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白剧的形成与发展的介绍

云南白剧的形成与发展的介绍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2年1月,云南省民族戏剧节观摩演出大会在昆明举行,吹吹腔剧和大本曲剧的剧目均以白剧称谓参加了演出。会后,大理州正式成立了白剧团,把吹吹腔剧和大本曲剧合称白剧。专业白剧团的成立,健全了演出体制,有了固定的文学、音乐、舞美、创作人员,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训演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白剧发展的重要时期。

云南白剧的形成与发展的介绍

三、白剧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传统吹吹腔与白族曲艺艺术大本曲合流,形成了白剧。

1954年大本曲艺人杨显臣、大理县文化馆干部马泽斌合作编写了《入社前后》的剧本,用白族的曲艺艺术——大本曲演唱,被称为大本曲剧。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吹吹腔剧《杜朝选》和大本曲剧《上关花》向建州献礼,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和领导的重视。1958年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在大理召开,大理市业余文工团、大理州歌舞团、鹤庆县滇剧团以及云龙、大理周城等地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均以吹吹腔或大本曲剧的形式演出了一些剧目,为省内外民族文化工作者及省、州领导所重视。

1962年1月,云南省民族戏剧节观摩演出大会在昆明举行,吹吹腔剧和大本曲剧的剧目均以白剧称谓参加了演出。会后,大理州正式成立了白剧团,把吹吹腔剧和大本曲剧合称白剧。专业白剧团的成立,健全了演出体制,有了固定的文学音乐、舞美、创作人员,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训演员。剧团认真挖掘、抢救和继承传统剧目,并对吹吹腔和大本曲艺术作了革新的尝试,努力完善白剧艺术。白剧团的演出,在表演上较多地向滇剧等戏曲剧种借鉴,并糅进了白剧民间歌舞的一些表演形式,形成了比较贴近白族现实生活而又有戏曲表演程式的风格。在音乐上大本曲和吹吹腔基本上是分开使用的,但在少数剧目中也尝试了混用,并杂以民间音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白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白剧改编了《柳荫记》、移植了《李双双》等几十个剧目,创作了以大本曲音乐为主的《红色三弦》,该剧1964年参加了云南省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1965年参加了西南地区话剧地方剧观摩演出大会,1966年春又被带到北京演出,都获得较好的评价。

img40

(www.xing528.com)

《红色三弦》剧照(由大理白剧团提供)

img41

白剧《情暖苍山》、《望夫云》剧照(由大理白剧团提供)

“文化大革命”中,白剧专业、业余演出活动均遭禁止,专业剧团被撤销,人员被下放。1970年以后,在普及“样板戏”的形式下,大理州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名义,恢复了白剧的演出,移植了《红灯记》,又创作了以大本曲音乐为基础,适当吸收了吹吹腔音乐、白族民歌的白剧《苍山红梅》。同时期,大理洱源、喜洲等地也恢复了专业和业余剧团的演出活动。1978年大理州白剧团重新组建,之后恢复排演了《红色三弦》、《江姐》等剧目,创作演出了白剧《望夫云》,并应邀赴京演出,获全国戏曲、话剧、歌剧优秀剧本奖及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洱源、云龙、鹤庆等县的文工团也创作演出了《审公公》、《旅社之夜》、《鸡鸣茶香》等剧目,并先后在省、州获奖。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剧种,白剧有着属于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观众,今后无论是以专业演出还是民间娱乐方式存在,都值得我们去关注、保护,因为它是白族人民艺术创作的结晶,是盛开在苍山之巅、洱海之滨的艺术之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