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每天都要为观众播出各种文艺节目。这些文艺节目要经过汇总编排,才能按照既定的编排意图和播出时间单位,以“节目流”的形式,有顺序、有目的地奉献给观众,这是电视文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电视台通常都设有文艺节目编排机构和相应的专业编排人员。
一、电视编排的目的:塑造整体屏幕形象
电视文艺是艺术的一种,这是早为国内文艺界人士所认同的了。那么,直接决定电视文艺传播形式的节目编排是不是艺术呢?如果是,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屏幕文艺系统内部各要素(节目)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节目之间的具体联系和作用的形式,就是一种结构艺术。电视文艺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艺术和技术的紧密结合。这个特征为运用科学思维和电子特技等显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提供了条件,从而使编排艺术的施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毫无疑问,一个播出时间单位内的各个文艺节目,都具有各自确定的审美功能,各节目之间不同形式的联系与组合,又必然产生出新的、不同于各个节目本身功能的功能。它常常表现在整体形象上的有序性,节奏上的和谐与协调,风格和情趣上的多样化,内容上的丰富感,等等。
编排上的艺术技巧就在于运用多种手段对这种新的审美功能的追求和挖掘,这也是一种塑造屏幕整体形象的艺术。所谓屏幕整体形象,就是反映在电视屏幕上的各种节目要素,除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状态下所形成的持久、有序的综合审美形象。它的构成自然包括了新闻、专题、文艺等各类节目的组合。[6]
电视文艺节目是电视屏幕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生产和制作乃是整个电视文艺体系的基础,而节目的编排和传播又是实现节目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社会生命)飞跃的重要环节。所以,文艺节目编排无疑在整个传播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那种把电视文艺节目编排视作“填填节目时间表”、“摆弄磁带的重复劳动”,不能不说是对编排艺术和现代传播学的一种幼稚认识。
二、编排艺术的一般原则
文艺节目经常占据电视节目总量的50%以上。它包括文学、音乐、戏剧、曲艺、电视剧、电影、文艺专题、文艺晚会、综艺节目,以及艺术体操、服装表演等亚艺术、准艺术。怎样将美学原则运用到电视文艺节目的编排艺术上来,需要将编者的审美观念与受众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把节目来源上的社会制约与外台竞争的环境因素结合起来,把遵循艺术规律与坚持政治标准结合起来。从编排艺术的一般规律看,应注意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7]
(一)系统性原则,即整体原则。
电视文艺这个大系统,包括无数小系统。一个播出日或一个轮转周的节目群,都是一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都和大系统以及节目群内部的各要素(节目)、环境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电视文艺系统的总目标在于取得最高收视率和最佳社会效果,为此必须根据周围环境进行适时的调整控制,这种调整就是通过编排艺术(包括宏观、微观编排)来实现的。这便是电视文艺编排的系统观。
编排者必须从系统、要素(节目)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探求电视文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着眼于提高电视文艺的整体功能,增强整体效应。
有人把电视文艺的本质概括为:“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与图像为传播形式,以家庭为基本欣赏单位的多层次、多品种的综合艺术。”[8]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人们对电视文艺的本质也许会有更为精确的概括。
依据这些特征来提高电视文艺的整体功能,应该成为施展一切编排艺术的出发点。表面看来,一个播出时间单位的各个节目之间,以及不同播出时间单位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缺乏明显的发展线索。实则不然,仅从观众欣赏的角度看,屏幕上的各种文艺节目,就可大体分为艺术型、娱乐型、宣传型几类。对这几种不同类型节目的组合要保持合理的结构。
艺术型节目的比例过大,会影响普及性;娱乐型过于集中,部分审美素质较高的人又会感到乏味;至于宣传型的节目,比较适宜于配合政治上的需要,也不宜过于集中。还有一个针对不同艺术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艺术风格的合理组合以及轻重节目的适当搭配编排的艺术问题。常见的忽视整体效应的编排表现在节目内容时好时差,栏目设置畸轻畸重,艺术效果时优时劣,以及编排上的张弛无致,零乱松散。有时一两个月也看不到几个好节目。这种屏幕“淡季”的出现,是有损电视台的整体形象的。
(二)层次原则
包括两个方面的层次:一个是多层次的观众,他们是电视文艺的服务对象和整体效应的检验者,他们的需求和爱好是文艺节目编排的重要参照系;另一个层次是文艺节目系统内部多层次的节目。从节目的生产制作上讲,至少应有传播型、评介型、创造型三个层次;从受众的审美素养上讲,则有情趣的高低层次、思维活力的深浅层次、文化素质的优劣层次、能动作用的大小层次等。这就要求编排者精心寻找两个方面不同层次的结合点,既恰当掌握高、中、低节目层次的编排比例,又处理好对观众需求的满足与引导的关系。观众层次结构是节目编排结构的基础和依据,经常组织观众调查,及时搜集、整理反馈信息、观众心理预测,及时整理和提供各种可靠的数据,作为节目编排的参照系,才能把节目的审美功能与受众审美需求的差距缩小到最低限度。[9]
(三)变异原则
电视文艺编排的变异原则,取决于创造、求新的艺术法则和审美心理的需要。创造、求异作为文艺发展的活力,是不容置疑的艺术原则,为历代艺术大师们所认同。现代审美心理的一大特征就是求异、求变。
今天观众欣赏兴趣周期之短,是一个难以捉摸的“谜”,几乎使得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与编排变得难以适应,这说明需将变异原则提到应有的高度。当然变异原则首先应运用到节目的生产制作上,它是发展屏幕艺术活力的基础。反映在编排上的求异、求变,主要是在结构艺术和塑造整体屏幕形象上下工夫。一些地方台在节目源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能够通过在节目组合、剪辑、编排上的出新赢得观众;而某些自恃节目源丰富的电视台,忽视在结构艺术上的变异,使得银幕形象大为逊色。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相对的新异性(各种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组合)能引起更多的注意力。常见栏目的画面或片头,长期不更新,“经久耐用”得使人望而生厌。不能否认,屏幕整体形象有它相对的稳定性,但仍需稳中求变。比如,在栏目设置、时间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内容和画面必须多变;在节目主持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服饰应该多变;同样是轻重节目的搭配组合,组合的程式应该多变,等等。
作曲家们终身在做十二个音的组合“游戏”,他们居然能组合出无可穷尽的作品来。汇集到编者手中的文艺节目上千百个,自然也可以通过编者的“智慧的胶水”,制作出千姿百态的银幕形象来。这只能依靠编排人员创造性思维上的变异、求新。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也是这个道理。
(四)竞争原则
电视机的数量在我国正在迅速增加。屏幕艺术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这里既有节目生产的竞争,也有编排艺术的竞争。节目生产的优势必然成为编排的坚强后盾;编排艺术的取胜,又可弥补节目生产的不足。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形成电视台的整体优势。为了适应屏幕艺术的竞争,需要知己知彼,与各兄弟台形成一种错位编排,同时注意发扬自身的优势,播出独家热门节目,这样既可以避免观众厌恶的抢先首播的“电视战”,又可以保持整体审美效应。
(五)注重艺术个性的原则
越是处在多台竞争的环境下,越要注重艺术个性。大台有大台的优势,小台有小台的特色。
“以我为主”反映在文艺播出上,就是追求艺术个性。中央电视台具有节目来源丰富、艺术和技术力量雄厚等多方面的优势,多数地方台是难以同它较量的。地方台坚持“以我为主”,就要在节目的选择上突出地方特色,在编排上突出具有本台个性的屏幕形象。不怕标新立异,切忌步人后尘。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创新之路。
(六)参与原则
目前,受众参与成了引人注目的社会活动。不仅新闻、专题节目有受众参与,电视文艺也已成为受众参与的重要园地。受众参与不是“赶时髦”,而是人们对大众传播工具的社会功能有了新的理解以后自然产生的要求。因此,在文艺节目编排中要十分重视受众参与的原则。(www.xing528.com)
不少电视台设置的“观众点播”、“观众电视剧”,是观众直接参与编排的一种好形式。至于让观众积极参加评选最佳演员、歌唱家或最佳歌曲和其他文艺节目的活动,以及参与评价某部电影、电视剧,都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地穿插安排受众直接或间接参与节目的生产和编排活动,既能丰富屏幕形象,又能使屏幕艺术与受众息息相通。
三、电视文艺节目的宏观编排
电视文艺节目的编排,是一种时间结构艺术,它的传播又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系统审美功能的表现过程,也就是它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宏观编排,不能不考虑节目系统、要素、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说,对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节目的输入、输出与环境三者关系的运筹,就是宏观编排。[10]
从时间跨度上讲,一般以年度为计,即从年初研究题材规划和引进、交流节目的安排时,就进入了年度宏观编排的序列。这就要求掌管全盘工作的台领导和有关人员(主要是生产和编排人员)的共同参与,而且都要具有鲜明的宏观意识。这种宏观意识主要表现在:全面把握文艺节目系统对各种环境因素的适应性,比如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要求,提供物质、信息的可能条件,兄弟台的竞争,观众的审美需求等。从编排艺术上讲,则应着力探索两个方面的规律。
(一)把握节目输入与输出的总体平衡
一个电视台的节目汇总编排可以说是节目系统的处理中枢。节目的生产、引进(包括从国内外引进)均属输入系列,播出乃输出系列。节目编排自然受节目生产的制约。从宏观上规划节目制作的时候,要注重节目内容的丰富性,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以及栏目设置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满足多层次观众的审美要求。
在当前各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能力普遍有限的情况下,发展横向联合,进行全国性的节目交流协作,是丰富各台节目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坚持对外开放,购买一些外国优秀的影视作品,以补充节目来源,确保输入和输出的稳定性。这种总体平衡应该包括数量稳定和质量稳定两个方面。近年来各台的节目生产与编排呈现一种脱节的现象,即从头一年的国庆前后到次年春节前后,是电视节目生产的高峰期;从三月到七、八月,生产节目少,电视剧和大型文艺节目更少,编排出现“青黄不接”。宏观编排上失去了总体平衡,必然给微观编排带来很大被动。这需要从节目生产和节目引进的宏观规划上做适当调整,力求使节目的输入与输出达到持久平衡,以保证编排工作“淡季不淡”。
(二)预测大众的审美意象与选择
各电视台都比较注重对每年一些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的节目组织和编排,这是必要的。但普遍忽视按照艺术生产的特点和观众的审美规律来驾驭节目的生产与编排。比如,如何把握同期大众文化热点,一段时期内安排一定数量的文化消费型作品,以适应和满足大众文化消费的需要,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人们对于文艺要求普及,紧跟着也就要求提高。电视文艺广播的使命,要求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其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还应该指出的是,大众需求(即使是多数人的)有时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需要。所以,在预测大众审美意象与选择的同时,要考虑社会的整体需要,而且善于把社会需要和观众要求结合起来,适应观众日渐提高的审美要求,去寻找新的“热点”。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文化意识、审美风尚都在发生大幅度的位移。观众层次的复杂性,改革年代社会心理的变化,使得大众文化热点难以捉摸。按照接受美学“视野融合”的观点,只有大众期待视野与电视文艺相融合,才有可能出现“屏幕热”。
四、电视文艺节目的微观编排
一个播出日和一个轮转周的节目编排,叫微观编排。它通常是与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等节目形成综合编排结构,更需要注意将其内容的组合、播出的节奏,与观众的欣赏习惯、审美心理相吻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应。[11]
(一)节目的播出节奏与观众的生活节奏协调一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但城市和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又有不同的情况。城市人民的生活节奏快于农村,沿海开放城市又快于内地城市。与此相应,各地电视台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播出节奏。
沿海开放城市的省级电视台(如广东电视台)采用“快(短节目)⇒缓慢(较长节目)⇒快(短节目)⇒快(短节目)”的节奏,一个晚上很少安排2集电视剧;内地省级电视台(如湖南电视台)采用“快⇒慢(长节目)⇒快”的节奏,一个晚上安排2~3集电视剧是常见的;中央电视台则采用“快⇒缓慢⇒快⇒缓慢”的节奏,一个晚上安排一集电视剧或一部电影。这几种不同的播出节奏,都只注意了适应城市观众的需要,忽视了农民的需要。如何做到“城乡兼顾”,是值得各地电视台重视的问题。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广大农民与城市人民不同的生活节奏和欣赏习惯,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专门设置一些针对农民播放的栏目、节目,依据农民的生活节奏进行编排,是完全必要的。条件具备的电视台,增办一套农村节目,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二)节目的组合、分布结构与观众的自由选择协调一致
目前,多数电视台一般在每个晚上播出文艺节目(包括体育和其他专题)3~4小时,一个轮转周20多个小时。一天节目的纵向编排与一周节目的横向组合形成有机的完整体系。
纵向编排一般采用“轻⇒轻⇒轻”或“轻⇒轻⇒重”的结构。横向编排除加重周末的节目分量外,对各类对象性节目多采用匀散分布的结构,以适应不同的观众群自由选择的需要。除部分观众注意对象性节目的编排外,多数观众的视线始终凝聚在重头文艺节目(如电视连续剧、电影、大型文艺晚会等)的编排上。如果对重头文艺节目预告的时间稍有误差,或临时更改时间、更换节目,都会引起观众的不满。编排人员应该排除自身的随意性,注重节目编排和预告的严肃性。重、轻(好、坏)节目的搭配编排,已经成了共同规律,即使将来节目源极大丰富了,也将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如果将重头节目安排得很晚,违背了人们在观赏时间上的选择自由,必将丧失部分观众。
(三)节目的艺术色彩与观众的审美需要协调一致
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对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兴奋点和压抑点。无论从兴奋到压抑,或由压抑到兴奋,都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看,这个过程取决于审美接受的“情感介入”过程,悲剧的震惊或喜剧的欢悦,都会使观众产生“与主人公的认同”。接受美学创始人、德国的姚斯认为,这种认同本质上是接收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进行联想与反思而产生的审美态度。[12]
深沉的悲剧能使人们产生悲剧的美感;欢乐的喜剧又能带来愉悦的享受。而任何美感都有一定的持续性。悲剧之后紧接着安排一出喜剧,或喜剧之后连着播出悲剧,都可能破坏美感的持续性,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所以在节目编排中,必须按照节目的不同艺术色彩,正、喜、悲、闹,滑稽与荒诞,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浓郁的人情韵味,硝烟弥漫的战斗片与幽静朴实的田园片,穿插搭配编排。
在色彩相对应的节目之间,适当安排一些清新淡雅的专题节目,能起到桥梁作用或成为两种节目转换的“中间站”,从而使观众在审美中保持一定的心理平衡,使屏幕整体形象达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境地。
(四)节目的连续性与观众有意注意的协调一致
电视屏幕独有的定期、连续的传播方式,为连续剧的播出创造了空间。连续剧、系列剧日益成为电视文艺的重要类型,对电视台的屏幕形象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连续剧、系列剧的科学编排,关键在于处理好剧情的纵向发展与播出编排上横向跳跃的关系。目前,连续剧出现在各地屏幕上的跳跃节奏大体有三种:快跳跃———每天播出1~3集;中跳跃———隔一天或两三天播出1~2集;慢跳跃———每周播出1~2集。[13]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连续信息的刺激,往往会出现连续性的心理反应。信息的中断或中断时间过长,都会使人产生失望的心理和情绪的减退。从审美要求而论,连续剧的编排以前两种跳跃节奏为适宜。采用慢跳跃,把连续剧变成了“连拖剧”,使观众的有意注意转化为注意力分散,或导致“联想中断”,最终的播出效果将会大受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