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的历史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戏剧于1900年左右在纽约百老汇形成了戏剧产业集聚,标志着美国戏剧商业化过程的基本完成。戏剧在百老汇形成了一整套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戏剧生产往往以制作人为核心,制作人又往往把单出戏剧作为运作的对象,剧目演出的周期视观众人数的多寡决定,剧目的选择符合大众的口味,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以情节剧和音乐歌舞剧为主。纯为营利的商业化戏剧模式化并流行且成为主流之后,丰富多彩的戏剧百花园里就只剩下一株植物在茁壮生长,这显然是不健康的。从戏剧生态平衡的角度而言,为了弥补或者对抗商业戏剧,必然就会有非商业化的戏剧产生。在那个历史时期,非商业戏剧还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在所谓的非营利戏剧,所以只能笼统地称之为非商业化戏剧。这些戏剧虽然以艺术冲动为主要出发点,但也并非不能营利,有的还的确赚到了钱。
在描述美国非商业戏剧的开端时,对围绕纽约百老汇集聚而展开的美国戏剧历史做一番回顾是必要的。实际上,在1900年以前,美国戏剧在全美各地其实是遍地开花的,纽约也还没有成为全国的戏剧中心。
美国最早有戏剧演出是在英国殖民地时期。1665年弗吉尼亚有了记载最早的演出,演出的样式大概和中国历史上的草台班子相去不远。美国剧院的历史大概应从1752年开始计算,在美国独立之前,欧洲剧团就开始在弗吉尼亚演出,随后的1776年,费城便有了第一家砖头剧院。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喜欢看戏,所以戏剧史家推测他曾看过这些剧团的演出。当时美国的戏剧遭到清教徙和魁克教徙的抵制,发展比较缓慢。剧团的组织也比较松散,往往是老板负责置景,演员负责自己的行头。演员收入和老板的收入都不固定,双方按比例分账,数额随着演出票房而改变。实际上,老板自己往往就是剧团的主要演员。
从1792年到1860年,是美国独立的常驻剧团(Independent Resident Stock Company)繁荣的时期。这些剧团都是专业剧团,长期在固定的剧院演出保留剧目。当时,美国几乎每个小镇都有一个独立运作的剧院,这意味着小镇剧团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剧团成员不再需要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四处巡回演出了。剧院有固定的场所,也有固定的演员,演出的剧目也比较固定。演出风格和当时英国相同,程式化和刻板化。但小镇观众喜欢看,正如今天人们看电视肥皂剧一样,每个星期都要看。这一时期剧院的经营方式,老板仍然是主要演员,不过他和其他演员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他给其他演员发固定的工资,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也享受经营的成果。剧团的演职人员也基本上是固定的,有时候固定在一个小镇演出,有时候来往于附近的几个小镇。这样的一种戏剧模式,使得任何一个城市都可能涌现新的剧目,也经常发生不同的小镇由不同的人在上演着相同剧目的现象。小镇的居民和剧团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为他们对演员非常熟悉。但是,后来为了提高上座率,小镇剧院也渐渐开始从外面聘请明星,这虽然能暂时增加自己的收入,却也埋下了小镇独立常驻剧院衰亡的伏笔。
从1860年到1896年,美国戏剧进入联合剧院时期。其原因是美国的铁路交通在那时得到了迅速发展,能快捷并廉价地把一个剧团和布景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说美国铁路的兴起扼杀了地区性独立剧院,一点都不过分。尤其在1848年淘金热后,铁路把明星带到了全国各地,娱乐的需求从而也扩大了。这一时期,明星巡回剧团和当地剧团联合演出成为惯例。当时全国有5 000个剧团,最流行的剧目之一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所以中国话剧以此剧目发轫也就不足为奇了。
1900年以后,戏剧权力开始集中,戏剧产业也开始在纽约集聚。戏剧产业在纽约的集聚,有其复杂的经济和文化背景,这里不拟展开。总之,渐渐地,由于明星制度的确立,地方观众普遍期待全国明星,冷淡地方演员,地方剧团开始走下坡路,剧院渐渐被业主收回。而先以戏剧辛迪加、后以舒伯特兄弟集团为首的戏剧垄断商业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商业手段,迫使当地剧院经理、演员和演出公司都统一在以纽约为中心的中央票房下,成为大型戏剧集团的附庸。剧院与戏剧创作和生产基本上分离,由纽约负责制作戏剧节目,然后送到各地剧院巡回演出。当地剧院渐渐丧失了戏剧生产的功能,完全沦落为演出场地。据统计,1904年,全国有420家巡回剧团。
历史在不断发展,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了,于是在20世纪初,这种戏剧迎面就碰到了电影的冲击,人们发现看这样的戏还不如上电影院看电影,很多剧院摇身一变成了电影院。接着又是电视的冲击,人们发现呆在家里,就能看到以前能看到的戏了。1932年,全国剧院从5 000家锐减到100家,其中有32家是在纽约。
在这个时期,不仅是全美各地的戏剧,甚至百老汇的商业戏剧也受到了挑战。相对于20世纪初的辉煌,百老汇也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后来百老汇的再度崛起,一方面依靠了音乐剧这一新戏剧样式的开发;另一方面,小剧场运动,联邦戏剧计划和大学戏剧等非商业化戏剧在挽救百老汇戏剧上也功不可没。
在批量生产和销售的百老汇商业戏剧盛行的时候,小剧场运动开始了。一般认为,小剧场运动是对戏剧商业性的一种挑战,它在艺术上对情节剧厌倦,抛弃了旧有的陈腐的戏剧艺术观念。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同时也是对一种经济制度的挑战。
最早的非商业剧院是由剧作家和制作人詹姆斯·A·赫恩(James A. Herne)在1891年创办的。他是个剧作家,但找不到一个常规剧院来上演自己的戏《玛格丽特·弗莱明》(Margaret Fleming),就自己大胆地在波士顿租了一个观众厅,为期两周,自编自导,观众倒也不少,所以在波士顿又演了三周。该剧还在纽约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日场,但结果并不理想,詹姆斯为此损失了几千美元。虽然从现代标准来衡量,《玛格丽特·弗莱明》还不算一个艺术戏剧,但它的主要情节——一个私生子破坏了一个家庭,它的戏剧技巧——去除旁白和独白、口语化的对白以及逼真的现实主义细节的展示,都使得这出戏找不到一个能上演的常规剧院。仅仅是这一出戏便让人们意识到,必须有一个和商业戏剧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剧院。(www.xing528.com)
在那个年代,美国人还普遍认为欧洲的文化要比美国本土的文化更为高雅,欧洲的戏剧也比美国百老汇的戏剧更有艺术性。让美国能够创作出高于欧洲的戏剧文化,成为很多美国人的梦想。一些美国上层人士觉得应该有美国本土的戏剧,应该有美国自己的国家剧院。1909年,纽约成立了一家不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剧院——新剧院(The New Theatre)。30个富人,每人出了3.5万美元,在中央公园的西边盖起了一座价值30万美元的设施豪华的剧院。更有意义的是,该剧院承诺实行标准的保留剧目轮演制,每天上演不同的剧目,而且是歌剧和戏剧轮流上演。既然是保留剧目轮演,这个剧院理所当然地实行戏剧季票订购制度。
但是这个剧院从一开始运营就发现,整个剧院的运作费用比较高。由于是剧目轮演制,剧院必须长期雇佣演职人员384人,每星期光工资就要1.6万美元。轮换的剧目众多,光储存布景的仓库一年也要1万美元的费用。每一台戏的制作费用也比较高。而一台高成本制作的戏,却因为是剧目轮演,只能演二三十场,根本就收不回成本。唯一的办法是提高票价,必须比百老汇上演的戏剧的票价还要高。但剧院的董事会决定不抬高票价。
更意想不到的是,美国本土的剧作家居然也不太愿意把作品交给新剧院,因为它所实行的剧目轮演制,虽然给很多新剧本创造了机会,但每个剧本上演的时间最多二三十场,剧作家得到的版税相应就很低,所以他们还是更愿意把剧本交给传统的商业剧院。新剧院的剧场也太大了,观众经常抱怨看不清楚和听不清楚。仅仅坚持了两个戏剧季,新剧院就关闭了,总的损失大概是40万美元。
新剧院的失败告诉人们,不要以为只要有足够的钱和良好的意愿就能够建起一个伟大的剧院。人们误以为:好像只要把最好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和美术聚在一起,再加上最好的剧场设备就万事大吉了;好像只要一个艺术殿堂一建成,观众就会蜂拥而至,前来欣赏艺术了。
图2 新剧院
1912年,芝加哥的莫里斯·布朗(Maurice Browne)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式的小剧院。剧院的终身会员费是100美元,年会员费是10美元,会员购票打对折,每张票是1美元。布朗的启动资金是500美元,租了一间仓库,把它改成了一个91座的剧院。他精打细算地运作剧院,头18个戏仅仅花了800美元。平均每出戏才花45美元。剧院的每个工作人员,头两年每星期的工资是3.5美元,第三和第四年的工资是每周8美元,第五年是12美元。小剧院一共演出了五个戏剧季,后来因为一战和布朗自己私人的原因关闭了。
后人批评布朗的剧院时,认为他选择剧目太过苛刻,都是知识分子和戏剧专家喜欢的戏,如叶芝、辛格、易卜生、萧伯纳、斯特林堡等,结果把一般观众拒绝门外,把剧院演出弄得有点像膜拜仪式,阻碍了剧院的发展。但后人的非营利职业戏剧,走的基本上都是布朗的路子。
一战以后,业余的非营利剧院层出不穷。1917年大概有50家,1922年就增长到三四百家,到了1925年大概就有500家了。其中某些剧院,正从业余向半职业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