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的源流、行当、服饰、脸谱等艺术特点简介

京剧的源流、行当、服饰、脸谱等艺术特点简介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京剧行当的划分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余叔岩对京剧表演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无论在唱、做、念、打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风格。通过表演刻画人物,并注入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是高派艺术的主要特点。

京剧的源流、行当、服饰、脸谱等艺术特点简介

一、京剧的源流、行当、服饰、脸谱艺术特点简介

中国人提起京剧,从概念上来讲可以算是家喻户晓吧,但具体的从理论上来陈述京剧艺术的精髓和来龙去脉,可能就没有多少人能讲得清楚了。就这个问题,笔者想以自己多年来对京剧艺术的钟爱和了解,给大家对京剧艺术作个解读介绍。但要具体地来讲清楚何谓京剧艺术,它是何时产生的,那还得先从京剧的起源谈起。

(一)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的一枝绚丽的奇葩。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精湛,流行面也最为广泛;它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堪称国之瑰宝。京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在艺术上有高度的技术性,各行当的表演都各具特色,表演的程式都具有高度的夸张性,如身段、动作、眼神、化装、唱腔、脸谱等。它通过用虚拟的程式来叙演故事、刻画人物。京剧不但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备受推崇,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布莱希特体系、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并称为当代世界的三大戏剧体系。京剧艺术被看做是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象征,它是中国的“国粹”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各地方剧种在剧目、唱腔、表演、锣鼓等方面之长,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与昆曲、汉剧等剧种进一步融合后,逐渐形成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之前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京调、国剧等称谓。

(二)京剧流派的形成及特点

在我国戏曲艺术史上,京剧的流派繁多、丰富多彩是其一个鲜明的特点。清代道光年间,在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基础上,与湖北汉调相融合,并在吸收昆曲、梆子等古典剧种的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京剧。从而取代了曾经独霸剧坛400年,但当时已趋向凋零的昆曲。此后,京剧的影响日益扩大,剧目、角色逐渐丰富,京剧的表演艺术也大大发展起来,于是,在京剧发展史上也出现了各种流派。

京剧自形成以来,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演员,老生流派有被称为“三鼎甲”的余三胜、张二奎和程长庚,他们是京剧的奠基者,也称为老三派代表人物。他们在表演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程长庚近于徽调,余三胜近于汉调,这是因为最初的京剧是由徽调、汉调发展而来,这种倾向在所难免。到了谭鑫培则是在把程长庚(程派)和余三胜(余派)的风格特点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又博采众长(如王九龄、卢台子等的特点)而成为京剧一代宗师。他被看成是京剧历史上最有权威的人物,同时也是在京剧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19世纪至20世纪初(清同治、光绪间),京剧舞台上曾活跃着老生三杰,分别是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最具影响力,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谭派艺术,曾形成过“无腔不学谭”的局面。后世的老生很多流派,都是从谭派演变出来的,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许多流派,是京剧繁荣的标志。

(三)京剧行当的划分

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人物有忠奸之分,善恶之别,各种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1. 生角四大须生的代表人物

生角以余叔岩(余派)、马连良(马派)、言菊朋(言派)、高庆奎高派)为代表。老生艺术分成旧谭及新谭两派,旧谭墨守成规,不久就烟消云散了。

余叔岩(余派):余叔岩代表的是新谭,无论是韵味还是唱腔方面都比谭鑫培进了一步。余叔岩对京剧表演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无论在唱、做、念、打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风格。但提到余派,最受人推崇的还是他唱功的“韵味”,“韵厚”乃是余派艺术的最大特点,也是余派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

马连良(马派):初期以博采各家之长见称,但是单纯地博采众长也还不能成为独立艺术流派,因为“采长”基本上还是个模仿的过程,只不过是有所选择而已。真正的艺术创造,要在表演艺术上有独特性,就必须经过艺术家的精心创造,要有融会贯通的阶段。马连良虽然善采各家之长,但绝非是各家之长的拼凑,而是具有自己独立的风格。马派在表演艺术上的特点甚多,但就总的风格来说,可以用一个“巧”字来概括。马派表演潇洒飘逸,机巧灵活,更兼细腻委婉,从美学角度来讲,应该属于“华丽”这个范畴,而且马派在唱腔上花巧细腻,这是大家公认的。

img2

马连良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img3

余叔岩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言菊朋(言派):言菊朋在音韵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在咬字方面特别注意准确性。他坚决反对“因腔害字”,主张“腔随字转、字正腔圆”的行腔原则,京剧自余三胜特别是谭鑫培以后,逐渐接受了汉剧的影响,在演唱方面把汉调与徽调相结合,因此演员大都遵循中州韵及湖广音吐字原则。言菊朋是严格遵守湖广韵和中州韵的,京剧的字音、吐字规则,在言菊朋的演唱艺术上得到了具体的表现,也可以说京剧吐字咬字的规则从此比较定型了。他完全是按照陈彦衡诸人的主张,即采用湖北音的调值和中州韵的尖团字的念法,融汇于言派艺术的唱、念中,中州韵的因素在言派唱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高庆奎(高派):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以老生高的唱腔特点为主体,又吸收了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王鸿寿诸家的演唱特点,加上自己的艺术创造,形成了新的老生流派——高派。高派的特点是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剧目丰富。高派的老生戏主要宗刘鸿升,却非亦步亦趋。他能突破刘派的局限而有所发展,而且能兼演其他老生流派的剧目,演各派剧目时,常常引入不属于本剧目所属流派的唱腔,在自己的独有剧目中更是广泛地吸取各家之长。高庆奎除演老生之外,还能演老旦戏(宗谢宝云)、武生戏(宗黄月山)和铜锤花脸(宗刘鸿升的唱法),又能在同一出戏中饰演不同身份、性格的角色,甚至是不同行当的人物。他嗓音高亢,演唱一气呵成,善传悲怆激昂之情,并创造了不同于谭派风格的“疙瘩腔”。他的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表情精细,做功深刻老练而不过火,因他幼时坐科武功,工架及各种表演技艺都很出色。通过表演刻画人物,并注入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是高派艺术的主要特点。

img4

言菊朋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img5

高庆奎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之后由于地域原因,形成了南北两个中心,又有了京朝派和海派之分。前者以马连良为代表,讲究表演严谨规范,唱腔旋律优美流畅、潇洒自如等特点。后者以周信芳的麒派为代表,讲究艺术创新,麒派艺术以朴实无华的唱腔、沉着的吐字、稳健的动作这三大特点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豪放美的表演风格。麒派唱腔的特点是苍劲有力,节奏鲜明,浓郁淳朴,富有感染力,从麒派表演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刻画人物的真实美与豪放美的高度统一。麒派表演酣畅淋漓,无论唱、念、做、打都力求情绪饱满,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当时人物的思想情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笔者怎么会对麒派艺术这么了解,还情有独钟?那是因为云南省已故麒派老生演员杨友卫是笔者父亲,笔者从小就受到家庭和父母的熏陶,耳濡目染,对京剧艺术也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每当看到麒派戏时,就会感到无比的亲切,情不自禁地会想起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一切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img6

周信芳(麒麟童)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img7

马连良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2. 京剧的四大名旦

旦角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和老旦。青衣因演员多穿青衫而得名,它偏重唱功与念白,多扮演大家闺秀或官宦眷属等人物。花旦以穿裙袄、裤袄为特征,偏重做工与说白,多扮演年轻活泼之女性。青衣和花旦在念白上也有所区别,前者是念韵白,后者是念京白。武旦偏重武功,会“打出手”,也就是我们在武戏里常看到的表现战争场面“扔花枪”的一种技能。旦角是以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和尚小云为代表人物,他们各流派的表演和唱腔各具风采。

梅兰芳是以大青衣见长,唱、做、念俱佳,他以毕生精力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京剧表演对技术性要求很高,梅兰芳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出许多温柔、华贵典雅而又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在京剧史上像梅兰芳这样唱、做、念样样精通的旦角演员,还是屈指可数的。他的戏路非常宽,无论是演重唱、重念、重做的各派剧目,他都有独到的功夫和创造。这也是梅派深入旦角各个领域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

img8

梅兰芳(中)程砚秋(中下)荀慧生(右)尚小云(左)(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img9

(www.xing528.com)

梅兰芳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程砚秋创立了程派,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娴雅凝重的舞台表演形象来表现古代女性,尤其善于塑造悲剧人物,特别是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程派在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含蓄韵厚,唱腔独具韵味。

荀慧生创立了荀派,擅长做功与念白,他善于塑造天真活泼、聪明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img10

程砚秋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img11

荀慧生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尚派是以刚健婀娜为特有风格,唱、念、做、打俱佳,但不善纤巧,以气与力取胜。这是因为尚小云先生学戏时是先学武生,后才改为旦角,因此他塑造的人物都文武双全。

img12

尚小云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3. 净丑(花脸)行当的分类

花脸有架子花脸和铜锤花脸两种。架子花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张飞李逵这类形象,架子花脸侧重在做功,讲究干脆、刚劲有力。铜锤花脸是因为在《探皇陵》、《二进宫》两出戏中徐延昭怀抱铜锤而得名,铜锤重在唱功,唱要沉着雄浑。但作为花脸艺术,又有它的共性,都具有豪迈粗放的气魄。花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裘桂仙之子——裘盛戍,裘派艺术的唱功方面的特点,就是唱腔韵味醇厚,让你听后回味无穷。唱、念的发音多用鼻音和脑后音。

丑:又叫小花脸。它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种,但无论是文丑还是武丑,化装时都是把鼻端涂白,通常扮演滑稽可笑的角色。

img13

架子花脸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img14

铜锤花脸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4. 京剧的服装头饰

我们经常看到的京剧《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穿的是宫装,头饰是凤冠,也就是通称的凤冠霞帔;《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穿的是婚嫁衣,头饰点翠,头面用翠鸟羽毛装饰;《西厢记》中的红娘穿的是丫环装;尚派代表剧目《双阳公主》中的双阳公主,穿的是改良靠装。靠又分为长靠和改良靠,它是古代男女武将的特定装束,长靠与改良靠的区别在于长靠有靠旗,改良靠无靠旗。另外还有蟒袍,蟒是属大衣类正式官衣服装,其中包括蟒、改良蟒、宫衣、官衣、开氅、帔、褶子等。凡是表现帝王将相以及朝廷命官等身份的人物都通常要穿蟒,蟒袍上还配有玉带,蟒袍和玉带上的花纹是人物身份地位的标志,皇帝皇后的蟒袍玉带上的花纹是龙凤图案,其他官员穿的蟒袍玉带上的花纹只能是山水、祥云和鸟的图案。

5. 京剧独具特色的脸谱艺术

京剧的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相结合的艺术,常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来勾画眼和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和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的,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矮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每个历史人物或某种类型的人物它们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脸谱也就如同我们唱歌或演奏时,都是按照乐谱的指定内容来演唱(奏)的,所以称为脸谱。

京剧脸谱所用的色彩,是根据人物的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的人物特征来决定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将士,如关羽姜维;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黄色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img15

京剧脸谱(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6. 京剧伴奏

京剧伴奏是由打击乐与民族管弦乐组成。分为文场、武场两种。文场主要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也称为四大件)和民族管乐,民族管乐包括笛子、笙、唢呐、海笛等。

武场(即打击乐)主要有鼓、板、大锣、小锣、铙钹以及堂鼓、水钹、碰钟等。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离不开“锣鼓经”。有人曾说,唱、念、做、打、舞是戏剧的血肉,“锣鼓经”就是它的骨骼。京剧的唱、念、做、打、舞完全是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的,它要求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那么谁来控制表演的节奏呢?那就只有靠打击乐来指挥了。

7. 京剧的唱腔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二黄腔苍凉深沉,善于抒发悲郁激愤之情(这其中又有二黄、反二黄两种)。西皮腔活泼刚劲,善于表现昂扬快乐之情。京剧常用的腔调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等。总而言之,京剧唱腔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跌宕起伏、变化鲜明、各类流派的唱腔各具韵味,耐人寻味。

8. 表演程式

京剧表演是通过用虚拟的程式表演手段来叙演故事、刻画人物的。通常我们在看古装戏曲时,不难发现许多舞台动作,如上马下马、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喝酒、写字、坐轿、睡觉、昏迷、苏醒等,都有一整套规范化的套路,甚至表演各种表情时,如悲号、快乐、哭、笑等,也有一定的格式。这种套路或格式,通常就叫做程式。演员利用程式来进行表演,是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最大的特点。

程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经过提炼、加工、美化和规范了的一种舞台动作。如京剧传统戏《秋江》中的云步、碎步、圆场、划船等舞蹈身段与动作,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艺术地再现了大江行舟的生活情景,给观众以美的艺术享受。《拾玉镯》中的孙玉姣,她在门口做针线活,一会儿搓线,一会穿针引线,其实手里既无针又无线,但观众并不感到是弄虚作假。正因为演员行针搓线的逼真表演,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看到这些情景和动作时,就能唤起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感到亲切、熟悉而又富于美感。正如骑马,我们总不能把一匹真马牵上舞台(除了演马戏外),只要是中国戏曲艺术,历代都是运用这套程式来表演的。

一位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说过:“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既来源于生活,但又比生活中的美,这才是艺术。因此程式来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翻版,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的再现,而是更集中、概括提炼而成的。行当不同,程式也不同,口法、手法、眼法、步法也跟着发生各种变化。同是“卧鱼”的动作,武旦就显得灵巧干练,青衣则显得妩媚。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表演杨贵妃醉酒后嗅花的“卧鱼”的动作,就是极美的,是一项备受赞赏的杰出的艺术创造。程式来源于生活,它的形成过程则较难考证,但无疑是无数前辈艺人辛勤创造的艺术结晶。例如:秀美的兰花指的姿态被吸取来美化女性的手势;云手、云步、卧鱼之类,一望而知是从自然景物中吸取而来的。

对于程式我们既反对把它当成灵丹妙药,认为掌握了它,就掌握了表演人物的本领;同时也反对把它看成形式主义的东西,拒绝学习和吸收。程式是表现人物、创造角色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现实主义的表演艺术要求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从具体的剧情出发,而不是从程式出发来表演。既然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人物是那样千差万别,剧情又是那样迥然有异,那么程式的运用也就应该是变化无穷,不该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这方面许多杰出的前辈艺术家就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研究。像周信芳先生塑造的宋士杰、萧何、徐策、张元秀等人物,虽然属于同一行当,有不少相同的程式表演,但一点也不让人感到雷同。他曾说:《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徐策跑城》中的徐策、《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萧何、《清风亭》中的张元秀这些人物都属于“衰派须生”,但是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性格。比如宋士杰虽然出身刑名师爷,但他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他的气派就与一般公门人不同;《徐策跑城》中的“跑”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追”,步态上看来有些相似,但由于人物的心情有别,一个是兴高采烈,另一个是心急如焚,两个人物又有所区别;而张元秀则是劳动人民,他和以上知识分子出身的人从穿着打扮就不一样,他除了善良以外,还给人一种淳朴浑厚的感觉。可见由于对性格挖掘得深,抓住了人物的气质,因此他演出来就各有个性。程式在这里已经化为了人物的性格动作,成为角色的一举一动了。可以说在这里我们只看见角色,而不见程式,盖叫天也曾说过:“同中得异,方显异彩。”从相同的程式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性格,创造出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这或许就是前辈艺术家们在表演艺术方面,经常谆谆教导我们的一个“诀窍”吧!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仅靠这短短的介绍,是无法涵盖的,只想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人来关心、热爱京剧艺术,来感悟京剧艺术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