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文艺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电视文艺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电视文艺传播将艺术与文化用最快捷的方式传播出去,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按照一般人的观念,电视文艺传播媒介的高度发展和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审美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电视文艺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第四节 电视文艺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电视文艺从业者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众口难调”,老年观众与青年观众,城市观众与农村观众,学历高的观众与学历低的观众,南方观众与北方观众,不同民族的观众……都有对节目的各自不同的评判标准。一台青少年热衷的综艺晚会很可能在老年观众中的收视效果极差,而老年观众喜爱的戏曲节目可能也没有多少年轻人捧场,这些都为追求高收视率的现代电视文艺传播带来了挑战。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电视文艺传播将艺术文化用最快捷的方式传播出去,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按照一般人的观念,电视文艺传播媒介的高度发展和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审美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但是事实往往与人们的愿望相反,电视文艺传播媒介越发展,这种差距和不平等就越大———美国学者P. J.蒂奇诺等人的“知沟”理论对这种事实上形成的反差作出了解释。

一、“知沟”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对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广泛关注,使得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在当时社会的压力下,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制作了一部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制作这部系列片的重要意图便是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是节目播出后的结果却令人意外,尽管《塞萨米大街》的播出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这部以缓解教育体制弊端为目的的系列片实际结果却是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这种状况说明,在现代社会,尽管大众传播将同样的知识或信息传送到每一个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在接触和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机会上并不存在平等与否的问题,然而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却是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假说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够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28]这个假说的提出意味着“知沟”理论的诞生。

蒂奇诺认为,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物和科学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3)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关系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29]

(一)信息富裕层和贫困层的两极分化

“知沟”理论的基础是以贫富差距巨大的西方社会为蓝本。“知沟”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有没有出现呢?在电视文艺传播的领域是否也表现得如此明显呢?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沟”的存在是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困和富裕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

1.从收视环境上看

首先从收视环境来看,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电视台368座,共开办电视频道2124个,其中,国家级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每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每个地级市或以上城市基本都至少有一座电视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电视机大国,其生产量和拥有量均居全球之首。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电视机价格的下降,城乡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率也不断提高,但是,农村与城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2002年,城市家庭的电视机拥有率为98.3%,农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率也达到了97.5%,拥有两台和两台以上电视机的家庭比例,在城市为24.9%,在农村达到13.5%,城乡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收到23.7个频道。但是,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02年在全国68个市县的基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市县中,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可接收24.5个频道,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只能接收10.8个频道。从接收的频道类型看,城市居民家庭主要接收的是有线频道和卫视频道,而农村居民家庭主要接收的是无线频道和卫视频道。全国各大行政区中,华北和西北地区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接收的频道最多,分别是27.9和28.8个,其他地区差别不大,都在20个以上。此外,电视信号接收方式在城市以有线接收为主,在农村以室外天线接收为主;89%的城市家庭能收看到卫视节目,但是只有40.2%的农村家庭可以收看到卫视节目。

从广义上来说,“知沟”也是“信息沟”,N.卡茨曼曾对于新技术的发展表明了他对“信息沟”的看法[30]: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者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其理由是:

①新技术的早期效果,首先会带给那些传播活跃、既有信息积蓄量大的社会群体。

②对新媒介技术及其传播内容的接触和使用需要相关知识,这对现有信息能力较弱的人是不利的。

③采用新技术需要经济条件或其他资源,而这些资源的现实社会分配并不均等。

④现有信息水准的程度与采用新媒介技术的积极性成正比,主观因素也决定了前者处于有利地位。

……

(3)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收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城乡居民对信息接收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2.从观众收视行为和特征上看(www.xing528.com)

收视环境的差异给观众的收视行为和收视特征又带来了哪些分野呢?

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02年全国基础调查结果,目前中国大陆4岁以上的电视观众规模已达11亿6700万人。在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中,电视的受众规模最大。然而,城乡观众的差异同样明显:

(1)城市男性观众比例高于女性观众,农村男、女观众比例基本持平。

(2)青少年观众的比例农村高于城市,中年观众的比例城市高于农村。

(3)城市观众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农村观众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4)城乡观众职业分布差异显著。

(5)农村观众以低收入为主,城市观众以高收入为主。

(6)北方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间多于南方观众。

(7)女性观众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比男性观众略长。

(8)随着年龄的增长,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增加。

电视文艺传播主要向观众传递文化艺术信息与美的感受,特殊的传播内容决定了观众的收视行为与特征肯定出现更加细微的差异。

二、关于电视文艺观众的构成调查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艺传播研究”课题组于2004年夏天在全国18省、市、自治区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观众进行有关电视文艺节目收视情况的调查。在回收的962份问卷中,选择日常看电视以娱乐为目的的人数占66.5%,其中爱看电视的女性占总数的52.6%,男性占总数的47.4%。在收看电视的节目中,以CCTV-3这样覆盖面广泛的电视文艺频道为例,按地域划分,南方的观众收看时间远远少于北方的观众;按居住地划分,则中小城市的观众最多,占所有观众的30.6%,直辖市观众占16.6%,省会城市观众占14.8%,县城观众占8.9%,乡镇观众占2.1%,乡村观众只占总数的1.8%;按照职业的标准,在校学生占34.7%,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9.1%,公司职员占8.9%,工人占8.5%,公务员占6.6%,文艺工作者占6.0%,退休人员占5.0%,企业管理人员占3.4%,科技工作者占3.0%,个体老板占2.5%,进城务工人员占2.4%,农民占1.5%,军人占1.4%;按受教育程度为划分标准,则大专、本科生为主要观众群,占56.9%,高中、中专生占24.2%,硕士及以上占7.6%,初中生占7.6%,小学生占2.7%,文盲占1.0%;按照年龄来划分,则发现20岁以下的观众占21.8%,20~30岁的观众占35.1%,31~45岁的观众占20.9%,46~65岁的观众占18.7%,65岁以上的观众占3.5%;按性别的划分标准,女性观众占52.6%,男性观众占47.4%。虽然调查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但是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女性在与电视媒体的接触上比男性花费更多的时间,对于文艺节目的选择同样超过男性观众;南方和北方观众在对节目的要求上出现较大的差异;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视习惯差距增大。

在下面的两组数据中,也能看出电视文艺节目观众的收视情况(见表5-4和表5-5):

表5-4 2002年全国市场不同性别和年龄观众收看部分电视文艺节目人均收视时间(分钟)[31]

img20

表5-5 2002年全国市场不同文化程度和收入观众收看部分电视文艺节目人均收视时间(分钟)[32]

img21

不同类型的节目吸引不同的目标观众,对比表5-4和表5-5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女性观众投入在电视文艺节目上的时间明显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观众对电视文艺节目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55岁以上的老年观众收看戏曲节目的时间远远多于其他年龄的观众;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对电视文艺节目的喜好也各不相同,表5-5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观众对戏曲节目的关注程度明显超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而音乐、娱乐等节目则呈现出文化程度越高收视时间也越多的趋势;不同收入的观众对电视文艺节目的需求也不同,月收入900元以下的低收入观众更喜爱戏曲类节目,娱乐、音乐节目则更能吸引901~2000元的中等收入观众,而2000元以上收入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总体投入较少。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信息也是带来新财富的手段。因此,在传播领域,“知沟”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是传播学者研究的新课题。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中仍存在经济水平的差异,如地域、学历、性别、职业、与电视媒介接触时间等不同导致观众群中也出现了信息富裕层与贫困层的区别。对于要求高收视率的电视文艺传播活动来说,更应该将传播对象的具体分析尽量细化,并针对不同的目标观众调整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