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戏曲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

中国戏曲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每一部戏曲的具体情节各有不同,但其布局的格式大体相似,大致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构建“起承转合”的完整体系。戏曲开端,被李渔分解为“家门”、“开场”、“冲场”、“出角色”等细部,为“起承转合”中的第一步“起”。此后,情节便徐徐展开,矛盾冲突愈加凸显,此为“起承转合”的“承”。中国戏曲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注重剧情的逻辑顺序,助推情感的起伏变化。

中国戏曲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

二、起承转合的流畅承接

中国戏曲在纵向的流畅情节中,以点入线,疏密相间,繁简相杂,横向衍生出高低错落、跌宕起伏的节点。戏曲结构并非情节要素按时间顺序作空间上的前后左右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力求在叙事整体性和内在逻辑性的规定下,谱出迂曲盘旋的韵律。元代剧作家乔吉提出:“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91]王骥德在《曲律》中认为戏曲的整体结构组成上可分为“起”、“接”、“中段敷演”和“后段收煞”。李渔则在《闲情偶寄》中更细致地将戏曲格局解剖为“家门”、“开场”、“冲场”、“出角色”、“小收煞”、“大收煞”。

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基本按照稳定的格局对内容进行规范化的组织安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定式。尽管每一部戏曲的具体情节各有不同,但其布局的格式大体相似,大致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构建“起承转合”的完整体系。戏曲开端,被李渔分解为“家门”、“开场”、“冲场”、“出角色”等细部,为“起承转合”中的第一步“起”。人物关系、时空背景、事件起因等叙事元素一一交代,便于观众进入剧情。此外,“开卷之初,能将试官眼睛一把拿住,不放转移,始为必售之技”[92],戏曲伊始,戏剧冲突打破平衡,把观众的注意力紧紧抓住,以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此后,情节便徐徐展开,矛盾冲突愈加凸显,此为“起承转合”的“承”。庞大的篇幅和错综的剧情使得故事显得拖沓,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小收煞”在戏曲上半部暂时对已经发生的情节作一了解,“暂摄情形,略收锣鼓[93],同时又设置新的悬念,“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94],牢牢扣住观众心弦,让人欲罢不能。在故事情节充分展演之后,一切矛盾上升盘旋到最剧烈的冲突瞬间,剧情到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关头,此为“起承转合”的“转”。“大收煞”是全剧的总结,“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出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95],结尾处要对已然提及而未做交代的种种线索做一个总的收束,也要余韵悠然,耐人寻味。(www.xing528.com)

中国戏曲起承转合的精妙结构,注重剧情的逻辑顺序,助推情感的起伏变化。“起”的开门见山、引人入胜,“承”的层层推进扣人心弦,“转”的雷霆万钧令人震撼,“合”的完整圆满使人欣慰,严谨、完善的布局对华语电影产生了深刻的示范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作为电影规律来遵循。如对影片开端部分的处理。“不少现代派影片讲究‘模糊启动’,在电影开场后的十几分钟内观众不能得到关注点。但郑正秋的剧作是典型的古典启动,他往往直截了当地进入此动力系统,确立影片的主要人物和主题思想,展现剧中主要矛盾,为以后的曲折情节提供明确的参照。他的做法应当是当时电影人的共识”[96]。早期华语电影所摸索并成形的结构模式左右了之后的电影创作。其中,谢晋是比较突出的代表。“谢晋电影基本都采用起承转合的戏剧性结构,故事都有完整的‘开端(好人受难)——发展(道德坚守)——高潮(价值肯定)——解决(善恶有报)’的叙事组合。”[97]理论研究方面,夏衍在1959年发表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是迄至五十年代电影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中国电影文学工作者”[98]。文中对中国传统叙事艺术中的起、承、转、合的情节安排展开了详尽的论述,并指出“写电影剧本也要注意这个问题”[99],“这是我国古代艺术家从艺术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到今天,对我们还是有益处的。”[100]1962年,徐昌霖在《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中援引了大量的京剧经典片段来说明电影如何“登场亮相”及其他结构技巧问题[101]

三、大团圆的封闭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