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剧的音乐和唱腔的分析介绍

彝剧的音乐和唱腔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剧音乐以唱腔为主,兼有少量的器乐曲和打击乐。1958年12月,彝剧正式定名后,音乐设计工作主要由民间艺人担任。由于彝族各支系的不同分布和地域音乐风格、语言特点的差别,目前各地彝族在演出中都以使用当地的流行曲调为主,有的演出团(队)也少量地吸收其他地区的流行曲调,与当地曲调掺糅并用。

彝剧的音乐和唱腔的分析介绍

二、彝剧的音乐和唱腔

彝剧音乐根植于当地彝族民间音乐的土壤,是从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歌、舞曲和器乐曲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彝剧音乐以唱腔为主,兼有少量的器乐曲和打击乐。

1947年至1958年初,被称之为“彝族戏”或“民族文艺节目”的彝族戏剧的创作、演出活动,在今永仁直苴、大姚昙华、禄劝撒营盘、姚安马游坪等彝族聚居地蓬勃兴起。编演了《委员下乡》、《牧羊在林中》、《红太阳照亮了牧羊人家》、《秃脚姑娘》等一大批剧目,并且都选择了当地的流行曲调运用于其中。

1958年12月,彝剧正式定名后,音乐设计工作主要由民间艺人(杨森、李正顺颇等人)担任。他们将所在地大姚昙华山一带较流行的【过山调】、【梅葛调】、【玛嫫若调】、【大松坪调】、【唢呐调】、【响篾调】、【永仁调】等民间曲调选用于不同剧目的演出中,使彝剧的唱腔较完整地保持了彝族民间音乐的原貌。通过二十七年(1958—1984年)的艺术实践,彝剧已经拥有一批被各地本民族群众所熟悉并认可的常用曲调,而且在此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创造。(www.xing528.com)

由于彝族各支系的不同分布和地域音乐风格、语言特点的差别,目前各地彝族在演出中都以使用当地的流行曲调为主,有的演出团(队)也少量地吸收其他地区的流行曲调,与当地曲调掺糅并用。

1961年至1976年,四场彝剧《半夜羊叫》的修改演出和三场彝剧《曼嫫与玛若》的创作演出,以及随后创作演出的一批剧目中,专业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共同参加了音乐设计工作,除继续沿用大姚昙华山的一批民间曲调外,还拓宽了曲调选择路子,将旧时迷信职业者专用的【端公调】、【家神调】和民间流行的【龙冬调】等运用于剧目中,或对一些不足以表现戏剧内容的民间曲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发展,为剧中人物选定不同的基本曲调,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从而使彝剧的唱腔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初步具备戏曲音乐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