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艺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特色办学探索与实践
朱华祥
从本质上看,艺术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的人才是特殊人才。但面对民办、大专性质的特殊人才的培养,如果缺乏有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恐怕很难支撑。
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学院对这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定位,即:“把艺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艺术职业技能,培养影视剧普通角色创造、中小型电视台、广告公司、企业群众文化、普及型艺术教育等从事行业基层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基于这个定位,具体的教学,就必须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原则,用“特色”统领全部教学工作,使毕业生具备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特色办学的着力点———“三贴近”
亚视学院生源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他们有着各自的成长经历,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学院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准定位,发挥潜质,掌握一技之长,最终让学生用作品说话。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得益于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学院任教的教师大多来自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线。他们把自己的实践技能与具体教学相结合,适时提出了具有学院特色的“三贴近”,即:“贴近艺术市场,贴近职业教育,贴近艺术实践”。
“三个贴近”成为了学院特色办学的着力点,基本形成电视艺术与舞台艺术相依互动的办学规律。
目前,学院已经“从一般的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紧紧围绕电视艺术行业办专业,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市场对演艺人才的需求。
为此,学院以招生口和就业口为主要渠道,各部门都不断地将触角伸向艺术市场的前沿,及时将艺术市场人力资源信息反馈到学院,力争做到培养的学生“产销对路”。
多年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一直把握的方向是:与本院层次不符的专业不设,实践证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停招,没有强师资的专业不开等。
将学院目前的十六个专业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型电视台,一个摄制组,一个歌舞团,一个装潢公司……
而且,学院在艺术类边缘学科的拓展中,开始迈出自己的步伐。在全国的高职中,率先设立了“社区文化艺术管理与服务”、“幼儿艺术启蒙”等有职场需求的专业。
从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漂”实际上是当下演艺界从业人员就业的一种普遍形态。在北京和浙江横店就有不少亚视学院的“北漂”、“横漂”毕业生。
为此,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学院将成立自己的演艺经纪公司,和自己的师生签约,形成有学院特色的演艺人才资源库。同时把实训与市场接轨。从而为专业调整、学生就业等提供较为可靠的市场依据。
学院还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专门为中国现代舞团培养舞蹈艺员而开设现代舞班,为大型音乐剧《莞香》培养音乐剧演员而开设音乐剧班,为有关文化公司培养少年宫老师而开设少儿艺术启蒙班……
2.贴近职业教育,从“技能”二字入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全国仅开设表演艺术类的各层次高校接近400所。据称,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中就业率最低的三类专业之一。不少艺术类大学都存在学生毕业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据分析,艺术类专业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外,许多学校盲目扩招,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也是重要原因。
任何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艺术教育有一条不可打破的规律:选材第一。而亚视演艺学院不是传统知名艺术院校,培养的对象也不是高材生。与公办本科艺术院校相比,在生源素质上有较大差距。
在学生素质和艺术教育产生矛盾的情况下,面对并非千里挑一的学生,如何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如何将艺术职业技能传授给他们?
经过研究实践,学院坚定了从职业技能入手的决心,在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上做大文章。学院先从两个方面解决面临的根本问题:
一是不盲目扩招,按师生比和硬件设施的情况招收学生。民办院校的招生从来都是大问题,谁都希望学生越多越好。2006年,学院招收了600多名学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从师资到教学设备都出现大小不一的问题。学院认为,这不符合艺术院校的教学规律。因此,在制订新的招生计划时,决定自设门槛控制招生数量。几年来,普通高职的艺术类招生都控制在500人左右。
但为了解决办学规模问题,学院开始在艺术边缘学科上下工夫,招收可以“一群一群”教的“社区文管”专业。
二是准确定位,降低学院和学生双方的期望值。不断根据职业特点,将高雅艺术与群众文艺相结合,修改教学计划、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实训科目、培养动手能力。形成“不知———知”、“不会———会”的教学链。
整个教学计划围绕“职业技能”进行,向知识应用课程倾斜,将艺术理论快速转化为艺术职业技能。为此,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合作,一次出版了五本学院教师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充满职业技能,全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力争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胜任他所从事的专业工作。
3.贴近艺术实践,在实训教学上下工夫,花大力气营造艺术氛围
建院以来,学院一直在营造艺术氛围上下工夫,目的是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始终过着有艺术氛围的生活,以适应表演与制作市场多样性的变化。
经过反复研讨,创造出了一套让学生融入艺术实践的方法。提出两抓措施:抓基础训练、抓综合实训。从基础课开始,便利用校园内的一切设施,系统训练学生反映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生活的艺术实践能力。
为了把扩展文化视野与提高职业技能同时进行,学院在教学硬件建设上模拟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职业环境,形成了有艺术教育特色的教学保障体系。
其中,修建了实验剧场、多功能表演教学厅、室内摄影棚、电视演播厅、数字录音棚、标准放映室、视频编辑机房、琴房、音乐厅、化妆间、服装制作间、动画设计机房以及各种练功房。为学生将来走进电视台、走向舞台做准备。
除学院本身大量的教学考试演出、毕业演出、电视片(剧)拍摄制作、动画作品展示外,还有各种音乐会、朗诵会、辩论会等。
建院以来,已投资排练了几十部经典舞台大戏、上百台歌舞晚会以及百部集电视剧(含短片)。所有这些无不贯穿着贴近艺术实践的教学思想。
此外,学院支持并推荐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在亚洲小姐的竞赛T台、在“超女”的选拔舞台、在省级DV大赛、小品大赛的现场、在许多电视剧摄制组以及各类文艺演出比赛中,都能见到亚视学院的师生。
在东莞“都市彩虹”舞台上演的多幕话剧《死罪》,三场观众达15000人,引起广东媒体的惊叹。此剧还进入了东莞玉兰大剧院的商演,获得观众好评。
在构建艺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过程中,无论是解放学生的天性,还是引导学生自我开发,都需要努力营造全院价值观念一致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做到“三个贴近”,关键在“三个创新”。
特色教学的支撑点———“三创新”
1.创新办学思路
艺术职业教育能否出成果,关键要在办学思路上创新。
学院在办学思路上摈弃陈规,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解决办学过程中与总体价值观相悖的各种问题。如:将舞蹈系改为舞蹈专业,暂停服装表演专业,恢复灯光专业,调整音乐表演中的音乐教育方向,拓展艺术边缘学科招收非艺术生等,都是充分利用民办大学的灵活机制,围绕市场办专业。
创新办学思路,首先要创新的是专业设置。学院按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设置专业。如针对电视台,设置了电视节目制作(含摄影、音响)、播音与主持、编导、人物形象设计等专业。并实行多专业兼容、相互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在2008年的实训中,原创了一台大型古装造型展示晚会《古韵千秋》。从表演到形象设计,从摄影到音乐,涉及11个专业320名学生参加。
学生能否“产销对路”,是衡量其专业设置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2004年设立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开设的,首届毕业的三十多名学生基本找到了对口的工作;摄影、动画、播音与主持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达90%,其中“音响与录音技术”方向的历届毕业生,95%以上初次就业进入了专业对口单位。
2.创新教学模式
“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技能教育为核心、以德艺双馨为目标”是学院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总体方针。(www.xing528.com)
艺术职业教育目的性非常强。根据“演员是在台上和镜头前滚出来的,摄影是用胶片磁带堆出来的,美术是在画板堆里画出来的……”等艺术成才规律,学院从“职业”二字出发,努力创新教学机制,将普通渐进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基础训练和实践训练”两段式教学。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讨,从2006年起,决定推出2+ 1教学模式,并将此模式定为学院总体人才培养模式。即:用四学期(2学年)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第五、六学期(1学年)由学院组织内、外实训。
学院特别重视“1”的实训教学,实行多专业联合教学。对各个单一的专业进行整合,有机地把一变成二变成三。大多数专业的实践学时达到1500学时左右。目前,师生们可以不出院门,即能拍摄制作电视短剧,演出话剧、歌舞晚会……从“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术”到“化妆、服装、道具”等工种均可由学生担任。
这种“多专业联合教学”的办学思路,与传统艺术学院比较单一的知识储备型的教学有较大区别,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和空间。
自建院以来,学院一直对艺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进行研究。即:学生的培养工作究竟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教师们在研究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院自办的《演艺学报》进行交流探讨。初步形成的学术气氛,为学院的学风教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基本达到“教学与实践、知识能力与职业能力平衡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完善,是支撑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学院将自己的教学特色固定在16个字上:“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式的成品实践教学”。
这首先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有为培养有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才而执著追求的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需要教师的讲课是在探索、讨论、行动和实训中进行。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将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作灵感返回到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我听见了,可能会忘记;我看见了,一定会记住;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启发学生的能力,还需要有较强行动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们化课堂为舞台。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训练“舞台表演和镜前表演”;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化妆镜前、缝纫机旁训练化妆、裁剪;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钢琴边练声歌唱;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学生,在镜头后训练影像构图;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把杆上训练身段韵律……这些充分运用成品的各种元素的校内实训,一直伴随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
学院要求每一位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是要看成发动机。想方设法让他们学会好奇、幻想、思考和模仿,从而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个性创造能量。哪怕是仅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老师都应该精心保护和热情鼓励。
构建价值体系的核心点———“三结合”
1.成品实践教学与传统基础教学理论相结合
传统的艺术院校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理论研究,通常用渐进式的教学方法,系统地把基础教育贯穿在几年的教学里。客观地讲,学院派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
但在高职的教学实践中,因学生整体水平不高,且大多对理论课、公共课不愿听,实际上是学生难以听懂。结果出现了教师辛苦备课,学生频繁逃课,造成重修率居高不下的现象。用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完成演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
经过反复探索,学院在传统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品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烦琐机械的专业理论课中脱离出来,进入到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画面语言、韵律、节奏、结构等以行动为主体的艺术模仿实践中去。同时,在公共课上进行改革,选择与艺术教学有关的课程开课。
成品教学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展现的是立体知识结构。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完整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艺术成品中掌握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知识,并同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成品教学决非排斥循序渐进的基础教学。学院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寻找一种能把传统艺术教学与成品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最佳方法。举表演专业为例,其成品教学分两大块:课堂艺术经典成品和原创成品实践。其教学的关键点是:在一个完整的作品中,向学生灌输表演艺术的全部元素,如台词、形体、观察、表演、风格、想象等。
实践证明,成品实践教学可以较好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它能将“演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学校就能迅速投入到电视台、剧团、摄制组、设计公司的工作之中。而实际上不少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走出校门参加各种艺术实践,实现了“预就业”。
成品实践教学是高负荷、高难度、高标准的严谨的教学,要求教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形象的塑造,要帮助学生进行风格定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此时,教师更像是导演。
在学院大小实验剧场进行演出,是成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音乐系为主体,排练了大型声乐乐曲《长征组歌》。在演出过程中,利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现场再现长征的情境。演出涉及的专业达9个。师生们将有关的艺术元素通过这个成品在正式的舞台体现出来。这部作品应邀走出校门进行演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7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日出》、《原野》、《雷雨》、《死罪》、《她们没有墓志铭》、《桃花扇》、《冬天的故事》、《谁负责》等话剧大戏相继排练演出。这些由学院投资的大戏,除导演外,其他工作均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演出涉及的专业达8个。
艺术院校的学生总是带着明星梦和浪漫的理想。学院认为,成品教学的方法,就是把基础理论教育和成品教学变成“理想”的两只翅膀,让同学们走出这所学院时能展翅飞翔。
2.师承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艺术教育方法的特点是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很强的师承性。这也注定了艺术院校往往不可能以规模取胜。
然而,艺术是分流派的,是个性突出的活动,即所谓百花齐放。虽然艺术可以殊途同归,但具体体现到教学上却差别较大,无一定规。老师的水平不一样,教出的学生就不一样。“名师出高徒”的情况在大多数艺术院校都存在。
为了将师承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学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从建章立制出发,规范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革以前惯用的一名专业老师从始而终的带教方式,在实训教学环节中,让各专业教师交叉教学和评判考核。
在对待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求教师通过成品教学,努力实现普遍的“水涨船高”,而不仅仅是个别的“水落石出”。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坚决淘汰不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关的教师。
学院于2010年,同时推出五本自编的技能应用型教材(《电视编导基础教程》、《影视镜头前的表演》、《演员的形体训练》、《化装造型与实操技巧》、《实用音响录音技术》),就是为了拓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传播教学成果,是平衡师承性与多样性的具体行动。
定期举办“艺坛”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到校登坛开讲,是学院抓师承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另一个具体举措。几年来,学院邀请过师旭平、吴一平、蒋齐等专家讲课;封锡钧、赵之成等艺术教育家在学校任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来学院录制专题;一批艺术专家参加学院的影视剧拍摄。还组织师生去浙江横店影视基地考察等。
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演艺学院顾名思义是培养演艺人才的。而目前全国的各类艺术学院有几百所,还不算那些打着“明星办学”牌子的各种非学历教育的专修学院。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经过比较后发现,学院从师资和市场信息两方面看,在职场竞争中并没有处于弱势。
业内人士都清楚,艺术教育的师承性特点,使得它比其他类型的教育更注重师资。教师质量好,教学质量就容易上去,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
由于大学扩招,艺术院校招生也持续升温,造成师资缺口非常大。据称: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有表演专业文凭的大学生不到千人。而现在,每年就有上万人拿大学表演专业毕业文凭。教师从哪里来?从北京上海有代表性的各大艺术院校看,他们也缺教师。而且中青年教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奇缺。
而师资正是学院的优势。至少可以说,在华南地区学院的师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学院“圈内”艺术工作者多的特点,把各种艺术类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信息管道,不断获取市场信息,调整人生坐标,寻找就业机会。
进入第三学年时,除了毕业演出实训和电视作品拍摄实训外,学院将按照内外结合的实训原则,鼓励和推荐学生到社会中去历练。积极组织学生外出进行舞台、影视实践和观看优秀艺术作品。
2004级播音主持班就用“演学试点小组”的形式,向有关电台电视台推荐学生。结果小组的8名学生,经过4个月的实习,有6人与用人单位签了约,包括北京电视台、武汉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单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已有多名学生因教师的推荐,在各类电视剧的拍摄中担任助理化妆师,有的已独立工作,受到剧组导演的好评;音响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就业率非常高……
在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过程中,学院重视学生的资格证书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现已开展:演艺经纪人资格证、演员资格证、音响录音资格证等的培训。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授人以渔”,才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开发能力。
构建艺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个体系引导全体教师用共同的标准和共同的理想指导教学。
体系是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教改和创新是逐步的,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让有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价值体系更为丰满完善,让成品教学的成果更方便、更快捷呈现,应该是学院在今后一个时期重点研究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