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主要审美器官是眼睛和耳朵。广播用耳不用眼;而电视是耳眼并用,声画纷呈,视听结合,实现了视觉审美和听觉审美的完美结合,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的视听审美功能和审美领域。这种视听优势是电视的本体特征,是电视与生俱来的。
文艺与电视结合后,便脱下了高傲的外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电视把人们的家庭客厅与起居室变成了“观众厅”和“信息库”,把活动影像和舞台艺术、体坛风云从大的公开场合挪到可以私下交流的场所,成了近在咫尺的“面相交流”之物。虽然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不到舞台戏剧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的生动气息,也感受不到宽银幕电影的壮阔画面气势和影院黑暗中的群体景观韵味,但舒适的“自家之窝”,亲切的自家之人,亲密的自由交谈,可供挑选的电视节目频道,又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欣赏环境。
通过电视,“艺术把它的每一个形象都化成千眼的顾阿斯……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心灵”[11]。感人心者,莫过于以心相见、肝胆相照,而电视的摄录设备和电子装置带来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能引导观众深入领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点无论是舞台、广播、银幕都稍逊一筹。
电视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偏重科学思维和逻辑,而文艺则偏重艺术思维和形象,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它们有分有合,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对立,可谓殊途同归。电视文艺通过摄像、录音手段等,摄取客观世界、艺术世界的人物、景物、事物,塑造艺术形象和“众生相”,表现编导者对被摄对象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观众的审美观照起引导和提高的作用。
电视文艺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电视节目样式。《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对“电视文艺”是这样界定的:“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除了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以外,还有根据传统文学形式加工制作的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常见的则是专题文艺节目、专题文艺晚会、综合文艺晚会、各种文艺竞赛性节目、各具特色的电视文艺专栏节目和根据实况演出加工而成的各类文艺节目。”[12]由此可见,电视文艺“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原艺术形式加电视手段的简单转播,而是在特定的创作思维指导下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既利用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又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运用电视手段进行新的创作。它是传播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电视化的、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新的艺术形式”[13]。
文艺与电视的结缘,从电视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电视文艺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质的颇有表现力、影响力的当代艺术。
一、电视文艺的诞生
1930年,英国BBC公司首播的《嘴里叼花的女人》,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但它实际上只是戏剧家皮兰德娄的舞台剧的实况转播。即便如此,这个节目已然具备了不同于戏剧和电影的独立品格。道理很清楚:作为传播媒介的电视不可能将这出独幕剧同舞台形式一样原原本本地播映出来。其中,按照荧幕可能接收的容量和条件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概括,已经有意无意地贯注了电视的特性,并以一种朴素的构思与构造,显示在观众面前。此后,许多颇有价值的电视剧,如《地铁谋杀案之谜》、《黄蜂窝》、《拐弯》等,作为“电视文艺”门下的主要形式———电视剧,就这样随着电视的试播与正式播放而宣告诞生。[14]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作为电视节目,“歌舞”从亚历山大宫通过电波传送到有电视接收机的观众面前,电视文艺节目从此诞生。
电视媒介最初为人们所认识到的是它迅捷的传播速度和声画并茂的记录特点。作为一种现代电子媒介手段,利用电波进行信息的传送,电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可以同时实现信源⇒编码⇒发送⇒接受的全过程,从而实现超越时空界限的即时传播。同时,电视拥有多样的视听符号,与广播相比,电视能够以视听综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现外部世界,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特点对于表现文艺(歌舞、戏剧等)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电视诞生的初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电视节目通常都采取直播的方式,这就使得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剧的制作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得不依赖于戏剧和电影的转播。因此,早期电视只是从其他姐妹艺术中吸取大量的营养,而本身尚未获得独立的品格。
二、电视文艺的发展
(一)第一代电视———黑白电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恢复与文化振兴任务。广播、戏剧、电影等各艺术部门纷纷面向社会,反映战乱过后广大群众普遍的呼声。在这一背景下,电视文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1.电视技术的改进和播放效果的好转给电视带来生气
在电视诞生的20世纪30年代,由于录像设备尚不完善,图像显示效果不够清晰,因此遭到观众的轻视和冷遇。电视出于迎合观众心理和商业化的目的,创作出不少“最富革新性和独创性”的电视剧作,加之图像的稳定和清晰度的提高,使这一时期的电视艺术开始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
2.涌现出大量代表性作品
1953年,黑白电视在欧美各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由尼歇尔·克尼尔编剧,鲁道夫·卡蒂埃导演的科幻连续剧《第四种物质的实验》,它以剧情的紧张和手法上的革新,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赏。
但是,人们对艺术反映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本时期的黑白电视只能播出明暗相间的不同影调,却不能反映出色彩缤纷的现实世界。于是,彩色电视便成为人们下一阶段追寻的目标。
(二)第二代电视———彩色电视和录制技术普遍应用时期
彩色电视虽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但它的研制工程却始于30年代末。在此后十余年间,经过英、美、法等一些国家的科学家的悉心研究,终于在1940年,由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并于1951年6月正式开始彩色节目播放。彩色电视的出现使电视进入更加逼真和迷人的发展阶段,色彩不仅增强了电视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同时大大拓展了荧屏的表现力。至此,电视已经具备了图像、声音和色彩等基本表现要素,技术条件已基本完备,这就给电视艺术家创作精益求精的艺术珍品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15]
录像机也在不久以后问世。1956年,美国的安培公司研制开发出四磁头的磁带录像机,使电视节目从直播逐渐转向录播。在录像机诞生之前,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电影胶片拍摄,经过冲印以后再用电子扫描播出;另一种是通过摄像机直接把电视信号传送出去。两种方法的缺点显而易见:前者不能直接播出,后者不能纪录和重放。到了20世纪60年代,录像技术的普遍应用改变了电视界“直播至上”的传统。在文艺节目方面,事先录制的节目越来越多,电视节目实现了表演时间和播出时间的区别,电视获得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明是“电视大观”类的综艺节目。这类节目开始于1954年,部分原因是彩色电视的试播。这种大型节目以豪华的布景、绚丽的衣饰、缤纷的色彩和耀眼的明星为号召,一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一种成功的形式总是会引来蜂拥而至的模仿者,1954年还只播出41小时的“电视大观”类节目,到1959~1960年,数量已经6倍于此。(www.xing528.com)
同时,电视和电影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简单地为电影提供播放平台到专门为电视制作电影,从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电视有了节目化的电影,或者说是有了电视化的电影节目。1961年,NBC开办了《星期六晚间影院》栏目,在黄金时间播放一部新近上映的影片。其收视率之高,立刻吸引其他电视网照搬经验。到1967年,电视网在黄金时间播放的电影已达每周12小时。很快,每个电视网每晚至少要播放一小时各种形式的电影———喜剧、正剧、音乐剧。由于影片满足不了电视巨大的播出量,NBC在1966年设置了《世界首映式》栏目,专门播放“为电视制作的影片”。这种90~120分钟的影片按电视的日程表在几天之内制作完毕,而不像电影那样耗费几个月,因而节省了摄制费用。而这些电视影片———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电视电影,又比通常的电视连续剧更加吸引人。其他电视网立刻仿照NBC的做法制作电视电影,在1972年,三大网播出的电视影片已经达到100部。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这种电视影片既作为系列节目,又作为故事影片,通过电视和电影两种渠道发行国外,均获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末,竞赛类节目在白天很兴盛,曾一度超过电视连续剧。竞赛类节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以观众参与为主;一种以明星或专家的表演访问为主;还有一种带有博彩性质。同时,谈话类节目也开始风行。
在这一阶段,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的探索,电视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品格,走自己的路,有了符合电视传播特征,属于电视艺术审美范畴的节目。同时,电视开始向电影、戏剧叫板,向它们提出挑战并抢夺观众,形成了强大的“电视冲击波”。
(三)第三代电视———电视多路广播时期
为了使电视节目化,提高频道利用率和播映质量,20世纪70年代,在黑白与彩色电视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研制成功了电视多路广播。自此,电视可以在一个频道上同时播送多路节目,从技术装备上为电视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1.众多电视艺术家力图摆脱戏剧、电影手法的局限
通过在不断破除陈规旧律,充分吸收戏剧、电影表现要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电视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譬如,白兰度·斯托达执导的《根》,首播时观众竟达1亿3000多万人,在70年代的美国电视界产生了轰动效应。其主要经验就在于打破一切常规,“发现前人未见的东西”。
2.电视艺术队伍的扩大和电视文学创作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电视产生的早期,由于人们不够重视电视节目的独立制作,各国电视台主要靠演播电影和舞台剧支撑局面。而长此以往,施助者自身便受到意想不到的伤害。因为大量观众被电视从剧场和影院夺走了。受益者的繁盛竟以施助者的受冷落为代价。于是,各国纷纷颁布禁令,在一定时期内限播电影和舞台剧。这样做的结果是三家受益。一方面剧场和影院的上座率回升了,另一方面又逼迫电视去自办节目。
英国是最早重视电视艺术创作队伍建设的国家,他们到处网罗人才。仅英国广播公司,当时就有300余名颇有声望的作家为它改编电视剧。美国和苏联也较为重视电视文艺创作,他们每天都有1~2部新的电视剧与观众见面。由此可见,电视文艺要真正发展,必须丢掉一切“拐棍”,走一条不断完善自身形态的独立发展道路。
3.各国开始普遍重视对观众心理的研究
在此之后,一个个专门性电视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一批批新兴电视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各国电视台(广播公司)相继提出发展电视文艺创作的具体决策。例如,反映在电视文艺样式上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单本剧的逐渐减少和多集连续剧的增加。1956年之后的十余年间,苏联的电视连续剧发展十分缓慢,至1967年也只有两部,但到1979年则增至12部。美国的电视连续剧风潮则更为突出,而且越做越长,有人甚至认为电视的魅力主要在于多集连续。诸如《难解难分》等剧多达数百集,一播十几年。
电视文艺在许多发达国家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
(四)第四代电视———卫星传播发展期
其实,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卫星的转播是1962年。这一年的7月10日,美国用90英尺的“雷神三角”式三级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把电视卫星送上轨道。翌日,美、英、法等国便利用这个空间转播站进行跨洋试验转播。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才进入卫星转播大发展的时期。据1982年统计,在庞大的国际通讯卫星组织中就有六枚卫星为亚洲服务。与此同时,亚洲地区已有17个卫星地面站紧张地接收和输送卫星转播的节目。从此,人们可以冲破关山阻隔,随意收看来自世界各国的电视播放节目。[16]
虽然通讯卫星最初是用于国际传播的,但是随着卫星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在一些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人口分布不均、语言差异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卫星也逐步得到采用,成为一种普遍的电视覆盖方式。
卫星传输方式在令接收范围空前扩大的同时,使电视节目的需求量不断膨胀,也令电视文艺节目(不止文艺节目)的竞争日益激烈。
(五)第五代电视———有线电视发展时期
有线电视是以宽频线缆(同轴电缆或光导纤维)传送节目并进行放大分配的电视系统。它最初的功用是改善收视状况,扩大收视范围。加拿大的有线电视系统开办较早,那是为了转播距离不远的美国电视台的节目。所有这些单纯以转播为目的的系统都只是初级阶段的有线电视。为了保护地面播放的无线电视,早期各国法令规定,有线电视仅限于转播,禁止自己制作和播出节目。由于超高频电视、微波传送和转播台的大量发展,传送手段日渐得到改善。不过,长期以来有线电视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谷。
随着电视制作和播出设备操作的简单和价格的下降,同时,录像机等纪录性媒介逐步进入社会和家庭,有线电视的优势日益突出。首先,它不受空中电波的干扰,具有清晰的传播效果;其次,它的频道多,选择范围大;再次,它可以实现双向交流,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线电视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对于电视文艺节目来说,虽然电视制作的技巧更复杂、质量更完善,但是电视文艺节目的形式较之从前变化并不大,而真正产生影响的是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观念、运作理念及赢利模式。收视率的巨大压力,造成对于成功节目样式的趋之若鹜;再加上调查研究方法的改进,节目本身也开始更有针对性了。这一时期的电视文艺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对受众的分析和市场的调研,电视文艺节目由大众化日益走向分众化,强调针对性而非普遍性,强调准确度而非广泛性。伴随着这种变化,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费用大大提高,在节目的销售逐渐成为问题的同时,一些专业频道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
通过以上从技术角度对电视文艺发展轨迹的描述中,不难发现电视文艺和其所赖以生存的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电视传播技术、传播手段的每一次革新,不仅使电视文艺的类型增多,电视文艺的本体形态发生变化,同时还会影响电视文艺节目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效果以及传播系统的经营管理。在近60年的发展过程中,电视文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格,建立起诸种节目形态,其中影响力最大、最能彰显电视文艺特征的艺术形态就要数音乐电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