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交替之际,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经济、政治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国际问题的解决更多依赖于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间的磋商、谈判。与此同时,文化交流也随着国际互动的升温而加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更为凸显。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也使得文化的交流形式与互动过程更显多元。当然,在日趋进步的当代,仍有一些文化问题难以解决,这不仅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与碰撞的结果,同时也是各国和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既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所带来的各种繁荣景象,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这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国际化特点,也是戏剧交流互动所呈现的当代面貌。
具体说来,一方面,在共同的国际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这一时期,除了朝鲜之外的东亚戏剧及其互动交流活动更加繁荣。不仅交流的形式多样,而且互动范围和涉及面十分广,是为戏剧互动交流史之最,其特点可概括为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东亚传统戏剧与新兴戏剧形式的互动交流。
自近代以来,在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下,以话剧为代表的新兴戏剧形式逐渐占据东亚各国剧坛的主流地位。东亚传统戏剧市场相对缩水,但仍十分重要。其与话剧、歌剧、舞剧、肢体剧等新兴戏剧形式的交流逐渐增多,一方面是基于东亚戏剧固有的传统戏剧文化和表演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为东亚传统戏剧的改良与创新,提供了重要手段和方便途径;再一方面,这也是话剧等新兴戏剧形式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戏剧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的互动交流。(www.xing528.com)
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戏剧与其他姊妹艺术互动交流的基础。就中国传统戏剧而言,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语言艺术等元素共同为戏剧的形成增添了重要的砝码。因此,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戏剧与其他姊妹艺术的互动交流从未中断过,尤其是以戏剧与曲艺的各种交流最为显见。这样的交流在东亚各国的传统戏剧中普遍存在。在新时期,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主流媒介,随之而来的广播电视艺术、电影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也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戏剧与电影、电视艺术的交流和互动蔚然成风,是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特点。
三、东亚戏剧互动交流以其内部交流为主,同时与西方戏剧交流的程度日趋加强。
东亚戏剧互动交流的过程从未中断,这一点更体现在民间艺术的交流中。新世纪交替时期,东亚戏剧的互动交流愈加频繁,交流的层次也日益提升,民间与官方的交流日渐加强,各类文化年活动的展开,为当代人重新认识东亚文化的共通共融特点,提供了良机;为东亚的共同繁荣与国民之友谊,提供了文化基础。与此同时,东亚戏剧的互动不仅仅局限在东亚一隅,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东亚戏剧也逐渐走出东亚,在欧美等国演出,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交流模式。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此时已经成为交流的基础,文化的摩擦、碰撞、博弈,逐渐在日趋频繁的戏剧交流中转化为合作、发展、共荣之态势。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虽然各国戏剧文化交流与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这是不能忽视的。近代以来东亚各国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基础逐渐萎缩,传统文化的生态场发生了变化,导致包括传统戏剧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逐渐恶化。因此,对传统戏剧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十分迫切,这是东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国与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东亚的日本、韩国,早在20世纪下半叶就已经构建了“无形文化财”保护体系,其中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昆曲,以及日本传统戏剧——能乐,均赫然在列。从此,拉开了世界范围内“非遗”保护的序幕。以中国为例,2011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截止2011年底,国务院共分三批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戏剧有157种。此外,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地级市均有“非遗”名录。“非遗”保护已经渐成体系。
21世纪,将传统戏剧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项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文化使命。对于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发展,东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国与地区,则更需要良好的交流、互动与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