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尚任生平及《桃花扇》的创作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从小受儒家正统教育,20岁前后考取秀才,此后科举一直不得志,30岁时隐居曲阜石门山读书,捐资纳为国子监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南巡北归,至曲阜祭孔,他因御前讲经得到赏识,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次年,奉命随工部侍郎去淮扬治水,因各级官吏间的矛盾,历时四年,治水无功。康熙本欲其基层锻炼,给“圣裔”以升转正途的机会,但事情的发展却走向了另一面。孔尚任与江东名士,往还酬唱;结识有气节的明朝遗老,缅怀往事,感慨兴亡,接受熏陶;足迹踏遍南明故地:凭吊梅花山、秦淮河、燕子矶、明故宫、明孝陵,还到栖霞山访问过道士张瑶星,寻觅兴亡感受。康熙二十九年(42岁)返京续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孔尚任经过十多年的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写定《桃花扇》,时年孔尚任52岁。一时洛阳纸贵,“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桃花扇本末》),甚至康熙皇帝也索稿阅读。次年演出,朝野轰动,故老遗臣“掩袂独坐”、“灯烬酒阑,唏嘘而散”。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
康熙四十一年(55岁),孔尚任归家隐居,一直到康熙五十七年辞世,享年71岁。
孔尚任的政治思想比较矛盾,一方面因受过康熙的赏识和提拔,不免有感恩戴德之情和宏图大展的抱负,《出山异数记》可证;另一方面,因受到父亲坚守民族气节、不与清王朝合作的影响,受到诸多明末遗民民族思想的熏陶,加之本人因官位不高而常受歧视、排挤,因此,产生反清恋明之情是自然而然的。这是他创作《桃花扇》的思想基础。
孔尚任长于诗文,著有《湖海集》、《岸堂文集》等书,今有《孔尚任诗文集》(汪蔚林辑录)。戏曲方面有与顾彩合作的传奇《小忽雷》,代表作是《桃花扇》。
二、《桃花扇》剧情介绍
《桃花扇》剧情十分复杂:侯方域客居南京,结识李香君,欲共订婚约,却缺少梳拢之费。阉党余孽阮大铖暗送妆奁,企图结交拉拢复社文人,达到洗刷自己罪责、以求东山再起的目的。新婚之夜,侯方域题于宫扇的定情诗是:“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李香君识破阮大铖的圈套,愤然“却奁”。阮大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此前,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很快占领了北方。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重新得势。他们一面诬告侯方域暗中勾引左良玉背叛朝廷,迫使侯方域仓皇逃离南京前往淮安史可法幕府;一面逼迫李香君改嫁阉党党羽田仰,对其进行百般侮辱、迫害。李香君守楼自誓,血溅诗扇。苏昆生采草取汁,杨龙友就血迹草汁点染成折枝桃花,“叶分芳草绿,花借美人红”,当初的定情诗扇遂成了“桃花扇”,李香君以此为信物,托苏昆生找到侯方域。侯方域赶到南京,李香君已被征入宫,阮大铖又把赶回南京的侯方域逮捕入狱。
清兵南下,马士英、阮大铖又把河防前线的三镇兵马调走,史可法独木难支……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陷,史公沉江;嘉定、淮阴失守,南京陷落……清兵长驱直进,南明灭亡。侯方域、李香君于栖霞山白云庵重逢,但国家已破亡,何以为家?在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呵斥下,二人割断“花月情恨”,双双入道。
全剧40出,15出写侯、李爱情;25出直接描写南明王朝的灭亡过程。两方面内容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庞大情节体系和“借离合之事,写兴亡之感”的整体格局。如此,既能使侯、李爱情的社会意义获得升华,又能使某些缺少审美意义的历史现象因爱情题材的绾结而获得审美价值。
三、《桃花扇》题旨
《桃花扇》通过爱情故事串演历史兴亡,揭示了明代覆亡前夕的整个社会。作者自称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即围绕侯、李爱情故事,展现南明兴亡历史,使人“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小引》),在清王朝满洲贵族的统治下,回答许多汉族知识分子产生的“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桃花扇·八道》)的疑问,以期“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
南京据长江之险,又为明代200多年的陪都,对南方各省有一定的号召力。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部分州县。南明若能采取开明的政治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可能像东晋、南宋初那样坚守江淮,徐图收复。然而,南明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明末清初文人学者都曾经企图据当时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这一戏剧性的历史现象,终未有明晰答案。《桃花扇》则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了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对此他充满了自豪与庄严,将写戏自比孔子“正雅颂”;将评史自比孔子“作春秋”。
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前者如上已述。当初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凤阳总督马士英勾结阉党余孽阮大铖,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弘光王朝,他们的目的并非要卧薪尝胆,中兴复国,而是唆使皇帝征歌选舞,声色犬马,他们自己乘机大权独揽,卖官鬻爵,党同伐异。迫不及待地罗列黑名单,大肆缉捕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而当清兵南下,国势颓危之时,马士英领着“一队妖娆,十车细软”,阮大铖带着自己的家私,早早地逃跑了。而这时手握重兵的四镇,则在马、阮的指使下,一味争夺扬州地盘,内部起哄,相互残杀。河南总兵徐定国杀了河防大将高杰,为清兵立下了“下江南第一功”;左良玉领兵东下,擅离要镇武昌,使华中也失去防御;马士英调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三镇阻截,又是自家相残。而镇守扬州的史可法则孤军无援,弹尽粮绝,只好沉江殉国。于是江北淮扬,千里空营,清兵乘虚而入,直捣南京。弘光小朝廷转瞬间土崩瓦解。当初马士英、阮大铖对调黄、刘三镇的后果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们认定“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就这样,“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明无一非私,焉得不亡!”
剧末结以马、阮转眼势败身亡,侯、李双双入道,不仅蕴含了清王朝“太平盛世”下汉人的民族兴亡之悲,而且从哲理高度揭示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的不可分割,表现出鲜明的国家至上思想。张瑶星道士厉声斥责国破家亡后再度重聚的侯、李道:“阿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么!”侯、李两人听后,“冷汗淋漓,如梦忽醒”,双双入道。这里不仅蕴含了明清易代后汉人的民族兴亡之悲,而且还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哲理高度,形象地阐明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的关系,表现了国家高于人伦的理念。
四、《桃花扇》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是对固有的等级贵贱观念的突破
秦淮名妓李香君:色艺非凡,憎爱分明,有坚贞节操和反抗精神。
曾受到复社领袖张天如等的赞扬,又受决意离开阮家的昆曲老师苏昆生的影响,倾情于侯方域,主要是出于对复社文人的倾慕,得到政治态度上的互相影响,于是便有坚定政治立场。《却奁》中李香君根据种种蛛丝马迹,洞察了阮大铖的阴谋,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毅然却奁,把侯方域从阮大铖与杨龙友做成的圈套中解救出来,让阮大铖“赔了夫人又折兵”。表现了她的远见卓识和不因利废义的高贵品质。同时使侯、李爱情一开始就与明末政治斗争紧紧结合起来。《守楼》面对抢亲差役的凶神恶煞、杨龙友的软硬兼施、李贞丽的委曲求全,李香君宁为玉碎不肯瓦全。在崇高品德、刚强性格的后面,是其反阉党权奸的政治意义。《骂宴》中李香君立意做个“女祢衡”,面斥马士英、阮大铖祸国殃民的罪行,显示了更为坚决、无畏的斗争性。从《却奁》、《守楼》到《骂宴》,是李香君思想性格发展的一次飞跃。处处将李香君置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这在以前的儿女风情戏里是少有的。
另外,《桃花扇》还写了下等艺人苏昆生、柳敬亭心存国家,为了朋友敢于两肋插刀,为了国家甘愿出生入死的精神,不仅与马、阮之流大相径庭,而且使复社文人相形见绌。热情歌颂下层人物,表现出作家的民主思想。
史可法孤军奋战,精忠报国,沉江殉国;杨龙友的随波逐流,阮大铖的阴险谄媚,在作者有意识的美化或丑化下,观众感慨涕零,实有“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之效。
五、《桃花扇》艺术成就
1.《桃花扇》对嘉、隆以来戏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从《浣纱记》到《长生殿》,以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前代兴亡的历史,这是嘉、隆到康熙年间戏曲发展的一条线索;从《鸣凤记》到《清忠谱》,真实地表述历史事实,则是嘉、隆到康熙年间戏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然而,第一条线索的依据多为神话传说,因此并非严格的历史戏;第二条线索忠实于历史,却缺少集中、提炼的戏曲舞台艺术功夫。人物太多,头绪太繁,是它们共同的缺点。《桃花扇》一方面继承了“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优秀传统,一方面尽可能地忠实于历史事实,精心提炼,高度概括,精当处理戏曲人物关系。
一柄宫扇贯穿全剧,串联起背景广阔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的整个剧情,组成了该剧宏伟的结构,体现了“南明兴亡,遂系桃花扇底”的艺术匠心。孔尚任在《桃花扇·小识》中说:“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屈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地基者也。”以一柄桃花扇作全剧剧名,且置其于最引人注目的特殊结构位置,在剧情关键处多次出现: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这一特殊道具既是侯、李的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的象征,它联系着人物命运,牵动着剧情起伏,隐括着剧本主题。这一艺术匠心是对《浣纱记》一缕纱牵起离合之情传达兴亡之感的传统戏曲结构的继承和发展。
2.“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结构严谨,针线细密,浑然一体
以侯、李爱情为中心线索,展现南明王朝一代兴亡的历史画卷。侯、李结合之始,正是南明风云骤起王朝迭换之时,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阮大铖之间的斗争,使侯、李爱情一开始就带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崇祯殉国,清兵入关南下、弘光王朝成立,马、阮奸党开始党同伐异,引出分离侯、李两条线索:“侯线”联结南京城外的史可法、江北四镇和左良玉,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李线”联结南京城内弘光皇帝、马士英、阮大铖、田仰等朝臣及秦淮歌妓艺人,揭露统治集团荒淫腐败。两条线索交互穿插,前后情节勾连衔接,互相生发,彼此呼应,分久而合于栖霞山道场,终而至于引出裂扇入道的悲剧结局。正如吴梅《戏曲概论》所评:“通体布局,无懈可击”。结局不落生旦团圆的俗套,出乎意外却又在情理中,使人受到强烈的悲剧震撼的同时,又令人深思回味人生。全剧转换之灵活,一如《桃花扇凡例》称:“排场有起伏转折,具独辟境界;突如而来,倏然而去,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
3.各种类型的人物有血有肉,具有各自的独特个性,“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
剧中人物包括前述最具光彩的形象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达39人。《桃花扇·纲领》以人物之间的不同态度与主次关系,将剧中人物分为左右、奇偶、总部。左、右两部以正生侯方域、正旦李香君为主,组织了直接与他们有关的人物,如左部的陈定生、吴次尾、柳敬亭等,右部的李贞丽、杨龙友、苏昆生等各色共16人,来表现“离合之情”。奇、偶二部以效忠明朝的正面人物史可法、左良玉、黄得功等为中气;以弘光帝、马士英、阮大铖等为戾气;以卖国求荣的田雄、刘良佐、刘泽清等为煞气;以高杰等为余气,等等;两部四气共12人。以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不同态度,来表现“兴亡之数”。君子为朋,小人为党,故以奇偶计之。总部经星张道士总结兴亡之案;纬星老赞礼细参离合之场。“明如鉴,平如衡,名曰传奇,实一阴一阳之为道矣”。
以中介人物杨龙友作为连接正邪双方的纽带,穿插于全剧情节枢纽,黏合了全剧关键人物。从身份看,杨龙友既是马士英的亲戚、阮大铖的盟弟,又是侯方域的好友。从立场看,他属于阉党,与阮大铖一样失势而同病相怜,但他又有怜才惜香之心,有时也能良心发现,感情用事。他以天生的双重性身份和性格周旋于两种力量之间,既不得罪于魏党,又不自绝于清流;既出面为阮大铖疏通复社文人,甚至逼迫李香君再嫁田仰,抓走的“妈妈”李贞丽,又在马、阮要逮捕侯方域时,及时为侯通风报信;既利用李香君去巴结田仰、马、阮等权贵,又在李香君骂筵面临杀身之祸时,出面对其巧言救护……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他以会说会道、善写善画的多方才艺,游走于正、邪双方,同时为双方效力,左右逢源。传达着他四面讨好、八面玲珑、见风使舵、老于世故的圆滑性格。
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是《桃花扇》创造戏剧人物形象的独到之处。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贪鄙而无才略,阮大铖狡诈而富才情。同为身怀绝技“人品高绝,襟怀洒脱”的江湖艺人,其性格又各自有别:柳敬亭机智诙谐而锋芒毕露,苏昆生则憨厚朴实又含蓄深沉。同为江北四镇的武将,高杰无能被杀,二刘变节投敌,黄得功争位却死不降清,左良玉忠贞却骄矜少谋。(www.xing528.com)
4.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桃花扇》曲词虽不如《长生殿》优美,却以工整典雅见长。其“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桃花扇凡例》),用以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曲词用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不仅语句顺畅,语意明亮,而且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但由于作者坚持宁不通俗,不肯伤雅,故《桃花扇》语言存在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缺陷。
六、绝世传承版《1699·桃花扇》
《桃花扇》本事始于金陵,终于金陵,由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来演出《桃花扇》,应是众望所归的戏曲文化一大胜景。这一胜景所带出的历史真切感和沧桑感,会直接诱发观众对“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深入思考,更易于引导广大观众通过剧场为南明悲剧招魂。如此,得天独厚的南京地域文化决定了苏昆版《桃花扇》是戏曲文化期待已久的最“正宗”的演出版本。10年来,江苏省昆剧院一直致力于改编演出昆剧《桃花扇》,业已获得海内如潮的好评。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昆剧院更新理念,重新调整思路,以市场为目标,以资本为纽带,采取新的运作机制,于2005年7月13日成立了昆剧《1699·桃花扇》剧组。由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担任导演,由田沁鑫、方彤、老象担任剧本整理,邀请著名诗人余光中任文学顾问、韩国导演孙桭策任戏剧顾问、著名学者董健任学术顾问。昆曲专家吴新雷教授特为剧组查找的资料,发现可能还有10多出曲谱散落在各地,导演田沁鑫带着剧组寻觅散落曲谱,开始打造新版《桃花扇》,致力于回复1699年孔尚任原著风貌。《1699·桃花扇》的命名方式,就显示了演创人员重新回到历史现场的企图。1699年是《桃花扇》脱稿的年份,但因为篇幅浩瀚,此后300多年之内,此剧总是以片断的方式,精选本的方式,在不同的时空中上演,从来没有能够完整地呈现于舞台。《1699·桃花扇》将孔尚任《桃花扇》原本44出浓缩到6出,通过“访翠”、“眠香”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却奁”、“骂筵”李香君的天性使然,以及“闹榭”、“抚兵”、“哭主”、“誓师”等宏大悲壮场面,重新恢复了300年前文武并重的演出规模,从秦淮风情中演绎出300年前的生活方式,再现了昆曲盛世的和谐之美。新整理的剧本没有对原作进行新编和擅改,所有台词一字不差地来自孔尚任300多年前的原作底本。《1699·桃花扇》是国内顶尖级年轻艺术家、江苏省昆剧院几代昆曲艺人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体致敬。
2006年3月17日,“怀胎”10月的《1699·桃花扇》选中北京保利剧院作为首演地,天幕背景上的《南都繁会图》,经过灯光的次第变幻,再现了明代“秦淮金粉,燕舞莺歌”的金陵风光;流失了300余年的康熙年间的《桃花扇》曲谱再度由新人唱响;舞台上数百件苏绣精品熠熠生辉,……文辞典雅,曲调清俊,几百年前的秦淮风情,在现代化的剧院中,以一种几乎行将失传的方式,借助种种高科技手段,渐次呈现在21世纪的观众面前,令人目不暇接。3个小时的演出,汇聚了两个“300年”的历史烟云:一个是明代300年之基业,另一个是1699年至今的300年之历史。首次亮相的《1699·桃花扇》精美优雅、风姿卓越,很快被誉为“流动的昆曲博物馆”、“绝世传承版”。同年5月2日至3日,《1699·桃花扇》再度进京在世纪剧院上演;同年10月应北京国际音乐节之邀,《1699·桃花扇》三度进京,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北大学子更是追捧有加,再次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同年12月28日至30日,《1699·桃花扇》又在北京民族宫大戏院连演三场。2007年6月《1699·桃花扇》音乐厅版亮相北京音乐节,被誉为独占鳌头,成为该音乐节最抢眼的节目。2008年9月12日至14日残奥会期间,《1699·桃花扇》入主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两年半之内六次进京热演不衰,《1699·桃花扇》在京城连连掀起追捧昆曲的狂潮。
《1699·桃花扇》演员的平均年龄18岁,其中女主角李香君的扮演者单雯16岁,扮演侯方域的施夏明19岁。先后出场的30多位演员,均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指导他们排《桃花扇》的是以院长柯军为代表的中年演员。石小梅、胡锦芳这两位艺术指导则是柯军一代人的老师,负责指导戏中的男女主角。剧终谢幕时,一代一代的学生向老艺术家行谢师礼,引发在场观众长达12分钟的掌声。这是昆曲传与承的升华。故此,《1699·桃花扇》又被誉为“绝世传承版”。
这期间,《1699·桃花扇》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广州等地的成功巡演,又将追捧昆曲的狂潮带到大江南北。特别是作为香港艺术节开幕的大戏,更是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巨大轰动。香港文化中心可容纳1800多人的剧场场场爆满;演出现场名流汇集,争睹中国传奇风采;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多分钟。《1699·桃花扇》更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惊艳上演,足迹还遍布各大国际艺术节,在瑞士、韩国掀起了久盛不衰的“中国热”。《1699·桃花扇》让世界领略了昆曲之美,昆曲之雅。
据2008年12月26日《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报道,《1699·桃花扇》的2007—2008年度境外单场演出费高达80万元人民币,遥居该年度出口文化产品创汇榜首,得到文化部的奖励。《一把酸枣》《大梦敦煌》该年度单场演出费分别为40万、28.8万,位居二、三名。
思考题:
1.李玉“一人永占”简介。
2.《闲情偶寄》是一部什么书?
3.《清忠谱》内容简介。
4.列举前代有关李隆基、杨玉环题材的文学作品。
5.结合这些作品看《长生殿》的思想艺术。
6.一部寄寓兴亡的传奇为什么名曰“桃花扇”?
(答题思路)
(1)引言“兴亡”传奇名曰“桃花扇”。
(2)“桃花扇”的来龙去脉。
(3)道具的结构作用。
(4)道具的思想价值。一柄宫扇串联起这广阔背景上的众多人物和头绪纷繁的整个剧情,组成了该剧宏伟的结构,体现了“南明兴亡,遂系桃花扇底”的艺术匠心。从而使“桃花扇”不仅是侯、李感情的信物,也是李香君拼死与魏党斗争的证物,更是作者深心珍视的刚烈正义气节的象征。
7.简论《桃花扇》对嘉、隆以来戏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答题思路)。
(1)从《浣纱记》到《长生殿》,以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前代兴亡的历史,这是嘉、隆到康熙年间戏曲发展的一条线索;从《鸣凤记》到《清忠谱》,真实地表述历史事实,则是嘉、隆到康熙年间戏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第一条线索的依据多为神话传说,因此并非严格的历史戏;第二条线索忠实于历史,却缺少戏曲艺术上集中、提炼的功夫。人物太多,头绪太繁,是它们共同的缺点。
(2)《桃花扇》正剧40出,15出写侯、李爱情;25出直接描写南明王朝的灭亡过程。两方面内容组织为一个有机的庞大情节体系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整体格局。一方面继承了通过爱情故事串演历史兴亡优秀传统,一方面尽可能地忠实于历史事实,精心提炼,高度概括,精当处理戏曲人物关系。既能使侯、李爱情的社会意义获得升华,又能使某些缺少审美意义的历史现象因爱情题材的绾结而获得审美价值。综合了嘉、隆以来的戏曲发展两大优势,从而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地统一起来,成为戏曲史上的压卷之作。
(3)一柄宫扇串联起这广阔背景上的众多人物和头绪纷繁的整个剧情,更是直接继承了《浣纱记》一缕纱牵起“离合之情”传达“兴亡之感”的传统结构。
8.比较赏析下列曲词
A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
B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
(提示)句出《桃花扇》第七出《却奁》。
A句是“却奁”的斗争风暴之前,侯方域对杨龙友等人赞许李香君的花容月貌;
B句则是李香君在紧要关头,怒斥阉党所设圈套,挫败阮大铖阴谋,脱出掷下锦绣妆奁之后,侯方域发出的由衷赞词,语意双关,由天姿国色的绝世容貌,升华到了高贵的品质,坚贞的心灵的再认识再评价,使已经高大的形象平添异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