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受众反馈与调查,大众传播中反馈的六个特性

电影受众反馈与调查,大众传播中反馈的六个特性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的工作在于求其反馈。反馈就是受众对传播的反应。只有掌握了受众反馈的特征,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改进受众反馈机制,使反馈更加及时有效,从而为提高传播效果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价值。

电影受众反馈与调查,大众传播中反馈的六个特性

第三节 受众反馈与调查

一、受众反馈

“反馈”一词是传播学研究先驱施拉姆最早从工程传播理论中吸收并使用的。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的工作在于求其反馈。那么,什么是反馈呢?反馈就是受众对传播的反应。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相当于一种逆向的传播行为。在大众传播中,受众的反馈则不像面对面交流那么直接。

美国学者希波特、安克莱和波恩在他们的《大众媒介:现代传播介绍》一书中分析了大众传播中反馈的六个特性。[12]

(一)代表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广泛而分散,所以不可能得到所有受众的反馈。通常,调查组织所调查的样本只是按照一定原则所选择的一部分受众,他们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并不能反映所有受众的反馈情况。在如雪片一般的观众来信来电中,传播者往往由于条件或时间所限,并不可能详细了解每一个反馈的具体内容,只能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而这所谓的代表性又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偶然性。

(二)间接性

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可以直接得到受传者的反馈,通过各种语言、表情、动作或是沉默了解受传者的反应。但是,大众传播则不然。由于大众传播的工作者很少有机会和受众面对面直接交流,所以他们得到的反馈基本上都是间接的。以电视为例,电视节目播出后,电视节目编导、主持人往往只能通过电话、来信了解受众对节目的意见或建议。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上网留言的方式提供反馈,但毕竟也是一种间接性的方式。

(三)延迟性

同样,大众传播的反馈不可能像人际传播那么及时,往往要延迟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反馈。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形态,往往在开播阶段很难判断其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才能确定它的发展方向,而节目的创新发展又是在得到观众的有效反馈之后,这就导致了节目的变化常常跟不上观众欣赏口味或喜好的变化,给节目制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现在,手机短信互动方式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反馈的时间,但信息量过于简单,而且由于大部分节目在播出之前基本已经设计完整,很难根据播出时的反馈进行调整了。

(四)累积性

由于大众传播的反馈是间接的、延迟的、零散的,所以传播机构不能仅仅依靠个别受众的非累积性反馈来进行最终的判断和决策,而只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从各种渠道收集尽可能多的反馈,通过一定时间和量的累积,从中寻找修正、调整、创新的有效依据。这对于传播者做出正确的长期决策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例如,某节目一段时间的收视率分析等。

(五)收集活动机构化

由于大众传播的受众广泛而复杂,传播机构想要在传播的同时了解受众的反馈情况,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出现了一批专业从事调查活动的机构,他们有着专业的操作标准、仪器设备和工作人员,并根据传播机构的需要定期而有目的地进行受众调查。如美国的AC尼尔森公司,我国的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研究有限公司等。

(六)量化

为了对受众反馈进行更为有效、科学的统计,将繁杂的信息进行量化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现在调查公司所进行的大部分的调查统计,就是通过得出一系列有效的、可比较的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如最基本的收视率调查等。

只有掌握了受众反馈的特征,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改进受众反馈机制,使反馈更加及时有效,从而为提高传播效果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价值。

就电视文艺节目而言,一方面要多进行有针对性的收视调查,随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型的反馈渠道,使观众能及时便捷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使编导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观众对节目的反映,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节目的形式、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二、受众调查

受众调查是受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信息,统计分析受众的状况、需求,掌握受众的意见、建议,预测传播效果。从传播者的角度讲,受众调查就是掌握信息,它不仅仅是反馈,也包括前馈。

(一)受众调查方法

受众调查的类型有很多,如普查、抽样调查、专题调查、个案调查等,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访谈法、日记法、机械记录法、网络调查等。其中,有些属于传统调查方式,有些是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而出现的现代方法,如日记法、抽样调查等。

传统的调查方法大多采用典型调查、受众座谈会、整理来信和个案调查等。这些方法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大众传播受众研究正是从这些传统调查方法起步的,它们是传媒有意识地去了解受众、分析受众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我国的受众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受众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受众信息反馈越来越得到传媒机构的重视,与此密切相关的受众调查方法自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调查方法往往侧重定性分析,其中免不了经验和主观的成分,无法满足当今受众调查的需要。现代调查方法恰好弥补了这一弱点。它充分运用了统计学概率论数学等基本原理,以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为手段,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受众调查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大大提高,从而为传媒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指导。

(二)我国的受众调查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播学传入我国。1982年6~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协会调查组进行的“北京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成为了我国受众调查历史上的里程碑。

此后的20多年来,我国的受众调查逐渐走上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首先,成立了一批专业性的调查机构,有官方机构,也有非官方机构。近年来更出现了一些市场化的调查公司,境外的如盖洛普、尼尔森等世界著名调查公司。1995 年6月,全国最大的受众调查咨询机构———央视调查咨询中心成立。1996年,央视调查咨询公司与法国TNSOFRES集团合资成立了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专事电视收视率的调查研究及相关软件、业务系统的研制开发。[13]同时,受众调查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科学性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我国的受众调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调查仅仅得出大量数据,却没有作出尽可能多的分析,使调查的价值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各地调查问题缺少一个统一性的标准,使得各地的调查不便借鉴比较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解决,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电视文艺受众调查的作用

电视文艺受众作为大众传播受众的一种,既有大众传播受众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为了进一步了解电视文艺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收视调查是很重要和必要的。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电视文艺受众的现状

通过收视调查,可以对电视文艺受众的现状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如观众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文化程度等,观众的收视习惯,喜欢收看的节目类型、时段、频道等。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赖利和马蒂尔达·怀特·赖利于1959年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受众的又一理论———社会类型论。它是在个人差异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个人差异论认为,传播的不同效果主要是由人的个人差异造成的,强调受众的个性。而社会类型论则是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人作为社会群体的差异,如不同的性别、职业、文化等。

受众在接受媒介选择信息时必然有个人差异,但作为某一群体的成员又有一定的共性。每一个受众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里面,必然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和群体舆论的规范。研究发现,同一群体的成员常常趋向于选择类似的媒介内容,以类似的方式理解和记忆这些信息,并做出相似的反应。

因此,受众可以划分为许多“社会群”,大众媒介应该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受众对信息接受倾向性的差异和受众的接受理解会受到所属群体的引导,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制作节目或安排内容,才能有效地吸引目标受众。[14]

以下是课题组在全国18个省市进行的“电视文艺收视情况问卷调查”,显示的是电视文艺在不同受众群体中的接受差异:(1)不同性别对节目类型的选择

表4-7

img11

在对节目类型的选择上,女性观众对文艺节目、电影电视剧情有独钟,而新闻、法制类节目则比较受男性观众的关注。军事、体育、经济这类更为专业化和对象化的节目,更是成为男性观众的天下(见表4-7)。如前所述,这正是主情受众和主智受众的区别所在。

(2)不同文化程度对节目类型的选择

表4-8

img12

文化程度越高,对新闻专题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而文艺节目相比较来说更受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观众的喜爱(见表4-8)。

(3)不同年龄对节目类型的选择

表4-9

img13

在对节目类型的选择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爱看的依次是电影电视剧、文艺节目、娱乐节目;20~30岁的青年人最爱看的依次是电影电视剧、新闻、文艺节目;31~65岁年龄阶段的受众最爱看的依次是新闻、电影电视剧、法制节目;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爱看的依次是新闻、电影电视剧、文艺节目。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也是不断增长的。同时,电影、电视剧几乎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青睐;而文艺节目更受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喜爱中年人则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新闻法制;同样的,游戏娱乐节目也几乎是年轻人的天下。

(4)不同地域对节目类型的选择

表4-10

img14

通过表4-10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省会和中小城市的居民看电视文艺节目的比例最高,乡村比例最小。相对表4-9来看,喜爱文艺节目的观众和喜爱看电视的观众还是有所不同的,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要高于乡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电视文艺观众相对于电视观众的平均水平来说,收入较多,文化程度较高。

综合以上不同受众群的分析可以看出,电视文艺的观众的基本情况是:女性观众多于男性观众,同时更受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喜爱,其中,游戏娱乐节目最受青年人的青睐;观众多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相对较高。

受众在选择收看文艺节目的同时,对电视文艺到底又有多少了解呢?在回答“你是否了解电视文艺节目是指哪一类电视节目”时,29.9%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解”。在对“哪些节目是文艺节目”的判断中,《舞蹈世界》、《九州大戏台》、《感受交响乐》这类文艺节目基本得到了正确的判断,而《电视书场》、《中国电影报道》则只得到了不到半数受调查者的认定,甚至还有少部分受调查者认为《东方时空》、《今日说法》也是文艺节目,可见,观众对文艺节目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或者自认为了解实则大相径庭。

当然,这样的受众分析还是很粗略的,在具体的节目策划中,对受众定位的把握应当更加细化,这仅靠单纯的收视率数字是无法反映的,必须做好更细致、专项的调查工作。

2.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通过客观数据的统计和主观问题的回答,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如节目的收视率起伏的规律,节目的受众定位是否合理等。

在对文艺频道的调查中,83.3%的人知道CCTV-3是综艺频道;74.1%的人知道CCTV-11是戏曲频道;50.1%的人知道中央电视台开播了音乐频道。综艺频道、戏曲频道开播已久,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得到大部分观众的认知,相比较而言,音乐频道由于接收范围有限、宣传力度不够等诸多原因,还没有被广大观众认识。

艺术人生》和《同一首歌》是两档收视率较高的文艺节目。通过调查,课题组进一步发现,喜欢看《艺术人生》的观众有47.5%是因为能看到喜欢的艺术家,72.1%的观众想了解艺术家的人生经历,46%的观众想知道艺术家的内心世界,24.3%的观众好奇想看看艺术家与普通人有何不同,18.4%的观众喜欢主持人朱军;而喜欢看《同一首歌》的观众中,67.6%的观众是因为能听到不同时期的歌曲,55.6%的观众是因为能看到喜欢的歌星,还有34%的观众喜欢现场演唱会的形式。

在对具体文艺节目的调查中,课题组还发现,节目的收视情况也和其所在频道有关。CCTV-1的文艺节目受众最广泛,如春节联欢晚会、《艺术人生》;CCTV-3的节目受关注度紧随其后,如《同一首歌》、《曲苑杂坛》、《中国音乐电视》等;而戏曲频道、音乐频道的节目受关注度相对来说就要低很多。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这两个专业频道的受众定位本身面就比较窄,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两个频道的品牌打造和节目制作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预测发展趋势

了解电视文艺受众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电视产业的发展,可以对电视文艺的未来做一些合理的预测,以便适时推出更适合观众口味、更具时尚性的新节目。

在激烈竞争的电视时代,媒体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受众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时,系统而科学的受众调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收视率的意义

在受众调查中,收视率调查是最常见也是最受电视媒体关注的,它已经成为电视市场竞争的晴雨表。中国电视媒体引入收视率概念始于1986年,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中国电视媒体逐渐走向市场,各电视台、各节目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收视率作为广告商投放广告的依据同时也是节目评价的标准之一,被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一)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电视业的竞争使收视率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收视率也刺激着电视节目和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收视率是电视台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估的主要指标,也是电视台制定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

用统计学的概念来说,收视率(Rating)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收看某一频道(节目)的观众人数(户数)的百分比。也就是说,一档节目和一个频道收视率的高低代表了收看观众的多少。观众越多,从某个角度说明节目质量越高、越受欢迎,反之亦然。电视台把收视率的高低作为判断和评价电视观众对某个频道或某档节目的喜好程度的主要根据,并以此来决定节目的调整或取舍,使节目的生产和编排更加合理,为频道的改进和节目质量的提高提供客观的依据。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于2001年5月完成了一项对全国21家省级电视台和省会城市台进行的题为“电视收视率在电视台工作中的应用”的深度访谈,“结果发现,所有电视台在节目制播决策中都会考虑收视率因素,且收视率因素所占比重都超过了50%,有一半以上超过了70%,只有一家例外;所有电视台在裁撤停播节目时,都优先考察收视率,即被停播的节目基本上都是因为收视率过低而遭淘汰。不少电视台已将收视率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量化指标,用于内部节目管理、人员奖惩乃至频道经营,尽可能地避免某些无法把握的人为因素的干扰”[15]。在市场力量面前,主观意志、人情说项,似乎逐渐在失去以往的一些效力,电视台的宏观策略越来越趋于理性、客观。

2.收视率是投放广告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电视市场走向成熟的巨大推动力

1998年后,电视台实行自收自支,被完全推向市场,靠广告收入维持生存。90年代中期以后,省级台纷纷开设卫星频道,打破了中央电视台的垄断,多频道电视时代来临,观众和广告商的选择性同时增大。广告商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以收视率为依据进行媒体规划和购买。在节目购销中,按照收视率高低“以点论价”;在广告竞标中,收视率更成为广告商投放广告的重要指针

激烈的广告竞争带动了节目的不断创新完善,也使电视产业化一步步迈向成熟。电视作为商品,已经开始按照一定的商业规则进行生产、交易、消费。同时,一批成熟的广告公司专业代理电视广告,走上了市场化、规模化的道路。

(二)陷入误区

收视率评估体系过于单一和粗略,过分重视量化的考察,忽略了关键的质的考量,令企业对媒介的评价和选择产生了很多误区。

1.收视率不等于满意度

很多媒体和广告商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收视率越高即意味着节目的受欢迎程度越高。其实,收视率所代表的仅仅是一定意义上某一时段收看该节目观众数量的多少,至于节目质量和观众关注度、满意度的高低,则无法通过简单的收视率数据来体现。

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生活中,一家人聚精会神地坐在沙发前看电视的场景已经很难再出现了,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边做家务一边收看,一边吃饭一边收听,也就是所谓的伴随性收看。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关注度是不得而知的,但却完全被收视率测量仪记录在案了。

也不乏这样的情况,由于节目的特殊性导致节目的收视率很高,但观众的满意程度却要打个问号。如央视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节目,由于政策规定地方台必须对此进行转播,观众只能没有选择地收看,收视率自然是上去了,甚至是长期占据收视排行榜的榜首,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但这所谓的“最喜爱”着实值得商榷。

2.不同类型节目一刀切

信息时代电视的发展趋势是从大众时代进入小众时代,面对的观众也逐渐细化。对于小众节目来说,由于它是针对特定的目标观众的,如少儿节目、老年节目和农业节目等,都有它固定的收视群,如果将所有节目都混在一起进行测评,肯定有不科学的地方。

比如,儿童类节目的目标观众很明确就是儿童,那么,在它的目标群体中收视率是很高的。在现有的收视率调查中,由于样本量有限,将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的情况很少,这样得到的儿童类节目的收视率是针对所有电视观众的,而不是儿童节目在它的目标观众(儿童)中的收视率。这样的结果在目前的收视率报告中很少有体现。

下面不妨以戏曲节目为例,在被调查对象中,44.6%的人从没有收看过戏曲节目,48.3%的人偶尔收看,只有7.1%的人经常收看;在收看过戏曲节目的观众中,31.3%的观众是因为想了解了解,12.7%的观众因为喜欢戏曲艺术,4.1%的观众想跟着学唱几句。如表4-11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观众对戏曲节目的认知度不断提高,65岁以上年龄段的认知度最高,这是因为戏曲属于传统艺术,更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表4-11

img15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戏曲节目虽然受众群小,但目标观众明确且忠实度高。目前的关键是如何抓住那些偶尔收看、想了解了解的无意受众和潜在受众。

还应该注意的是,有些节目的内容注定是曲高和寡的,如纪录片、文化、科教、农业等,自然不如《开心辞典》、《非常6+1》这些娱乐节目火爆。尤其是在电视台实行收视率“末尾淘汰”制度之后,这些节目的命运就更是岌岌可危。在经济效益的门槛面前,一批门庭冷落的文化类节目不得不面临下岗的尴尬境地。但我们并不能仅仅凭着收视率就忽视那些注重文化、历史的纪录片和专题片等,只有各类节目共同发展,才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过分强调收视率会导致节目低俗化

表4-12

img16

课题组在调查中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受众选择看书和上网的比例越大,因为这二者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才能理解和使用。硕士以上的人群更爱看现场演出,这可能和他们的收入以及欣赏水平有关。而电视则更受高中、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受众喜爱,因为相对电影现场文艺和演出来说,电视更通俗化、平民化。正因为如此,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一味迎合受众,把通俗弄成了低俗。

2004年11月15日,美国克里弗兰德市WOIO电视台首次播放了全裸新闻报道。一名赤身裸体的女主持人沙龙·里德站在镜头前面,报道了关于一名艺术家照片的新闻。该报道打破了当地有史以来最高电视收视率纪录。而电视台关于裸体报道的网站也被访问者挤得水泄不通,有近100万名访问者。但是,一些观众强烈地谴责了电视台的做法。美国联邦交流委员会也要求电视台的网站为此新闻报道罚款55万美元。该电视台主任表示,之所以播放这种全裸报道,目的在于提高11月份电视台新闻收视率。[16]

虽然目前在我国还不可能出现这么极端的情况,但是在收视率的压力下,很多节目尤其是一些娱乐节目为了迎合观众,不断翻新出了各种奇招怪招,有美女主播躺着报天气的,有以整蛊嘉宾为乐的,有以惊险刺激甚至令人作呕的游戏环节来抓住观众眼球的,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也难怪,当淘汰的大刀时时悬在头顶,自然会加剧某些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而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那些有着深厚人文积淀和文化底蕴的节目。

作为强势媒体,电视除了娱乐大众、传递信息这类功能,还有引导观众品味、传播社会文化的责任。一味追求收视率,甚至以媚俗为提升的捷径,只会使一大批有一定文化素质或文化需求的观众离电视越来越远,也将使电视艺术日益丧失其文化价值,成为“精神垃圾”。

(三)建立合理的节目评估体系

收视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节目的质量以及观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而衡量一档节目的优劣,收视率虽是一个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1.观众满意度调查

如果说节目收视率调查注重的是“量”的多少,那么,观众满意度调查则更关心“质”的高低。

这类观众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在英国,随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也陆续开始进行这样的调查。满意度调查要求观众在1~100或1~10的量度标尺上,对不同类别节目的各种质量指标如节目的制作质量、可视性、权威性、娱乐性、益智性、主持人表现、播出安排的合理性等打分,评价节目是否值得收看以及收看的兴趣或享受的程度。对于这类量度调查的数据指标,有的国家称为“欣赏指数”,有的称为“享受指数”,有的称为“兴趣指数”。这类观众对节目质量意见的调查作为专业评价的综合指标,更能客观反映节目成功的程度。这类指数使节目制作者能真正了解到观众的喜好、要求及其对节目的具体意见,更有利于电视台改进电视栏目设置和节目制作。[17]

2.专家评估

如果说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评估更多的是基于感性认识,那么专家评估则赋予了更多理性成分。

专家集合了社会、新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他们是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专家评估可以弥补数据(如排行榜、收视率)的冰冷与抽象,他们理性的分析与建设性的意见,让电视从业人员更便于接受,同时他们能够带来最新的观念和知识,也补充了电视从业人员知识单一的缺陷,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影响一档电视节目收视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这需要在长期实践和观察中慢慢探索和总结。专家评估将使电视节目的评估更加全面、合理,并在实践中摸索出电视节目发展的一些内在规律,又将这些规律、理论用于指导电视节目的投入、编排、制作及后期播出等,形成一个健康的良性循环。

一个相对客观、完善的节目评价体系需要多重视角的反馈、综合数据的考量,仅仅看收视率是片面的,只有将收视率、满意度和专家评估相结合构成综合评估体系,才能使节目评估的标准趋于规范、多元,使节目评估的结果趋于客观、公正、积极。但是,不论采用何种评价体系,观众的反馈始终是最重要的,因为归根到底,电视传播的对象是观众,以受众为中心是电视从业人员应始终坚持的理念。

四、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文艺传播理念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极大丰富,受众面临着多种选择,只有对自己需要的东西才会表现出兴趣,让受众注意内容才有可能用传播内容去影响受众,如果连受众的注意力都不能吸引,这样的传播势必将跨入被受众淘汰的行列。因此,现代社会的传播活动必然是从受众的需要出发,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活动。”[18]

当前社会正处于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过渡的传播时代。所谓传者本位,就是新闻传播活动从传者需要出发,以传者愿望为中心,忽视乃至无视受众的需要,强调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所谓受者本位,是指强调从满足受众的需要出发,以受众为中心展开新闻传播活动,从而使传者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动,提高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19]一切以受众为出发点已经成为现代媒体传播的重要理念,电视文艺节目也应该了解受众、服务受众,以受众为中心。

首先,节目定位要从满足受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主观臆断。要细分受众,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节目编排以及发展的方向,填补空白,形成特色。

其次,要重视受众的参与和反馈。通过多渠道了解受众的反馈,进行细致的受众调查,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虚心接受受众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坚决不能放弃节目的社会效益、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受众,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参与意识,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做好以上几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受众为中心,电视文艺节目才能越来越健康和繁荣地发展。

【注释】

[1]郑兴东:《受众心理和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2]《世界商业评论》,http://www. icxo. com,2004年11月26日。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4]〔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5]〔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第44页。

[6]〔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第44页。

[7]〔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8]〔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9]楼风:《象形城市:文人和文化节目》,http://www. sina. com. cn 2004年4月2日,18∶55,新浪文化。

[10]〔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11]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解读受众:观点、方法与市场———全国第三届受众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12]陈龙编著:《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13]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学院编:《解读受众:观点、方法与市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14]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15]季为民、聂双:《收视率的市场含义与电视的文化追求?———“收视率”对电视业的影响分析》,http:// www. mediaresearch. cn/user/erjiview. php? list= 1&& TxtID= 1741

[16]《女主播赤裸上阵为搏收视率》,http://www. ahtv. com. cn/public/2005- 03/25/cms42309article. shtml

[17]胡运芳:《节目评价的观众调查》,刊载于刘建鸣、胡运芳主编《收视率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18]刘瑾鸿:《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传播理念》,刊载于冷冶夫主编《21世纪电视传播理念》,长征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第40页。

[19]董天策:《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http://www. cddc. ne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