须尽快解决这一困境。

2.必须改革

介于目前计算机公共课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只有从根本上改革高等学校传统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

三、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的设想

1.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学科和专业不同,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分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技术三个层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已逐步向中学转移。在不久的将来,由于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成果的巩固、家庭普遍使用计算机与接入互联网、各种远程教育的发展及新生计算机使用能力普遍提高,国内大学也会与现在的香港和国外的大学一样,不再开设如我们现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学习对象基础发生变化,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该体现出变化。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建议继续将计算机公共课分三个层次,只是在层次和内容上进行调整。第一层次为计算机公共基础层次。这阶段,目前继续过渡性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直至取消或调整教材内容适当延长开设;第二层次为学科专业计算机工具应用教育层次。在这阶段进行学生本专业工具软件的获取和学习;第三层次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兴趣选修层次,为学习能力比较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同学提供各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选修机会,如各种程序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硬件等课程。(www.xing528.com)

2.加快与更新教材建设

课程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要素,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入学时计算机能力提高了,课程设置调整了,加之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必然要求相应教材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和升级版本。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有适当的教材予以配合使用,作者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马乐等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要求新编写并于2009年8月份出版《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程》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并在教材中增加了学生喜欢的网页设计和office家族新成员动态表单设计与填写软件infopath部分,给教材赋予了新的活力,这些都是在深入调研和对学生入学计算机掌握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紧跟目前社会和企业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自编新教材和各类优秀教材的使用必将在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3.建立基于网络的立体化课程

基于学生个体入学水平差异、性格差异和学习习惯差异比较大的情况,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每个个体的需要。为此,可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基于纸质教材的课堂讲授———网络远程教学与资源平台(包括多媒体教材、网络视频课件、重点难点讲解、网络学习质量监控管理模块等)———网络智能测试平台(包括智能考试系统、成绩跟踪分析系统等)———模拟任务实操”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课程。

4.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课内外结合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等,并积极探索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基于网络的立体化课程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学习,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改革考试制度、推行教考分离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本质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传统考试制度以纸质试卷闭卷考试为主,容易淡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脱节。在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加之中小学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高校教学用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建设发展,计算机公共课继续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已不切实际,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教考分离的核心是体现考试的公正性、客观性,确保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同时,教考分离能有效避免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自己打分的弊端,有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建议在第一层次教育中建立以题库为主,使用智能考试系统随机抽题的教考分离式“通过性”考试。通过性考试可以学校自主设置题库进行,或和省级以上相应计算机类考试认证结合使用。学生入学后可根据学校安排,在课程开设前或课程学习中途申请通过性考试或参加学校指定的相应计算机省级以上等级考试,通过考试则从确定通过之日起免上相应课程。在本届组织的“通过性”考试未过的学生可以申请参加下一届学生的“通过性”考试,毕业前的第二学期末未通过考试则不能顺利毕业。

6.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影响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的实施,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快,加之采用新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须切实做好教师培训、深造、管理与激励等工作,确保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际操作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7.加快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形势。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适时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教育部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同时,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公共课改革中,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标准全面提升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教改质量。

四、总结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成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仍需不断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保持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更好适应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改革和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img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