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形成条件的介绍

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形成条件的介绍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说名戏剧已经告别了昔日的雏形状态走向正式形成的阶段,因此,中国真正的戏曲只能形成于宋代的杂剧和南戏。北宋故都开封应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宋杂剧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因为它具备了戏曲三要素:代言、歌舞、故事。两个戏剧圈的形成是宋

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形成条件的介绍

第二节 中国戏曲的形成

中国戏曲的形成是综合了多方面艺术样式的结果,泛指上古时代的巫觋、歌舞和傩仪,优的即兴表演杂技武术秦汉间的角抵戏、百戏、隋唐时的散乐、参军戏,等等,它们都对中国戏曲的最后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一、宋之诸宫调

诸宫调是北宋形成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形式。一个宫调统辖若干曲牌,构成一“套”,把许多“套”连接起来,插入说白,讲唱长篇故事的演出形式叫诸宫调。宫调、曲子的更替,须根据故事情节的起伏脉络,以故事为音乐的命脉,表演时用琵琶和筝等弦索伴奏,用音乐连缀故事。这种以故事为重心文学与音乐的组合体从宋代流行至金元,便把故事与音乐相结合的整体性带给了戏剧,从而奠定了中国戏曲的最初格局。

金代董解元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又名《弦索西厢》,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应是诸宫调艺术的巅峰之作。“董西厢”用14种宫调、1993套曲子、洋洋五万言的篇幅,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手法来唱叙原作只有几千字的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董西厢”这样精彩的大型说唱艺术,一旦与“可以扮演出来”的戏剧因素相结合,必然会孕育出中国戏曲精品。

二、中国戏曲形成的条件

戏曲形成于什么时段的哪种形式,须看该形式是否具备了戏曲的必要条件。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为戏曲的定义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为戏曲所定的必要条件是:“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宋元戏曲考》四),“至自唱歌曲与否,则当视此时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以为断”(《宋元戏曲考》七)。

欧阳予倩先生在《怎样才是戏剧》一文中也提出了戏曲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

1.要有一个以上的人物,要有完整的故事,有矛盾冲突,能说明人与人的关系。

2.用人来表演——通过贯串的动作和语言(包括朗诵歌唱对话)。

3.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内演给观众看。

4.戏剧是根据以上三项条件在舞台上表演的集体艺术。

5.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艺术刚一形成就是带综合性的,由简单趋于复杂)。

6.戏剧是可以保留下来反复演出的。(《戏剧论丛》1957年第四辑)

以此为衡量标准,欧阳予倩先生认为:优孟孙叔敖不能算是戏剧,《东海黄公》不是戏而是带些故事性的杂技表演,参军戏就是一个即兴的讽刺表演,它既不描写人物也不叙述故事,它本身不是喜剧。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说名戏剧已经告别了昔日的雏形状态走向正式形成的阶段,因此,中国真正的戏曲只能形成于宋代的杂剧和南戏。

三、中国戏曲形成于宋杂剧

宋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都市生活开始活跃,不像唐代的长安入夜实行宵禁,汴京城通宵夜市,买卖不绝。繁华热闹如此,则市民娱乐的夜生活也就必不可少。大量聚集而居的城市平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催发了固定演出场所“瓦舍”和“勾栏”的出现,这些类同现今的游艺场式的“勾栏”“瓦舍”里百戏杂陈,为各种百戏艺术的全面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丰沛的艺术滋养。如此在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发展的趋势下,宋代承继了古代的俳优的传统精神和参军戏的表演成就,又吸纳了其他歌舞伎艺的艺术营养,于“瓦舍”和“勾栏”里出现了“宋杂剧”,宣告了中国戏剧的形成。北宋故都开封应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周密《武林旧事》录有宋杂剧剧目280种,惜乎剧本均已不存。

据《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可知,宋代官本杂剧的体制有:(www.xing528.com)

1.前提艳段(序幕)

2.正本“全以故事,务在滑稽”

3.杂扮

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本共两段,演故事;杂扮则多为调笑性质的段子。

img3

宋杂剧眼药酸图(故宫博物院藏)

宋杂剧的角色:

1.吴自牧在《梦粱录》说: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各有其一定的装束和化妆。故宫博物院藏《宋杂剧眼药酸图》、1958年河南偃师出土《北宋杂剧砖雕》,为我们展示了宋代杂剧角色精彩的表演片断。

2.戏剧界也有人认为宋杂剧的五种角色是:末泥色、装孤色、装旦色、副净色、副末色,引戏即男扮女的“装旦”。按:“装旦”的出现说明戏剧角色已趋完备。

宋杂剧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因为它具备了戏曲三要素:代言、歌舞、故事。尽管研究宋代戏剧的资料有限,宋杂剧剧本已不复存在,但凭仅有的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仍可发现此论成立的理由:宋杂剧已由“叙事体”发展成为“代言体”,即演员代人物表演;运用歌舞动作已在表演完整的故事。王国维先生“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之定义,从宋杂剧中可以逐一得到兑现。宋杂剧的体式亦与欧阳予倩先生戏剧“必须具备”的六个“条件”大致相符。

四、宋杂剧影响下的金院本和南戏

靖康之变后,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很可能使宋杂剧由此而南北分流。

宋室南渡时,北宋教坊中的大多杂剧艺人都随同宋室南下临安,致使临安获得了杂剧大发展机会,勾栏瓦舍鳞次栉比,数量规模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汴京。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与浙江温州一带出现的用南曲演唱的南戏结合,影响着南戏朝着更加完备的方向发展,最后由宋元南戏发展成为明清传奇。

未曾南下的杂剧艺人一部分被金人掳入中都(金贞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元至元九年改称大都),其余的则散落民间,辗转太行山峡谷地带进入山西境内。杂剧艺人入中都后的居处称行院,此后的杂剧脚本由此而称院本,即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太和正音谱》说:“院本者行院之本也”。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说:“院本、杂剧,其实一也。”金院本与宋杂剧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不同历史分期和活动中心变更后的不同称谓而已。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叫“金院本”,金院本发展了宋杂剧,孕育了元杂剧,创造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时期。

可见,宋金对峙后形成了两个戏剧圈,一个是以南方临安为中心的南曲戏剧圈,一个是以北方大都为中心的北曲戏剧圈。两个戏剧圈的形成是宋杂剧在靖康国变时分流的结果,两个戏剧圈造就了中国戏曲的两个黄金时代,同时创造了中国戏曲文学剧本的三大体式——金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

据张庚《中国戏曲通史》说可将其关系列表式如下:

img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