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花灯的剧目创作的丰富与革新

云南花灯的剧目创作的丰富与革新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云南花灯历史上被广泛传扬的“三进怀仁堂”的光辉历史。这次演出,标志着云南花灯发展的又一个高潮的到来。党报刊连载剧本,成为云南花灯剧本发表之最。另一方认为,云南花灯就应该走民族歌剧的道路,对两个剧目的改革,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花灯深受云南人的喜爱,花灯的草根之美是烧不尽的。

云南花灯的剧目创作的丰富与革新

五、剧目创作的丰富与革新

1959年,云南举办了全省艺术节目会演。为了参加这次会演,云南省花灯剧团仔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艺术创作上的经验,特别是继承传统与进行革新方面的经验,着重考虑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传统花灯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是如何对花灯推陈出新的问题。于是,确定整理、改编、创作剧目,一类是整理一批传统花灯歌舞、小戏剧目,如《山茶赞》、《游春》、《双采花》、《十大姐》、《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喜中喜》、《大茶山》等。另一类是《依莱汗》、《三个姑娘》及《红葫芦》。这批剧目在全省会演中得到较高评价,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宣传云南为目的向全国推广。

img31

花灯歌舞《大茶山》剧照(由云南省花灯剧院提供)

云南省花灯剧团带着这一批剧目巡回演出,在北京时,曾三次进怀仁堂、一次到紫光阁、一次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演出,刘少奇朱德陈毅、李先念、李维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欧阳予倩、阳翰笙、田汉茅盾等专家观看了演出。这就是云南花灯历史上被广泛传扬的“三进怀仁堂”的光辉历史。

同时还和总政歌舞团、前线歌舞团等艺术团体进行了交流、切磋,听取了领导和专家及戏曲界前辈盖叫天常香玉的意见。这次演出,标志着云南花灯发展的又一个高潮的到来。之后,全国许多地方剧团到云南省花灯剧团学习,要求传授“手巾”、“扇子”等技巧,并学走了《游春》、《十大姐》、《大茶山》、《山茶赞》等剧目。同样,在这一时期,云南省的花灯团队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玉溪地区花灯剧团,在新文艺工作者周定南等的指导下,刘宝贤、王旦东收集、创作、移植排演了《借红灯》、《十五贯》、《闹五更》、《锤金扇》、《闹菜园》、《玉药瓶》、《柳荫记》等剧目,后又排演了现代戏《小白旗的风波》、《红岩》、《小二黑结婚》等剧目,到城乡巡回演出,获得普遍赞誉。

昆明市花灯剧团1958年建立时,仅能上演一些小戏。1959年10月以后,创作、改编和移植演出过《雷锋》、《红珊瑚》等剧目一百三十多个,上演过古装戏《隔山看亲》、《漆匠嫁女》等剧目五十多个,传统花灯《三访亲》、《锤金扇》等剧目二十余个。

曲靖地区花灯剧团,坚持长年演出,学习、整理、移植了《倒推车》、《包二接姐姐》、《瞎子观灯》、《依莱汗》、《半把剪刀》等剧目;自创《保卫丰收》、《战斗的丰收》等一批现代戏。大型花灯剧《战斗的丰收》引起了轰动,《云南日报》在1958年7月分三次全部刊登了该剧本。党报刊连载剧本,成为云南花灯剧本发表之最。

楚雄州花灯剧团,曾移植编写大型花灯剧目三十七个(其中现代戏及革命历史题材戏三十个、传统戏七个)、中小型花灯剧目六十五个。上演剧目中《烈火红心》、《李双双》、《丹河曲》、《红霞》、《依莱汗》、《红葫芦》、《包二回门》、《游春》等深受观众喜爱。

img32

《游春》剧照(由云南省花灯剧院提供)

建水花灯剧团,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红河两岸,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排演了《文化货郎》、《三磨刀》、《槐树庄》、《艳阳天》、《送猪路上》等剧目。

宣威县花灯剧团演出了《阿诗玛》、《松林人》、《山村牧歌》、《蟒蛇记》、《牡丹买药》等十多出大、中型花灯剧。

这个时期,先后还有思茅地区花灯团、昭通地区花灯团、丘北县花灯团、姚安县花灯团、元谋县花灯团、腾冲县花灯团等四十多个团队,活跃在云岭的高山峡谷之间。此时的显著特点是省花灯团演什么剧目,基层就演什么剧目,《红葫芦》、《三访亲》、《七妹与蛇郎》、《依莱汗》、《游春》等和根据话剧改编的现代花灯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南海长城》、《啼笑姻缘》等剧目普遍上演。

这段时期,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结合,在矛盾发展中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共同努力寻求与把握花灯健康发展的道路,进一步确立了云南花灯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花灯社会地位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的重视、政策上的扶持,那么之后的发展提高主要依靠自身的表现,特别是自身艺术力量的体现。(www.xing528.com)

通过多年的探索,云南花灯基本形成了既吸收古典戏曲之长,又吸收《白毛女》、《赤叶河》等新歌剧之长的一种具有云南地方风味、乡土气息的歌舞剧模式,培养了一批花灯人才,赢得了一批观众,取得了若干宝贵的经验。

花灯的发展,首先遇到的就是创新的矛盾问题。

img33

《老海休妻》、《依莱汗》剧照(由云南省花灯剧院提供)

在1956年全省戏曲观摩演出时,《三访亲》与《依莱汗》两个剧目,引发了关于花灯的继承与改革的争论。一方认为两个剧目继承传统都不够,改革的步子过大,强调尊重传统。另一方认为,云南花灯就应该走民族歌剧的道路,对两个剧目的改革,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红葫芦》争论的焦点,主要是音乐风格问题,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花灯发展历程。争论引出了一个重要的经验,进行花灯的革新时,必须经常回顾传统;而在注意花灯传统继承时,又不能忘记要从革新的角度去观察,不可仅执一端。其实,丢掉传统的革新不是真正的革新,而忘却革新的继承也同样不是真正的继承。

这场争论客观上为花灯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思想上的准备,刺激了一批新文化的花灯工作者认识到对传统花灯所知甚浅,于是他们尽可能地收集花灯的传统剧本及有关的资料阅读、研究,进一步深刻理解花灯传统与改革的关系,从而提高了认识,其结果就体现在创作质量上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如果说全国巡演,大型花灯剧《依莱汗》是花灯发展历史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大型花灯剧《孔雀公主》就可称作云南花灯的又一个里程碑。花灯小戏《老海休妻》则开创了精品小戏的先河。

img34

《孔雀公主》剧照(由云南省花灯剧院提供)

文革”十年,云南花灯与全国文化艺术的命运一样,遭受了重大打击,云岭山茶凋零萎落。至今回溯,有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比如人才的损失。“文革”开始,一夜之间,花灯变成了“封资修黑货”;优秀的花灯人才,变成了“牛鬼蛇神”。从1966年到1970年,五年时间里万马齐喑。花灯深受云南人的喜爱,花灯的草根之美是烧不尽的。从1971年春起花灯开始挣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花灯的形式排演样板戏,整场大戏移植为花灯的《红灯记》、《沙家浜》,以这种形式表现云南观众也同样喜爱,至今还有很多样板戏的唱段在流行。业余花灯移植演出样板戏片段也广泛开展了,专业团体趁势也逐渐恢复,各州、市、县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文工团的面貌出现。样板戏时代的花灯形态,呈现畸形发展之势,丧失了自己本剧种的特征。“文革”后期的花灯演出普遍奋起,甚至超过“文革”之前。人民群众渴望春雨,催发着草根发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环境的巨大变化,花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复原的脚步是艰辛的。1976年之后,许多受迫害的优秀人才,陆续得到平反,从农村、干校、农场回到文化单位,一些领军人物,也慢慢恢复到领导岗位上来。求美的花灯在艰辛地恢复元气,恢复了一些老剧目的演出,同时新排演了一些新剧目。然而这时的工作,比“文革”前更加棘手,主要表现在人们的脑子里,“文革”余风还时时干扰着艺术创造。人心涣散,扭不成一股绳,形不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复原的脚步迟缓,影响了云南花灯的前进步伐,不过,这一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1979年云南省文化局恢复以后,有关建设云南戏曲的文件是发得最多的一年,频率之高,犹如催征的鼓点。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拨乱反正,花灯繁荣发展的春天才真正到来了。云南省文化厅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文化建设的精神,有战略规划,有具体部署,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云南舞台表演艺术,逐渐推进到全国的前列,云南花灯乘势而上。新时期以来的前十年,云南花灯蓄势待发,在学习继承戏曲传统的演出中,积累创新的经验,全省花灯舞台上繁花似锦。中期十年,以曲靖花灯剧团创作并演出的《淡淡的茴香花》为首,玉溪花灯剧团、省艺术学校开始在全国的赛事中频频获奖,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展示着云南花灯发展的第二个高潮的兴起。最近十年,云南省花灯剧团不负众望,连续在省展演中取得了“四连冠”的佳绩,连续四个大戏在全国赛事中获奖,一个比一个精致精良,获奖的层次也更高,预示着云南花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即将来临。

img35

《淡淡的茴香花》剧照(由曲靖市花灯团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