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作性戏剧的实施过程
创作性戏剧活动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即计划、暖身、解说与规范、讨论、排演、评论、复演、结论。一次完整的创作性戏剧活动经常需要分几次才能完成,流程中的每一部分都单独需要一天或者更多的时间。在整个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切记教案只是大致流程的走向安排,在真正实施中,是无法按部就班的。此外,切勿因急于将教案付诸实施,机械照搬教案所安排的节奏,而忽视了创作性戏剧活动本应带给参与者的创造的快乐。对于一名有经验的引导者来说,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并适当控制节奏就已足够。
一、计划
计划的内容包括主题、参加对象、教学目标、实施规则、实施时间、场地使用、所需素材等。计划既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中,主题指的是活动内容,参加对象指参加者的年龄、身份和人数等,而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到戏剧的、教育的、能力的三方面的需要。
创作性戏剧的实施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暖身和讨论,围绕主题确定活动方案。如确定是扮演游戏,扮演哪个角色、划分角色等。第二个阶段则是正式的扮演,主要由扮演、讨论和复演组成。第三个阶段则是活动结束后的总结。
创作性戏剧活动的时间视活动内容而定。若内容多且长,则可持续数节课甚至数周,较短的可安排在适合儿童的四十五分钟内完成。具体戏剧内容的设定应以戏剧焦点或具备冲突性的情节为主,每一程序进行约五分钟左右。
二、暖身
暖身一般是指活动开始之前所做的一些简单肢体动作、发声练习、专注练习或团体游戏等,主要目的在使参与者将精神集中于将要进行的活动之中。最简单的暖身活动以简单的肢体伸展、躺卧、鼓掌、自由走动、共同发声等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播放熟悉的歌曲来集中参与者的注意力。
通常暖身活动都是肢体动作的活动,它能帮助参与者发散过盛的精力,增进其想象力,且能帮助他们集中注意,为稍后的活动做好准备。
一般教室的暖身活动只要使用三至五分钟的简单活动即可,最好能与课程内容保持一致。如果戏剧课程的内容是《灰姑娘》,那最好设计与扫地、穿衣、烧饭等有关的暖身活动。
三、解说与规范
解说与规范都是对活动程序与规则的确定,如分组、分派角色、担任工作、确定责任、安全规则等。解说要简明、扼要、规范,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必要时可借助肢体动作和简单的示范表演、参加者的亲身参与,以促进参与者对活动程序与规则的理解。
在解说规则和活动过程中,指导者要经常运用提问的技巧,以检验活动效果,促进参与者对活动的理解深化,激励参与者的参与热情。
在提问时,指导者要注意亲和度、针对性和以鼓励为主。提问切勿大而泛,最好针对当下活动内容进行提问,避免提只有一个答案的封闭性问题,要给学生恰当的思考时间,要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考。在回答时,同样避免封闭性的答案,要争取一种“讨论性的回答”,让参与者的回答同时也是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把戏剧活动引向深入。
四、讨论
活动中的讨论,通常出现在以下情况中:
1.活动之前
活动之前的讨论,以活动如何进行为主,并于讨论最后形成活动的主题和程序。讨论应该在热烈、开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确保团体的每个成员充分表达并交换各自意见。一般来说,经过充分讨论而形成的活动方案会受到团体成员充分的尊重,并且能够顺利实施。
2.活动过程中
指在活动中发生各种状况时的讨论。此种讨论虽然是随机发生,但指导者最好在计划中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有所预测和规划,留意活动中容易引发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此时的讨论多为引导参与者共同讨论,以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
教师提醒时要注意技巧,尽量用肯定的语气,肯定一些有利于戏剧活动的方式,用明确的指令告诉参与者应该做什么,而较少用否定的语气,去否定一些不应该做的行为。规则一经确立,则必须坚持。
此时的讨论需要有针对性,具体针对活动进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目标就在于解决障碍,保证活动的进行。
3.扮演和复演时
经过首轮扮演后,需要停下来进行讨论,如对主题和表演的评价等,发现不足并在复演中加以改进。(www.xing528.com)
美国中康涅狄克州立大学(Central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的阿伦兹(Richard Arends)在《学会教学》一书中指出[6],有效的讨论教学一般包括五个阶段。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各个阶段,并适时进行监控和调整,就可以保证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这些阶段主要为:
解释讨论的目的,并根据目的提出一些能引起争议或令人困惑的情境以引发讨论。
讨论开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特定的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均有思考的机会,同学之间彼此畅所欲言。
保持讨论不偏离主题。有时学生在讨论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可以婉转地提示讨论已偏离主题,把学生重新引到主题上来。如果学生的确对偏离的主题感兴趣,教师则可另择时间让学生讨论。
结束讨论是要对所进行的讨论进行总结。主持讨论的学生做好记录,并善于从同学的讨论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观点和想法向教师汇报,记录下讨论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以期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与深入讨论。
讨论的方式可有分组和团体两种,均在指导者的引导下,以参与者为主体进行。在这里,指导者是决定讨论成败的因素,因为指导者既是问题的设计者,又是讨论的评价者。
我们知道,在创作性戏剧活动中的讨论,虽然是以参与者为主体进行,是参与者在活动中遇到了障碍,但指导者的影响无处不在。指导者要选取和确定有意义的问题,帮助参与者避开意义不大的问题,寻找具备张力和冲突的问题,以充分保证讨论能够展开和深化,调动参与者的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7]: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表现出卓越的创造性。而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思想也可以作为参考。布鲁姆把认知领域内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类。一般认为,分析层次以上的目标是较高层次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或分析性水平来设计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只有那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成为讨论的主题。
在创作性戏剧活动中,不建议指导者经常性或及时性地作出评价,相反,他们应该保持克制、延迟评价。要相信参与者对讨论的自我校正能力以及他们的客观性。如果评论太早,则讨论无法深入,也会导致学生畏惧而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在创作性戏剧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要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注意不要滥用讨论的方式,以防止成为浪费时间的无聊活动,更不要讨论重复的内容。
五、排演
指参与者依据活动计划的安排扮演戏剧的活动。为了保证戏剧活动的顺利进行,可先进行局部的、阶段的排演,然后进行到较长的完整的表演。排演相应的有分组进行和集体进行两种,由老师划分活动区域,并从旁指导,帮助不能进入状态的学生理解角色和剧情。
老师的从旁指导,必须以不能打断正在进行中的戏剧活动为前提。
六、讨论
讨论一般多由教师主持,学生轮流提出个人对戏剧活动的建议与感想,并集体分享。评价最好针对团体,而非个人,要营造一种安全感,这也是创作性戏剧活动的要旨。
七、复演
复演指在参与者讨论的基础上,于第一次排演后的再次排演。对于创作性戏剧活动来说,复演是必须的,它不仅是对初演质量的提高,更是对学生讨论后获得的认知的检验,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复演的第一次演练以通排为主,大体上遵守第一次排演时的流程,以获得对整体过程的印象。第二次演练则尝试加入讨论后新的观点,是对首次演出的改进和提高。第三次则是在前两次基础上,综合比较、取长补短后的最终演出作品。在排演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作改进、创新的尝试,使参与者享受完整创作的快乐,切勿为了适应教学流程而强行中止活动。
八、总结
总结可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问题与潜在的学习结果,亦可作为教学方法运用与改进的参考。
总结可分两种:
一为老师对学生的总结,对参与者的总体表现进行衡量。衡量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戏剧活动经验的了解,使他们处理场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成熟。总结的时机多选在课程的结束阶段。
二为老师的自我总结,通常不必公开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学方案和流程。内容包括对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衡量、解说与规范是否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讨论中意见互动沟通等情况的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