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外的发展状况
“戏剧”被有意识有目的地当成一种工具手段而非纯粹的艺术,是从教育领域开始的。最早将戏剧应用于教育始于英国。英国小学老师强森首先在上课中将课程内容戏剧化,以戏剧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英国教育家卡德威尔·库克则加以发展,他于1917年出版了《游戏方法》一书,确立了以表演与游戏为主的戏剧教学法,并在英国公立小学中得到采用和推广,后一直影响到美国芝加哥、印第安纳州等地。当然,这种早期的戏剧教育内涵和应用的范围都较为狭隘,主要是应用于小学的教学里,用于学生学习语言和增加社会经验。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戏剧教学法开始涉足小学以外的教育阶段,并在英国掀起一股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热潮,英国政府规定各年龄层的儿童必须参加戏剧的活动,这种戏剧游戏除了应用于课程教学外,也可以进行舞台演出。随着戏剧教学法的普及和发展,它的应用也开始多元化和细分化。在中小学的部分戏剧教学以创作性戏剧为主,在高中阶段则部分实施剧场艺术之教学。美国的艺术教育全国性组织研究于1994年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将戏剧与音乐、视觉艺术(美术)和舞蹈一起列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领域,戏剧教育同时作为艺术教育和学习认知的手段而存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许多公立学校已将戏剧纳入课程内的学习。
在具体方式上,英、美的戏剧教学略有不同。
林玫君将戏剧教学的进行方式分为两大类:综观主题法和循序渐进法[1]:
“综观主题法”多为英国所用。通常在活动一开始,参与者就被放入一段戏剧的情境中,在演出者以“剧中人”及“教师”双重身份的引导下,他们随着情节的发展与情境的转换,进行角色扮演与问题讨论。在此过程中,参与者必须对演出者所设定的议题当下做出反应或决定,剧情结构通常不是按时间或事件的顺序,而是根据主题的进展而确定。演出者利用“论坛剧场”、“坐针毡”等技巧,把片断的剧情或关键时刻接连起来,以加深参与者对主要议题的省思。
“循序渐进法”多为美国戏剧专家所采用。通常领导者会先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借由暖身活动去引发动机或介绍主题(故事);在经过肢体练习或口语的讨论后,大家一起进行戏剧呈现的计划。由于有部分学者认为参与者除了“了解戏剧活动的内容”(knowing what)外,还必须“知道怎么做”(knowing how),因此,在“循序渐进”的方法中,他们就特别强调参与者“戏剧艺术概念”的形成,以及透过实践培养学生“排演”或“欣赏”戏剧艺术的能力。(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综观主题法”和“循序渐进法”所谈的其实是两种目的不同的戏剧课程。一类接近于“教育剧场”、“教育戏剧”,另一类则接近于“创作性戏剧”。在前者中,教育的目的较为突出,而后者则更强调艺术的目的。
在戏剧渗透到课堂教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戏剧与社区活动的结合。如“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在自己的宗旨中就提到,戏剧教育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克服困境,解决障碍。在实践中,戏剧的应用领域和方法得到了扩展和提高,除了运用于课程教学外,还可以运用于学校外的教育剧场、儿童剧场等方面。它所服务的人群从学生扩展到成人、到弱势群体,服务的领域也从纯粹的知识学习、人格重塑扩展到民众戏剧、戏剧治疗等领域。
在捷克斯洛伐克,最早将戏剧引入教育领域的是首都布拉格的一些教育工作者,最早从事教育戏剧(DIE)的是当地儿童剧团,此后,各式各样的教育戏剧工作坊蓬勃兴起。到了1989年,受教育改革思潮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试图在义务教育阶段把戏剧从一门独立的学科改造为可以在多个学科中应用的教育手段。当时更多的把这种在课堂上和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使用的戏剧称为“创作性戏剧”(Creative Drama),后因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这一活动渐渐销声匿迹。
戏剧艺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无疑为戏剧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美国戏剧学院毕业生中一少部分可以进入到商业或非商业的专业戏剧团体,相当一部分到高校、中学、小学以及社会机构从事与应用戏剧有关的戏剧教育工作。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戏剧教育实践,一些戏剧院校也出现了培训相关方面技能的课程。如美国西北大学戏剧系的温妮弗列德·瓦德女士曾专门到小学教室中开设戏剧课程,鼓励儿童将自己熟悉的故事做即兴的呈现,给老师一个重视创作过程而非演出效果的生动范例,改变了老师对戏剧的传统观念。
自二战以来,戏剧教学得到进一步推广。到了20世纪60年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教学,各类师范学院相继设立相关课程,为各级中小学培养受过专业训练的戏剧教师。从1989年开始,捷克的一些大学开始在教育专业开设有关戏剧教育的课程,有一些大学还开设了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戏剧教育课程。
除了高校的参与外,一些政治和社会组织也加入到戏剧教育的推广中来。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一项针对中欧、东欧教育工作者、艺术家们的培训计划,这些地方的中小学逐渐认识到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