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抗战胜利后的一年中,国民党为了控制全国的政治形势,准备内战,作出了一些民主姿态,出现了短时的政治松动,同意开放部分自由,取消对新闻、剧本的审查。于是剧团纷纷开始公演。
此时陈白尘的两部力作成为抗日战争结束后演剧舞台上的一大亮点。3幕正剧《岁寒图》和3幕讽刺喜剧《升官图》均首演于1946年春,由重庆中国剧艺社演出。
1946年春,中华剧艺社在重庆上演了陈白尘的《升官图》,它狠狠地鞭笞了国统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的官僚政治,成为国统区剧运的一件大事。《新华日报》为此出了特刊,加以推荐。虽然此剧在重庆连续演出40场后,被国民党政府禁演,但各地职业剧团、各演剧队及业余剧团纷纷开始演出,《升官图》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目。其中在上海,由上海剧艺社的黄佐临导演的《升官图》,轰动了演剧界。
但是,这些剧团没演多久,便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和控制:将剧场改为电影院、严厉审查剧本、监视剧团活动、逮捕监禁戏剧工作者、提高话剧捐税为演出收入的40%~60%。
到1948年春,坚持进步、坚持现实主义演剧的职业剧团大部分已解散。而在解放区,随着解放号角的推进,大量的反映时代、反映新生力量的作品不断涌现。1945年后解放区主要分布在东北等地。从1945年冬开始到1946年冬,延安鲁艺整体陆迁移至东北,成立了鲁迅艺术学校和文工一团、二团等,开始时主要以配合农村土地改革为主题,进行创作和演出,比较有影响的是李之华的独幕剧《反“翻把”斗争》和陈其通的《铁流两万五千里》(《万水千山》的最初版本);尔后便转入以服务工业为中心的话剧创作演出,比较有影响的剧目是陈其通的《炮弹是怎样造成的》和胡可的《战斗里成长》。在此期间,还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话剧,如反映军民关系的《不要杀他》,反映连队生活的《喜相逢》等。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话剧活动
一、学生演剧
学生的群众戏剧运动,能及时反映当前时务,政治性很强,形式多样,富有创造性和大众性。在学生的戏剧演出中,最普遍的是活报剧、广场戏、形影剧、车车灯等生动活泼、短小精干的形式。
学生演出的活报剧、广场戏往往是在示威游行或群众集会上,即时编演,用来讽刺和揭露反动统治的,如北平学生在伪国大期间演出了《金銮宝殿》,最后一把火把蒋介石和他的幕僚烧了个干净。南京学生演出了《典型犹在》,以袁世凯卖国来映射蒋介石投靠美国。演出时特务进行破坏,学生捉到特务公审随即便编出一个活报剧叫做《公审特务》,从构思到演出不过十分钟。
形影剧是在学生运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当时也叫“土电影”或“卡通剧”,是用幕布从后面打上灯光或幻灯片作背景,演员在幕布前面表演,构成浮雕式形象,一些活动模型也放在幕前,用来增强效果。它介于舞台和银幕之间,把对话、歌曲融为一体,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的创造,后在各院校中广泛推广。
二、北平艺术馆
1947年11月1日,北平艺术馆正式成立,焦菊隐为馆长。艺术馆设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5部,夏淳被聘为戏剧部主任。焦菊隐还组建了话剧实验团和评剧实验团。12月,焦菊隐选排了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和欧阳予倩的新评剧《桃花扇》。1948年5月,又安排丁力导演了黄宗江的《大团圆》。他们的演出风格朴实深邃,态度严肃认真,上演的剧目又有现实意义,博得了观众的喜爱。
此时,解放战争已进入反攻阶段,国民党加紧破坏进步势力,他们封锁了艺术馆,把艺术馆的一些演员列入黑名单。另外,经济上的困难与纠纷也时有发生。1948年9月,艺术馆关闭,剧团解散。
三、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
成立于1945年10月,校址在北四川路。当年招收学生60名,设话剧表演与舞台美术两个专业。顾仲彝任校长,吴仞之任教务主任。洪深、熊佛西、黄佐临、张骏祥、李健吾、郭沫若、矛盾、田汉等专家先后在此讲学。第二年,增设了编导研究班,学生人数上升到150余人,并在校内自建了实验剧场。
1947年春,熊佛西接任校长,吴天接任教务长。
四、陈白尘的《升官图》
1945年,陈白尘完成了3幕喜剧《升官图》,之后,《升官图》陆续在各地上演,成为当时的一大话题。最轰动的演出当属黄佐临在上海苦干剧团的舞台呈现,连续演出4个月,影响很大。
剧情大意是:这夜,盗贼甲和乙为躲避追捕,闯入了一座古宅,威逼看门老头允许他们在这里过夜。在古宅里,他们欣赏着盗来的财物,谈论着盗贼生涯,慢慢进入了梦乡……一群百姓手执棍棒涌入县衙,知县被打得昏死在地上,秘书长当场毙命。百姓离去后,乙穿上知县的袍褂,竟然酷似知县。前来弹压“乱党”的警察信以为真。甲将计就计借百姓之口数落贪官污吏的种种罪恶,众局长深信不疑,互相揭短。知县太太从情夫艾局长家回来,认出乙,甲晓以利害,知县太太为保艾局长的位置甘愿认乙为夫。天亮后,县衙举行紧急会议。甲由知县太太举荐秘书长之缺。会议决定对百姓罚款两万万元,各局长纷纷争着要捞一把,被“秘书长”以此钱只能用作“前秘书长的丧葬费和知县的养伤费”为由加以拒绝。为能随意支配这笔巨款,“知县”把罚款之事交给最会拍马屁的马局长负责。马局长受宠若惊,把妹妹送给“知县”做小,由此,他为中饱私囊而扩大罚款数目的请求获得了批准。因不得经手罚款而恼火的艾局长也找到新的捞钱之道:先是趁本地瘟疫流行而囤积棺材,然后要挟假知县和“秘书长”分赃,当双方讨价还价争执不下时,传来了省长要来视察的消息。大家赶紧忙着迎接省长,假知县在马小姐相拥下死记硬背欢迎词;马、肖、齐等局长向“秘书长”汇报粉饰太平的“高招”,“秘书长”反过来指导钟局长弄虚作假,并忍痛答应了艾局长的分赃条件。省长驾到,满口的“廉洁”、“简朴”,以300元“买”下了价值昂贵的进口地毯、钻石戒指、小汽车和洋房。突然间他又“头疼欲裂”,非要用金条熏烟治疗,除了钟局长,各局长纷纷献出金条。接着省长看中了知县太太,为虎作伥的“秘书长”同时宣布省长和知县太太的婚礼与假知县和马小姐的婚礼同时举行。不甘失去情妇的艾局长把醒过来的真知县找了来,所有局长都指认真知县是假的,艾局长也只好反悔谢罪,省长下令把讲真话的钟局长和真知县拉出去枪毙。婚礼如期举行,艾局长升任知县,假知县升任道尹,艾局长摇身一变,令他找来的本来要暴动的百姓变成了欢送祝贺的人群,当他得意自己的随机应变时,老百姓造反了,发出“我们要审判你们”的怒吼。贪官污吏一一被擒,假知县跪地求饶。刺耳的铃声惊破了强盗的升官梦,甲、乙仓皇逃命,无奈被追堵只好束手就擒。看门老头用掸子到处掸着,意味深长地说:“鸡叫了,天快亮了!”
第三节 解放区剧本创作(www.xing528.com)
一、《反“翻把”斗争》
该剧由李之华编剧,为独幕剧。剧情大意是:1946年秋某天的黄昏,在东北解放区某地刘振东家一间小屋前,农会主任刘振东的媳妇拿着簸箕出来,准备去推几升苞米碴子,地主孙林阁鬼鬼祟祟地靠近小屋,躲闪不及,只好搭腔儿,他假惺惺地说真想帮主任家拉庄稼,可自己家的大车在省城呢。看着刘家媳妇远去,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布包里藏着子弹,趁没人,他把它塞进刘家的柴火堆里。农民赵广明找刘振东反映地主孙林阁故意欺负农民让庄稼烂在地里的事实,刘振东说起了解放前孙林阁是如何仰仗警察整治农民的史实,恨恨地说,像这样的地主就该清算到底。正说着,副主任马奎五跑上来对刘振东威胁道:有人递了黑呈子,告你通胡子,家里私藏枪子,并说中间人是刘振东的老丈人。刘家媳妇一听就火了:爹是病号,哮喘,迈步离不开拐棍,再说你就是把枪子撂到他手上,他也不会数,这不是血口喷人吗?这时村里的人全到了,包括孙林阁。马奎五让武装自卫队队长范永和带头翻刘家,范永和不情愿地开始翻。终于翻着了,马奎五逼范永和把刘振东押起来,并在孙林阁的指使下一面威逼群众改选农会主任,一面决定当夜押解刘振东到工作团去。刘振东也对前去看望他的乡亲说,不是冲着他个人而是冲着农民会来的,让人去找工作团的方同志。赵广明已经把方同志带回到村子里,在群众的检举下,看清了马奎五的嘴脸;在群众愤怒的呼声下,孙林阁低下头交代了他打算勾结中央军,企图复辟的事实。穷棒子们终于扬眉吐气,地主孙林阁被镇压了。
二、《炮弹是怎样造成的》
1949年,陈其通创作完成《炮弹是怎样造成的》,它描写的是1948年冬至1949年春东北某工厂的事情,是一部与时代同步、反映现实矛盾的剧目。剧目随着解放军的节节推进,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演,获得极好的剧场效果。1949年7月,沈阳军区文工团在北京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演出了这个剧目。
其创作背景和大致情节是:全国解放前夕,东北已经是共产党接管的第一个有现代化企业的地区,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现代化的企业,是关系到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从战争转入生产建设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一个重大课题,陈其通抓住这个棘手的问题,以塑造一个由解放军的一个团长转业为总厂长这样一个人物的转变为主线,告诉人们过去的经验和老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剧中的何总厂长一开始不懂科学管理,以带队伍打仗的方法管理工厂,结果造成了生产的混乱,犯了错误,但是他待人诚恳、干劲十足、知错必改、对党忠诚等又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1949年出版的单行本的序中,孙泱这样评价道:“其通同志是经过长征的老同志,打过许多仗,作过许多实际工作,同时又从来没有放弃过文艺工作。在长期的战斗和政治生活中,他有着亲身的丰富经验,他不是为写作品而去‘生活’,他是由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人物。因此他创造的典型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而不是概念式的人物。”[1]
三、《战斗里成长》
胡可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创作了3幕儿童剧《清明节》(1942)、3幕5场报道剧《戎冠秀》(1944)、独幕剧《枪》(1945)、独幕剧《水流千里归大海》(1946)、独幕剧《喜相逢》(1947)、独幕剧《前程万里》(1949)、4幕5场话剧《战斗里成长》(1949)。
其中,4幕5场话剧《战斗里成长》由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首演。剧情大意是:1935年秋天的傍晚,山西某县城附近的农户赵老忠哄着孙子黑蛋拿来黑罐,吞吃了砒霜。原来,他儿子赵铁柱接到了一纸判决书,三亩水田地被恶霸地主杨有德强行霸占了。当一家人不服,决定上诉时,杨有德父子闯了进来:“不服还可以告到南京最高法院,告到蒋委员长那儿也可以的!”赵铁柱再也无法忍受,一把火烧了杨有德的家,然后逃走了。10年后秋天的傍晚,黑蛋改名石头与母亲在邻居仓婶子接济下相依为命。这天,因石头在地里给八路军的侦查队员指了路,被日本鬼子拉上了炮楼,脑袋被刺,侥幸死里逃生;给鬼子当汉奸的杨有德的儿子杨耀祖,认出了黑蛋,他逼迫赵妻交出儿子。石头决定参加八路军。3年后的秋天午后,解放区的某村庄八路军某营营部。二营营长赵钢接到上级指示,部队要有大动作,他兴奋不已,与周教导员一起写了请战书。正在此时25个老战士养伤归队了,还带来一名拉了队伍、听说要打回自己家乡太原硬是跟着来参战的战士赵石头。赵钢只好安排他当营部的指导员。营里接到命令,傍晚攻打太原城,一心要为家人报仇的赵石头在三番五次的请求下终于进了突击队。杨有德父子带着匪兵强行集中镇上的老百姓,要烧光镇上的一切,正在这时,突击队队员赶到,枪毙了杨耀祖,活捉了杨有德。赵妻见到仇人杨有德悲从心中起,举手要打,被石头拦住,母子相见。当石头给营长介绍自己的母亲时,赵妻与赵钢相认。原来,13年前逃出来后,赵铁柱就改名为赵钢了。战斗还在继续,部队仍然马上开拔,赵妻忍着泪水说:“好日子在后头……你们好生打!把那些坏蛋国军统统收拾干净。”全剧在“我们人民的武装,就是人民的希望”的歌声中落幕。
四、《不要杀他》
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戏剧队队长刘佳,被剧作家胡可、杜峰称为“我们的头儿”。在解放战争期间,跟随八路军参加过许多重大的战役,他们开着两辆涂满红漆的卡车,到了演出的地点后,把卡车并排在一起,放下两面车板,撑上木柱,拼成简易的“半岛式舞台”,与观众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在炮火声中,他创作了《翻身要彻底》、《革命夫妻》、《前线后方》、《找八路军》等独幕剧和《大清河》、《不要杀他》两部多幕剧。其中,1947年创作的《不要杀他》是他的代表作,此剧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第五幕的剧情大意是:在沉重的锣鼓声中,乡亲们走上台,台前绑着一名参谋和一名通信员。他俩因为粗暴地抓走一个老乡作向导,并枪杀了这名向导而被拘捕。团政治处主任当众指出他们所犯罪行的严重性,两人也痛心疾首,低头认罪。然后,主任郑重地宣布:部队已经作出决定,判处主犯参谋刘德明死刑。一声“拉出去!”霎时,台上死一般地寂静,乡亲们全都怔住了。一行刑的战士上前撕掉刘参谋的胸章,摘掉他的军帽;另一战士“哗啦”一声把子弹顶上了膛。突然,一个颤抖的声音从乡亲们中发出:“不要杀他,不要杀他!”接着声音有小变大,由弱变强,几个乡亲上前把犯人团团围住:“前方用人,不要杀他,军民一家,不要杀他!”乡亲们哭着、喊着,请求部队宽恕这个年轻的参谋,让他上前线立功赎罪。主任的心情和乡亲们是一样的,但是他依然下令行刑。这时,受害者的父母挤进了会场,他们推开刺刀,满眼泪花地一把抱住了刘参谋,转身跪倒在主任面前:“饶过他们的死罪吧……要怨就怨我家儿子他不该跑,怪这两个年轻的孩子太粗心。子弟兵打仗流血牺牲,难道我家死了孩子让你们赔人?十年啦,八路军给我挣了这个家,我家就是同志们的家。自家的事情自家办,怎么忍心再杀了他们?”,乡亲们纷纷跪在地上喊着:“不要杀他,不要杀他!”
1949年夏,《不要杀他》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演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与争论。《光明日报》、《文艺报》和《人民日报》曾就如何理解艺术创作中的“典型性”,如何把握“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如何认识生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等问题展开过讨论。
【思考题】
1.谈谈《升官图》中的漫画风格。
2.谈谈解放区的话剧创作。
3.谈谈学生演剧。
【注释】
[1]孙泱:《炮弹是怎样造成的·序》,东北新华书店194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