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电影

电影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电影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电影应旗国内有许多影片,创制精良,看得出导演在拍摄时用心良苦。为什么国内的许多影片在放映过程中,时常会引起观众们的嘘笑,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为影片中出现的各类细节很不真实,是些既缺乏生活依据,又没有艺术品位的虚假细节。我认为,演员的这种表演设计,在具有微相学特质的电影作品中,恰恰是最迫切需要的。上述的这两类演员,前者女性演员不少,后者男性演员居多。

电影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电影

电影里的细节 细节里的电影

应 旗

国内有许多影片,创制精良,看得出导演在拍摄时用心良苦。然而,当影片摄制完成面见观众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的创作者们却总会发出相同的感慨:电影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仔细地加以分析、推敲,就会看到,影片里的失误与不当之处,似乎并不全是因为主题偏颇、情节离谱或者是人物树立不起来这样那样的原因。那么一定还有别的原因。我想,遗珠之恨往往是源于细节的缺失。

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国内有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过一种观点,后来在影评界这种说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即:美国影片大不真实小真实,中国影片小不真实大真实。我认为,大不真实与大真实暂且可以搁置不谈,但是美国影片小真实,中国影片小不真实的这种说法,确是一语中的。为什么国内的许多影片在放映过程中,时常会引起观众们的嘘笑,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为影片中出现的各类细节很不真实,是些既缺乏生活依据,又没有艺术品位的虚假细节。作为影片的创作者,倘若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没有切肤之痛般的体验与感受,却硬要以耍弄小聪明来替代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那么拍出来的影片里,当然是除了充斥着矫揉造作的噱头之外,哪里还会再有什么具备着审美价值的细节存在呢?!要解决这个有害于创作的顽症,需要从善于学习做起。列宁讲过一个真理: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在各种形式的细节的运用上,想想自己的似是而非,再看看人家的精准到位,不能不令我们有所醒悟。

举几个例子,看看能否有些启迪的作用。

1.物件细节

摄制于1957年的《晴朗的天空》,是一部优秀的故事影片,它也是苏联解冻文学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剧中的男主人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军飞行员,在历次空战中曾击落纳粹德军的数架战机。战后,这位苏联英雄非但没有受到赞颂,反而却为当局所误解。经过多年甄别,才终获平反。要说明一下,已经看过前面章节的观众和英雄的妻子(剧中人物)的心情与这部影片的流程自始至终都是一致的。妻子在等待公正的结论,观众们则还要看一下影片里如何出现这迟到的裁决。

某日傍晚,政府机关大门外;

路灯下,站着一个孤独无助的女人,她就是英雄的妻子;

离她百米之遥的地方矗立着政府机关的大厦,在暮色中显示出它的威仪;

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的妻子已经站立了整整一天;

天终于黑下来了,妻子也终于等来了为求个公正结论而在机关大厦里“待”了一整天的丈夫(男主人公);

丈夫走到妻子的身旁,默默无语;

妻子探询的目光紧紧盯在他的脸上,急切焦灼;

良久,丈夫紧攥成拳头的右手在妻子面前缓缓展开,手心里有一颗红色的五星勋章;

在路灯的辉映下,五星勋章熠熠闪光;

夫妻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热泪横流……

红色的五星勋章,这么一个物件细节,在关乎人物命运的规定情境中被如此巧妙地加以运用,使每一个观众的内心都不由得为之一震。感动之余,也在叹服导演的睿智:它规避了常规化的表现手法,把官方给英雄平反的郑重场面推到了幕后,而重笔浓墨地表现了相依为命的夫妻二人在得到红星勋章后的喜极涕零。这种并非一般化的艺术处理,充分显示了该片导演在政治层面上的深刻思考,一个小小的红星勋章解决了英雄是不屈的,首长更是不会错在面儿上的这个“相悖两难”的大难题。在艺术层面上,如何对人物的情感进行刻画与描写,导演同样也是才华横溢。他利用的这颗红色的五星勋章,是一个生动而又独特的物件细节。小小细节,以小博大,“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人生意蕴境界,被它不落俗套地展示出来了。

苏联导演的经典影片与中国唐代大文豪的绝唱诗篇虽然相隔千年,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审美观念上却是相吻合的。异曲同工的依据在于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美学原则:艺术作品贵在委婉含蓄。

2.动作细节

在荣获1970年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故事片巴顿将军》中,巴顿的饰演者乔治·斯科特是个颇具实力的演技派演员。他在塑造巴顿将军这位历史名人时,确有其独到之处。一次,巴顿将军的同僚布将军与巴顿调侃:“听许多人讲,你最珍爱的是自己的鼻子,因为它长得漂亮。”有了这层铺垫,便有了下面的演员表演的动作设计:数日后,在作战掩体里,为了一个战役行动方案,巴顿同布将军发生争执。布将军有些冲动地对他说:“要知道,士兵们在前方是要流血的,要珍惜他们的生命!”巴顿听此言后不由一怔,几乎是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鼻梁骨(每逢志得意满时,他总是爱摸自己的鼻子的)。这个动作,看似随意,实则经意。演员通过巴顿爱摸鼻子这个动作细节的设计,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巴顿将军自我欣赏、风趣幽默、自信不羁的独特性格。而此时的一摸,又恰是在听到“在前方是要流血的”这句话时,他感到了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这形象地反映出巴顿将军对生活的留恋。摸鼻子这个动作细节之所以得以成立,还在于它能把人物与剧情有机地融合。

我认为,演员的这种表演设计,在具有微相学特质的电影作品中,恰恰是最迫切需要的。我们的有些演员实在是需要借鉴这种好的经验。不客气地讲,在当下的影视演艺界,有相当多专业演员的表演是不过关的。职业道德水准偏低,表演技能水平也不够高,这只是导致表演有虚假成分的一个方面,恐怕在演技观念上也要认真地反思一下。为什么乔治·斯科特在镜头前就有这种游刃有余的动作设计,利用侧写手法不露痕迹地来描绘人物的性格色彩。而我们的那些过不了关的演员在塑造人物时不是显得东施效颦,就是佯装松弛自然。其实演的都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最多也就是他(她)们自我欣赏的酷B相。这样的费力不讨好的表演与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毫无关系。

上述的这两类演员,前者女性演员不少,后者男性演员居多。在创作角色时,“内心中似乎已有、而外部动作皆无”的苦恼往往把他(她)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还是学一下乔治·斯科特这位演技派大师吧,因为他深谙镜头前表演艺术的玄机。这样说的主要意义在于,乔治·斯科特确实能让观众忘记他是在表演,并且让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能毫无任何杂念的审视与感受一个真正来自于生活的人物形象,诚然它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时空细节

美国经典故事片《西部故事》的开场戏:

简陋的火车站月台上,三个匪徒席地而坐在等火车;(www.xing528.com)

月台上别无他人,铁轨上也没有停靠的火车,显得冷清;

一个匪徒在掰弄手指;

另一个匪徒不时地用舌头舔着自己帽檐上滴下的水珠;

还有一个匪徒则是目不转睛地盯视着自己眼前一只飞来飞去的苍蝇……

匪徒们百无聊赖且又单调重复的动作,使画面上本来就已显得异常沉闷的气氛更加被强化。观众对如此沉缓的节奏感到压抑,但这绝不是对这部经典影片本身的厌烦,而是和剧中人物的心情一样,感到难耐:火车怎么还不来?此种心理暗示的奇效,恰恰是导演所需要的。

艺术不等同于生活,如果真在银幕上如实地表现匪徒们等了几个小时,那电影院里还会有观众吗?这虽是个短小的情节段落,但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聪明地解决压缩真实时间的问题,使观众们在若干分钟内就能体会到经历若干小时的感觉。这样的时空细节,达到了改变真实时空的艺术目的,不能不承认这是高招。

4.视像细节

日本获奖影片《砂器》中女主人公理惠子与男主角秀夫激烈争吵后,愤怒地从秀夫的小轿车中跳了出来,在黑夜中一路狂奔。跑着跑着,她自己也感到了头脑昏沉,很不清醒,如何体现这种情绪呢?演员的表演固然是重要的,但还不够,富有灵感的导演此时加进了一个一列火车从理惠子面前飞驰而过的视像细节。火车的呼啸声惊醒了仍在梦幻中的她。也就在此时,观众们的主观情绪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仿佛刚回过味儿来,发觉自己刚才和理惠子一样也处在一种迷蒙的状态中。

试想,如果没有火车的飞驰而过、一声嘶鸣,观众与剧中人物情绪上的共鸣怎么能够得到确认呢?!说句题外话,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各种论述多如牛毛,所谓的新名词层出不穷,比如讲,观众变成受众,心理被说成是心态,文学作品也成了文本,这类文字游戏与真切实在的道理是南辕北辙的。其实真正应该潜心研究的,倒是导演如何全方位地调动观众加大加深对影片创作的参与程度,如何让观众真正从情感上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砂器》这个例子证明,该片导演不仅是从剧中角色出发来创制这样的视像细节,同时也是为了让观众能更真切地感受人物命运而这样来设计视像细节。该片导演的这种独具匠心是有收获的,火车飞驰而过这一神来之笔的艺术感染力之强就是印证。

5.蒙太奇细节

仍以影片《砂器》为例:

火车站月台上,男主人公秀夫的患了麻风病父亲与儿子被迫分手;

火车从远处驶来;

相隔几十米之遥的父子俩都意识到此时的离别实际上就是永诀,再拥抱一次吧!共同的心声驱使着父子俩同时向着对方奔跑而来;

火车急促驶来;

父子俩迅速地接近;

火车越驶越近……

在这组镜头中,导演两次插入喷着浓烈蒸气的火车头进站的短促镜头。我理解,这里面有双关的用意:一者是规定情境使然,这是从生活真实的角度来考虑的;再者,它又是一种隐喻蒙太奇,象征着一种势不可挡的要把他们父子两人拆散的巨大的社会压力。可以说,蒙太奇细节组接的隐喻功能在这一情感段落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展示。为什么观众们在观看时并没有突兀之感,就是因为场景选择与戏剧纠葛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明智的导演绝不会让人物的行为动作发生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地方,而是一定会让它发生在一个如进行艺术处理肯定会有生活依据的地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确实不易把握,因为真理与谬误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艺术实践表明,父子永诀发生在火车站就是一场经得住推敲的戏,因为它情理分寸把握得当。也正因如此,该片导演的蒙太奇隐喻功能的艺术构思,就自然能产生顺理成章、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

上举数例,皆为上个世纪的电影作品。说起来这几部影片我都是二十几年前看的,而且也只是看过一遍,为什么时至今日我还能念念不忘?细细思之,还是在于那些灵动细节在影片段落中所起到的点睛之笔的作用。今天提起笔来重新论述它们,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温故而知新

在西方的文艺经典理论中,称“细节是作品的命根子”。可见在文艺创作中对细节元素的重视达到了何种的程度。作为时空艺术与视听艺术,电影作品尤为能够印证细节对认识生活真理,表现艺术真谛的作用。联系到实际生活与创作,我们实在是应该留意那些鲜活的、具有独特性、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撷取它们,加以筛选,并让它们在建构事件、呈现人物、营造意境与抒发情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一部电影作品比喻为一具艺术之躯,不言而喻,它的细胞和血肉就是作为创作元素的细节。艺术哲学告诉我们,局部与整体间是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的,它们相互依存,谁也不可偏废。

中国古诗云:“滴水见太阳,微尘识大千”,这说明远在古代年间,我国的文艺创作就深知细节元素对于整部作品的重要意义。今天的电影创作者是否应该认真地琢磨一下,何为真生活?何为伪艺术?

努力吧,只有脚踏实地地去探索,才有资格期待着出现奇妙运用鲜活细节的灵感喷涌。请相信,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里,不会出现雷同化、庸俗化的细节,而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细节凭借着它们自身的魅力,一定会让这部电影作品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灵性……

img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