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题材与类型电影的分析介绍

戏曲题材与类型电影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概念化的题材是类型电影首要的构成元素。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久盛不衰影响到了全世界的电影创作,华语电影也不能规避。1949年之后,商业电影的长期断裂,使得中国的类型电影长期极度匮乏。1982年,中国与香港合拍的《少林寺》大获成功,武侠片重回中国影坛,成为“文革”后“新时期”商业类型电影复苏的重要征象。而戏曲可谓中国商业叙事类型的典范。

戏曲题材与类型电影的分析介绍

二、戏曲题材与类型电影

商业性是电影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之一。自20世纪初开始,电影对利润的追逐在好莱坞被放大,一种与商品生产结合在一起的高度标准化的电影制作模式被广泛推广,类型电影成为好莱坞的主流出品。所谓类型电影是指“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43],而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44]。概念化的题材是类型电影首要的构成元素。西部片动作片科幻片爱情片等经典的类型题材,成为观众和电影沟通的基础,有力保障着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运行。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久盛不衰影响到了全世界的电影创作,华语电影也不能规避。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古装片的兴起,形成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个商业电影类型。1928年《火烧红莲寺》的上映掀起了华语电影史上武侠片的创作浪潮。作为古装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延伸,武侠片的出现与兴盛极大地丰富了商业类型电影的种类和内容。20世纪20年代,在武侠片盛行的同时,由古装片蜕变的神怪片也风行一时。“武侠片、神怪片和武侠神怪片联合在一起,构成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自觉、也最为宏大的类型奇观。”[45]

20世纪30年代的恐怖片喜剧片、爱情片和侦探片等多个类型样式也一度流行,但仅有的作品序列并未形成气候,各类型也未能充分发育成熟。“孤岛”电影时期,恐怖片、武侠片、市民喜剧片、爱情片、侦探片等多个商业类型多有所涉及,但由于时间短促,类型建设也不成熟。其中,最为耀眼的还是对早期古装片的再演。抗战胜利之后,侦探间谍片等类型电影,“由于题材本身明显的官方意识形态色彩和对‘好莱坞’的模仿、抄袭,从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类型电影的角度来看,其意义甚至不如‘孤岛’电影”[46]

1949年之后,商业电影的长期断裂,使得中国的类型电影长期极度匮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喜剧片、反特片等类型作为主流之外的补充曾一度尝试,但其类型种类、制作水准和影响力都相当有限。1982年,中国与香港合拍的《少林寺》大获成功,武侠片重回中国影坛,成为“文革”后“新时期”商业类型电影复苏的重要征象。由于市场机制、创作理念、摄制人才等多方面的错位,《少林寺》带来的类型片热潮只是昙花一现。真正意义上的类型电影直到20世纪末冯小刚的“贺岁”片才勉强合格。2001年,《卧虎藏龙》擒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为武侠片市场注入了强心剂。《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无极》(2005)、《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等再次绘成了武侠影像的奇观。(www.xing528.com)

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武侠片在香港特有的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占据了香港类型电影的潮头,如从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的“黄飞鸿”电影,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张彻、胡金铨及李小龙作品,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袁和平成龙作品,90年代的徐克作品,及至进入21世纪周星驰的《功夫》(2005)、唐季礼的《神话》(2005)、陈可辛的《投名状》(2007)等。此外,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黄梅调”电影继续发散着古装片的核心效应。台湾电影在20世纪50、60年代初掀起了武侠片热潮的序曲,“从1968年至1974年,台湾每一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均为武侠片或功夫片。从1971年到1977年,台湾共制作了548部武侠片,占这一时期台湾剧情片总制作量的42%之多,银幕上一片刀光剑影。”[47]1973年,在当局的强烈干预下,武侠片和功夫片的生产受到限制,乡土电影、爱情文艺片等影片类型才获得发展的机会。20世纪80、90年代,朱延平导演的《好小子》(1986)、《新乌龙院》(1994)等儿童功夫喜剧电影,缔造了当时台湾电影票房的奇迹。

“正如李少白先生针对古装片的历史迁延所指出的:‘古装片至今也还在拍,不过不用‘古装片’这个词了;但作为一种类型片其要素是一样的。现在拍的绝大多数古代题材,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不管是大陆的、台湾的还是香港的,绝大多数走的还是‘古装片’的路子。’按我们的理解,李少白先生所说的‘路子’实际上就是动态绵延中的商业电影传统的(有效内容)。”[48]综观华语电影史,最为成熟、最具规模、最具特点、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当属古装片,以及由此衍生的武侠片和神怪片。古装片及其涵盖下的武侠片和神怪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华语电影类型,延续着传统文化和民族记忆,既适合本民族大众文化消费,又能跻身国际电影市场,成为中国形象屹立世界影坛的标志。古装片紧紧依傍中国传统叙事文化资源,其选题“主要采用的是从传统(民间和民俗化了的)历史传奇故事(戏文、评弹、评书、古典话本小说)中挪借化用的途径。这些历史传奇历经承传所沉淀下来的(核心)程式,具有超常的稳定性……是重复生产炮制而无(接受)顾忌的基础性模本。”[49]正如本章节“戏曲故事的电影演绎”中所述,戏曲题材为武侠片的开创提供了资源。神怪片题材主要取自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如西游记系列、封神榜系列等。但“从1926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摄的古装爱情片《梁祝痛史》开始,国制稗史/古装影片里的‘神怪’因素就日益浓郁。其中,天一公司的《义妖白蛇传》(第1、2、3集,1926—1927)、《孟姜女》(1926)等,便可看作较为重要的神怪片。”[50]据此,中国戏曲仍是神怪片的选题来源。至此,华语电影最重要的类型品种并非来自对好莱坞的机械照抄或简单模仿,而是得益于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题材方面表现为对民族叙事艺术(尤其是中国戏曲)的灵活化用。而华语电影类型的未来拓展也必须遵循民族叙事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华语电影的自身传统,戏曲题材必然是灵感的生发来源。

直至当下,华语商业电影的类型趋于简单,题材重复严重,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类型创作仍是一块显露着荒芜的待耕之地。而戏曲可谓中国商业叙事类型的典范。由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内部结构变迁而来的商品经济发生在明清时代的长江下游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时空概念同时联系着中国戏曲的辉煌。商品经济的初具规模,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市民阶层的迅速扩张,文艺的消费市场也同步形成,以商业赢利为主要目的创作和演出由此而勃兴。戏曲作为面向社会主层消费群体的文艺形态,其类型化的特征显现端倪。题材方面,一整套用以满足民众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故事模式逐渐明朗,涵盖了婚姻爱情剧、时事政治剧、历史故事剧、神仙道化剧等主要类别。而每一个题材类型之下还有众多子目录,譬如神仙道化剧下又可细分为神仙度脱剧、驱邪除魔剧、庆寿喜庆剧等,婚姻爱情剧又可扩展为自由恋爱、负心婚变、人情世态等多种题材。此外,各题材间的两两混合,又能杂交出更多新鲜的品种,如婚姻爱情剧与神仙道化剧结合为神仙爱情剧,与历史故事剧结合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特殊题材,可谓变化多端。而更多题材类型的结合更是产生出不可穷究的无限可能。中国戏曲的题材类型值得华语电影工作者和研究者认真琢磨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