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剧的发展,傣剧形成的初期

傣剧的发展,傣剧形成的初期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新中国成立后傣剧的发展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会演期间,明显看出傣剧受汉族戏剧的影响较重。第一阶段:3月5日至4月下旬在芒市举行,主要培养对象是全州农村业余傣剧队的骨干、德宏州民族歌舞团傣剧队队员、盈江县文工队部分队员及潞西县文工队的专业文艺工作者。

傣剧的发展,傣剧形成的初期

二、傣剧的发展

(一)傣剧形成的初期

光绪四年(1878年),干崖第二十三代土司刀盈廷,根据明王朝进军云南的史实,编写成傣剧剧本《沐英征南》。同时,他还号召地方文人、佛爷根据汉文演义、小说戏剧改编傣剧剧本,从而产生了《红莲宝》、《王玉莲》、《王昭君》等一批傣剧连台本戏。这些剧本至今还在农村业余傣剧团演出。第二十四代土司刀安仁对傣剧尤为重视,光绪十四年(1888年),刀安仁在司署衙门组织一些人编写傣剧,并组成一个男子傣剧班和一个女子傣剧班。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同盟会会员秦力山从日本经仰光到达干崖宣传革命。在秦力山的启发下,已承袭土司职位的刀安仁决心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为此,他组织创作,产生了《朗画贴》、《龙官保》、《朗高罕》、《陶禾生》、《混披盏米》等剧本。刀安仁还将有关傣剧表演方法的论述,用唱词的形式汇编成《喊千桩》一书,以指导傣剧表演实践。刀安仁曾在腾越、永昌(今保山)、大理等地观看过滇剧的演出。他又吸收滇剧的长处,改革傣剧。派人到腾越等地学习滇剧打击乐,还邀请滇剧玉林班和福寿班的罗猴子等人分别向男、女傣剧班传授技艺。通过借鉴和吸收滇剧行当、道白、表演、脸谱和武场锣鼓经等,来丰富和充实傣剧的舞台艺术。发展中的盈江傣剧通过商品交换、宗教集会、艺人传艺和土司之间的联姻等渠道,逐渐传播到其他傣族地区。至清末民初,傣剧已分布在德宏的盈江、陇川、潞西、瑞丽、梁河和怒江沿岸的傣族村寨以及陇川户撒阿昌族居住的山区。傣剧于清同治、光绪年间从盈江传入潞西以后,曾与当地的“十二马”(傣族的一种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迎马”(傣语),即由演员身戴马形道具演唱戏剧故事的一种表演形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芒市第二十一世土司方正德,调集芒市坝区十二个寨子的傣剧班,到司署戏台演出傣剧。

民国十六年(1927年),干崖土司暑刀保固娶芒市土司暑方家小姐时,在回门的送亲队伍里,带去了干崖傣剧班。演出了《粉妆楼》、《朗推罕》等剧目。芒市土司署戏班也演出了傣剧《汉光武》等剧目,以示回赠。这次交流演出活动,对于潞西傣剧起到了互相观摩、互相促进的作用。

民国三十年(1941年),土司代办方克光、方克胜受昆明京剧演出使用机关布景的影响,置了台发电机用于傣剧演出。民国年间,傣剧已相当普及,至1949年底,盈江傣剧演出组织已达205个。各地所盖戏台也相当多,南甸(今粱河)司暑水晶楼戏台、潞西的芒里戏台等是其中质量较好的。

(二)新中国成立后傣剧的发展

1953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全州各县陆续演出傣剧。1956年,由州委宣传部组织有关单位和傣剧艺人召开了座谈会,共同探讨傣剧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并在州《团结报》展开了讨论,在傣剧座谈会的基础上,1957年,举行了全州文艺会演,傣剧参加了演出。会演期间,明显看出傣剧受汉族戏剧的影响较重。为此,地方党委和政府提出傣剧虽然要借鉴和吸收汉族戏剧的优点和长处,但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风格。此后,傣剧出现了新气象:根据傣族民间故事、传说、叙事诗以及现实题材创作改编的傣剧剧目日益增多;开始把葫芦丝、象脚鼓等民族乐器运用于傣剧音乐之中;在角色安排上,实行男角男演,女角女扮,男角力求穿上本民族的戏剧服装。1953年傣剧业余表演团体由新城傣剧队演员、傣剧爱好者和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组成。其宗旨是培养一批年轻的傣剧演员,使新城傣剧队后继有人;按唱本排演几台连台本戏,作为新城傣剧队的保留剧目。(www.xing528.com)

1958年,州委又组织人配合省民间文学调查组和省文化局工作组,对傣剧剧目进行了调查。一些业余傣剧团、队改编整理演出了一批本民族题材的傣剧剧目,还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剧目,同年12月,由潞西县北里业余傣剧团和盈江县新城业余傣剧团组成了德宏州傣剧演出队,为在大理召开的西南地区民族工作会议演出了《岩佐弄》、《千瓣莲花》、《婚期》等傣剧剧目,演出以后,受到与会文化部有关领导和观众的赞扬。

1960年,第一个专业傣剧团——潞西县傣剧团成立。该团曾为缅甸总理吴努等贵宾演出,受到好评。之后居住在陇川县章凤区户弄、弄莫等寨的德昂族也于1959年组织了傣剧演出队,1962年1月,以潞西县傣剧团为基本力量,抽调各县骨干,组成德宏州傣剧演出团,赴昆明参加全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所演傣剧《娥并与桑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傣剧演员,给予热情鼓励。1963年根据州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了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在团内成立了傣剧队,这是第一个州级傣剧演出组织。傣剧队成立以后,除了继续加工修改原有的傣剧以外,还创作改编演出了一批现代剧目,涌现出了朗俊美、金星明、项品茂等优秀的傣剧演员。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傣剧,1982年由云南省群众艺术馆和德宏州文化局在自治州首府芒市联合举办傣剧培训班。自1982年3月5日开始至5月8日结束,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月5日至4月下旬在芒市举行,主要培养对象是全州农村业余傣剧队的骨干、德宏州民族歌舞团傣剧队队员、盈江县文工队部分队员及潞西县文工队的专业文艺工作者。第二阶段:于4月下旬至5月8日在盈江县举办。学习的对象是盈江、陇川、瑞丽、潞西、梁河等县文工队的专业演员,前后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共一百四十余人。

培训班负责教学和排练的教师由省群众艺术馆的徐菊华、申丽珠,省文艺学校教师佟振华、陈润生、张艺超,省滇剧院的李少虞、合惠芳及潞西县文化馆的罗玉山、马文英等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向学员们讲授了戏曲表演理论、戏曲基本功组合、刀枪把子套子、戏曲“百字诀”等五十多个项目的教学内容。还帮助学员们排练了翻译移植剧目《杨门女将》、《一千八》、《三丑会》及本地区创作或改编的现代剧《身价》、传统剧目《海罕》五个剧目。

经过培训,学员们特别是州、县文艺团体的一批青年演员,在戏曲理论和技艺素质上,普遍得到了提高。在《杨门女将》中饰穆桂英的业余傣剧青年演员张小伦,经过培训提高很大,后被州民族歌舞团傣剧队吸收为专业演员。培训班排演的剧目,在全州范围内进行了巡回演出,并应邀参加了瑞丽姐勒金塔落成典礼演出,受到了中外群众的热烈欢迎,一致称赞“他们的演出为中缅边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献上了一朵芳香的板宝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