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南戏概说
从宋杂剧、金院本发展到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较早的一支,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戏曲分支,是流行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一、南戏概况
关于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始于南宋光宗朝,两者相差六七十年。在《猥谈》和《南词叙录》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学界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古老的文化之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以《张协状元》为例,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据《南词叙录》言:当北方关汉卿等大作家进入到杂剧创作领域时,南戏仍因“名家未肯留心”而未能得到显著提高。宋代南戏剧目留存极少,也和上述背景有关。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天赐良机于南北戏曲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200多种,除大约6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它的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重要的题材,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杂剧、南戏所共有,但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和强烈。从《赵贞女》、《王魁》及《张协状元》开始,严厉指斥男子富贵变心就成为南戏最重要的内容。这种剧作有其具体的社会背景:宋代以来,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向平民开放,许多“寒士”有了一举成名步入仕途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原有婚姻的不稳定。南戏的民间气息较浓,所以这一类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剧作数量较多。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南戏故事完整,结构复杂,脚色行当比较完备,具备了曲、白、介等戏曲的基本要素。
和北杂剧相比,体制自由,便于展开复杂的剧情是南戏的最大特点。
(1)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曲调选择。
(2)没有“四折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出,可长可短,不标出,出数不限。
(3)不像杂剧那样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多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4)副末开场介绍剧情。
如《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
【水调歌头】〔副末上〕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正是:骅骝方独步,万马敢争先。〔问内科〕且问后房子弟,今日敷演谁家故事?那本传奇?〔内应科〕三不从琵琶记。〔末〕原来是这本传奇。待小子略道几句家门,便见戏文大意。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堪悲赵女支持,剪下香云送舅姑。把麻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怨,径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最惨凄。重庐墓,一夫二妇,旌表门闾。
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www.xing528.com)
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5)确立了生、旦主角的脚色体制。
据《南词叙录》可知,南戏脚色有“生、旦、外、贴、丑、净、末”七种。
这种脚色行当体制是以“生”“旦”为主的。如《荆钗记》生扮王十朋,旦扮钱玉莲,《琵琶记》生扮蔡伯喈,旦扮赵五娘。
“外”是“生”外的另一个“生”脚,多扮演年老而有气度的士大夫上层人物,或年高有威望的长者,如《琵琶记》中的蔡公,《荆钗记》中的钱玉莲的生父、义父钱流行和钱安抚,《拜月亭记》中的王尚书等。
“贴”是“旦”之外又贴一“旦”脚,如《琵琶记》中旦扮赵五娘,贴扮牛氏,《拜月亭记》中旦扮王瑞兰,贴扮蒋瑞莲,《白兔记》中旦扮李三娘,贴扮岳氏。
“净”“丑”是南戏中的一对喜剧脚色,和“生”“旦”等正剧脚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净”本属喜剧脚色,扮演的人物甚为复杂,但到后期南戏中,净脚已逐渐趋向于正剧和喜剧之间的脚色了。既可以扮演像《琵琶记》中的老姥姥,《荆钗记》中的钱继母等与丑角相对衬的喜剧人物,也可以扮演像《白兔记》中的王彦章,《拜月亭记》中的聂古丞相等近于正面性的人物。这种趋势为后来昆山、弋阳腔脚色体制中净行分为大净、二净的进一步分工准备了条件。
“丑”在南戏中不仅代替了“末”的地位,而且以其丰富的民间色彩和鲜活的生活气息,在实际演出中处于突出地位。如《荆钗记》中的媒婆张姑妈,《白兔记》中的李洪一之妻等,其喜剧特色已大大超过了同场的净所扮演的钱继母或李洪一。
“末”即“生”,因为“末”与“生”均为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读书人也常以此自称。南戏中的“末”行逐渐从喜剧脚色中分离出来,想正剧脚色的方向发展,多扮演下层士大夫或下层市民人物。如《琵琶记》中张广才,《荆钗记》中的许将仕,《白兔记》中的李三公等。
三、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元末明初南戏剧目中最具成就的四本戏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习惯上简称为《荆》、《刘》、《拜》、《杀》,或称“四大南戏”。
《荆钗记》叙穷书生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一支荆钗和一对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留下“才学之士”王十朋的荆钗。成婚后,王十朋赴京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被调至“烟瘴之地”潮阳任职。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改为“休书”,钱玉莲不信“休书”是真,力拒继母施淫威逼她改嫁孙汝权,投江自杀,被人救起。王十朋闻知玉莲自杀,设誓终身不娶。后夫妻间仍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
《荆钗记》的“副末开场”声明此剧是为表彰“义夫节妇”而作,它的宗旨是提倡夫妇间的相互忠信,从“义夫”“节妇”的角度提倡了一种家庭伦理意识,不仅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女性的权利,还隐隐渗透了市民社会中以利益的平等交换为“义”的潜意识。剧中写王十朋误闻玉莲死后立誓不再娶,甚至不顾别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劝诫,更是把维护对亡妻的“义”和维护自身的情感,放在了礼教规范和家族整体利益之上。而钱玉莲出于“烈女不更二夫”的信条而自杀,虽是一种典型的“节妇”形象,但她最初选择王十朋为婿,是从功利考虑,认为他“一朝风云际会”,就会“发迹”,不假以虚伪的道德掩饰,带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此剧的文辞较粗糙,多用俚俗语言,但戏剧性很强,有较好的演出效果。
《刘知远白兔记》是“永嘉书会才人”在《五代史平话》和《刘知远诸宫调》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刘知远为五代后汉开国皇帝,作为一个穷军汉出身而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其舞台形象一直使老百姓颇感兴趣。《白兔记》内容为刘知远“发迹变泰”以及他和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刘知远未发迹时落魄潦倒,被李文奎收留作佣工,李文奎见他有帝王之相,就将女儿李三娘嫁给他。李文奎死后,刘知远不堪忍受三娘兄嫂李洪一夫妇的欺侮,弃家投军,被岳节度使招赘,建立功业。三娘在家受尽欺凌,在磨房生下儿子咬脐郎,托人送至刘知远处。咬脐郎长成后,因追猎一只白兔,与生母相会,终于全家团圆。
《白兔记》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剧中写李洪一夫妇的贪婪狠毒,以种种刁钻的方法欺凌刘知远和李三娘,表现出平民鲜明的爱憎。又像刘知远为了攀升高位而娶节度使之女,但他最后能接回“糟糠之妻”,所以也并不因此而受到责难。在民间朴素的观念中,社会低层的人们为了求得权力和富贵,这样做是可以原谅的。此剧保留了民间创作的艺术特色,文字质朴顺畅,刻画人物、编排情节生动自然,许多细节,散发出古代农村生活的气息。
《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系改编关汉卿的同名杂剧。人物、情节、主题思想均与关作大略相同,曲文也有部分沿袭。关作以四折的短小体制写两对青年男女在战乱背景中的婚恋故事,固然显示了出众的才力,但毕竟难以充分展开。而南戏扩大了规模,因而得以增添出许多生动的细节、委婉的抒情,使剧情的发展更显得起伏跌宕、波澜层叠。情调方面又增添了很多喜剧成分,在悲剧性的事件中巧妙插入巧合、误会的关目,机智有趣的对话,以及插科打诨的手法,使这出戏表演起来有更多的娱乐性。
《杀狗记》是一出家庭伦理剧,写富家子弟孙华交结市井无赖,并受他们的挑拨而将胞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华妻杨月真为了劝夫悔改,杀了一条狗扮为人尸放在门外,使酒醉归来的孙华误以为祸事临门。他的那帮市井朋友不但不肯应邀帮忙,反向官府告发,还是孙荣为他“埋尸”避祸。最后真相明了,兄弟重归于好。全剧提倡“亲睦为本”、“孝友为先”、“妻贤夫祸少”等伦理信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