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歌舞演艺的分析介绍

中国古代歌舞演艺的分析介绍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歌舞演艺中国汉唐时代的文艺形式依旧以歌舞为主。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于歌舞方面的影响也是极大的。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定为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使这一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老器乐的价值得以充分的肯定,得以永久流传,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隋唐五代歌乐与舞蹈紧密相连。

第一节 中国古代歌舞演艺

中国汉唐时代的文艺形式依旧以歌舞为主。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于歌舞方面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秦设乐府。当然,由于秦王朝短命,秦乐府起的作用还不算大,但后来大名鼎鼎的汉乐府,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制礼作乐”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问题,礼乐相辅相成,礼以别异,乐以调和,宫廷雅乐担负着礼乐教化、和谐社会的功能。

汉魏乐府“相和歌”是一种艺术歌曲,丝竹(笙、笛、节、琴、筝、琵琶等)相和,歌者击节,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到东晋及南北朝时期,相和歌融合吴歌、西曲,形成了“清商乐”,演唱于贵族休闲场合,主要由女伎表演。其代表作品有《子夜歌》。后来,它的内容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器乐、歌曲和舞蹈三位一体,便成为综合性的大型歌舞大曲了。汉魏鼓吹曲,源于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乐和吹奏乐。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她的《胡笳十八拍》融汉言胡声于一体,至今依旧可以演奏或演唱。

汉时的歌舞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汉代百戏盛行,百戏与歌舞关系密切,是一种故事性的歌舞表演,一些学者如杨荫浏先生径直称它为“百戏歌舞”;[1]二是乐府民歌是采风的成果,采风是人与人,特别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沟通的极好途径,因此,带有较为明显的为政治服务的色彩;三是汉歌舞已具有东西南北的地域色彩,故有“燕舞”、“赵舞”、“楚舞”、“淮南舞”等名目,更有西域传入的“胡舞”等外来舞蹈形式。

当时的歌舞从内容上分,有文舞、武舞之别,从表演形式上分,又有徒舞、舞具舞等区别。与前世相比,这一时期的歌舞娱神巫祭功能渐渐淡化,娱人、庆典的色彩日益浓厚,综合性歌舞代表作《总会仙倡》中,也出现有神女仙女形象,但她们却与倡妓不分彼此,共欢同乐,娱乐成分大大超过宗教成分。

汉代器乐更为发达,吹奏乐、弹拨乐、打击乐齐全,琵琶、箜篌是新出现的乐器,琴(即今所谓之“古琴”)的地位至高无上,被称为“雅器”,练琴是贵族文人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方式。史载司马相如“善琴”,卓文君“好音”,相如以琴挑之,两人引为“知音”,竟致私奔。这一对男女的琴挑私奔故事自然属于风流雅事,但究其根本,与远古男女(至今保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唱恋歌、对歌求偶的风习如出一辙。歌舞实在是“言之不足”时的绝好表达手段!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定为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使这一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老器乐的价值得以充分的肯定,得以永久流传,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唐代及其前后的隋代、五代,是音乐舞蹈文化极其发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乐舞,主要分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宫廷音乐又可以分为雅乐与燕乐,雅乐用于祭祀、朝会等场合,起道德教化、社会和谐作用,燕乐用于宴饮等场合,较为轻松,强调娱乐作用,所以后来文人词的诞生受燕乐的影响很大。

唐代乐舞气势宏大。唐初宫廷有《秦王破阵乐》,歌颂秦王李世民赫赫武功,舞人一百二十个,大鼓擂动,声振百里,动荡山谷。李世民做了皇帝的贞观年间,曾经为玄奘的剃度,组织过一次声势浩大的乐舞仪式,皇帝出动九部乐,万年县和长安县也拿出了他们县一级的“音声”,一路上的“音声车”有一千五百辆,乐声震天,旁观者延绵不断,最后在大慈恩寺佛像前表演九部乐和大曲《破阵乐》。唐明皇比之唐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曾于元宵节组织过演奏《上元乐》,舞人达一百八十人,后来甚至数百人,舞队变化,时疾时徐,鼓乐齐鸣,歌声嘹亮,气象万千。唐乐与唐诗一致,都充分表现了唐王朝作为当时世界上超级大国的宏伟气概。

隋唐时代器乐也有很大发展,隋朝宫廷雅乐的乐器已有二十种之多,到唐代,为雅乐配器的乐器是隋代的两倍,达到四十种,并分作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奏出来的音响更为细腻、丰富、美妙。白居易《琵琶行》给我们描写了一位女乐手出神入化的弹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妙绝千古。

隋宫燕乐有九部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唐宫燕乐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部,还分坐部伎和立部伎。除此还有突厥、百济、新罗、倭国等伎,真所谓八方杂臻,万国来奏。据崔令钦《教坊记》所录三百多唐曲看,其中“胡曲”和改名“胡曲”就占三分之一强。隋唐宫廷燕乐的繁荣,表现在外来音乐的不断输入和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不断融合。隋炀帝时,大曲有《水调》、《斗百草》、《泛龙舟》等,与民俗节日活动关系密切。

唐玄宗李隆基堪称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其时有大型乐曲《霓裳羽衣曲》诞生,围绕此曲又有一些近乎神话的传说产生,说那是玄宗从月宫里“偷”来的仙乐。其实,它是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的结晶,还吸收了一些道教音乐的成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可谓“乐舞之恋”,此与远古男女对歌求爱、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倾心相许,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音乐的特点是:燕乐繁盛,雅乐衰微,民间散乐(百戏)繁荣。唐代民歌有《田中歌》、《竹枝词》等,俚言俗曲,健康纯朴。唐代文人诗歌入曲歌唱的很多,特别是绝句,几乎全部是可以用来唱的,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的典故,正表现了这样的盛况。

隋唐五代歌乐与舞蹈紧密相连。无论是九部乐、十部乐还是坐部伎、立部伎,都配有舞蹈表演。其表演性舞蹈,计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狮子舞等类别,下再分作具体名目,有名的有“胡旋舞”、“绿腰”等。杨贵妃擅长舞胡旋,安禄山也以善作胡旋舞著称,并因此得到唐明皇的青睐。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等人,都以诗笔描绘过这一神奇的舞蹈。胡旋舞传自中亚地区,今天依旧流行于埃及等国。

有必要说一下狮子舞。狮舞的产生,与佛教的进入、狮子崇拜有关,发端于东汉,魏晋南北朝后得以发展。但当时的狮舞只是百戏中之一项,没有独立形成自己的系统。唐代狮舞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分作“五方狮子舞”(太平乐)和“西凉伎”两个系统。前者五头狮子分作五色,表现了五方、五色崇拜,亦蕴含有五行思想。后者白居易曾歌颂过,题目就含有西域色彩。狮子舞至今在邻国韩国、日本都很常见,日本的狮子舞有“唐狮子”(两人遣)系统和他们本土(一人遣)系统,唐狮子保留有许多唐代传入时的古态。

这一时期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面貌各异。踏歌每每在风清月朗的夜晚举行,民众乐此不疲,甚至狂欢一夜踏到天明。队伍主要由女性组成,开始带有月崇拜的意味,后来慢慢泛化,许多别的场合也行踏歌,男人也喜欢起踏歌来,诗人李白的好友汪伦就曾以踏歌送别李白。踏歌由民间传入宫廷,经宫廷艺人加工后再传回民间。日本皇宫至今还于每年的正月十五行踏歌,有“男踏歌”和“女踏歌”之分。民间巫女舞和傩舞也很盛行。隋唐傩舞是先前傩祭和后世傩戏的中介。在唐代带故事性的歌舞表演中,产生了戏曲的雏形《兰陵王》、《踏谣娘》等。

两宋时代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都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使得市民音乐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已经有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乐种。北宋都城曾出现过两种互有联系的曲唱形式:缠令与缠达(传达、转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都城纪胜》)。有“调笑传达”,引子后以一诗一词互迎,用以歌唱一个故事,其中就有唱崔张爱情故事的。这两者后来演变为说唱形式。

崖词,一种流行于宋代城市、为“子弟”(风流浪子)们喜欢的歌曲加说白的形式,本子曾经为傀儡戏采用,主要说唱妇女故事、英雄故事、神怪故事、历史故事,相当于日本的净瑠璃之用于人形剧。

宋代最高的歌曲艺术形式是“唱赚”,包含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乐歌元素,所以有“唱赚最难”的记载。宋代唱赚的基本节奏形式和调式,至今保留在昆曲“赚”里。昆曲特别是南曲中,保存有种种赚的变易形式,或称“赚”,或称“不是路”,或作“薄媚赚”、“莲花赚”、“海棠赚”、“鱼儿赚”等。所以我们可以说:宋代乐歌并没有完全消失,我们今天依旧能够在昆曲中,享受到宋时最美妙的音乐遗响。

宋代器乐方面的发展也是很有特色的,乐种很多,有大乐、细乐、清乐、小乐器、独奏等,奏乐的场合非常广泛,除了为百戏、散乐杂技伴奏外,一些与演艺无甚关系的场合,也会需要伴奏乐,比如灯谜活动、蹴踘(踢足球)等,有名的【圆里圆】曲,就是为蹴踘社团“圆社”配备的歌乐。另外,宋代都市的商业形式有坐商和行商两种,坐商和行商都借助歌乐器乐招揽顾客,不少茶馆、酒肆、饭店门口都会有奏乐者奏乐。【梅花酒】曲牌就是酒肆卖梅花酒时的伴奏,后被乐府采集,进行了加工提高,最终进入戏曲填上曲词,成为表演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音乐素材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长短句这种形式,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词,又名曲子词,本来就是为歌唱填写的,词的繁盛,正是歌唱繁盛的明证。词人如柳永,为一个时代的歌唱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真个是北宋流行歌曲歌词的第一写手。有一件关于柳词和苏东坡词的逸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呕,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吹剑续录》)柳词苏词,都是用来唱的。一代文豪苏东坡,不仅常自填自唱,且还会舞蹈。一次他悠游金山,正好是中秋,又遇到一位被称为北宋的“李龟年”的袁姓歌手,就请袁歌唱自己“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曲。月光如泻,歌声飞扬,一时兴起,东坡禁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还一边跳一边自得地说:“此便是神仙矣!”这桩逸事记录在《铁围山丛谈》里。可见,东坡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南宋词人姜夔及其周围的格律派词人,多本身就是音乐家,对音乐更是非常精通,姜夔的《疏影》、《暗香》、《扬州慢》等词牌,都是由他原创的。

在继承唐五代舞蹈的基础上,宋代的舞蹈又有所变化。宋舞的名目有:舞旋、舞判(跳钟馗)、舞剑、舞狮、舞鲍老、舞花鼓、舞腰鼓等,在朝廷与市井的勾栏瓦舍皆有演出。皇帝做寿、宫廷朝会等场合,朝廷会从市井叫有名气的舞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然后进宫表演;而平时,这些艺人就在勾栏瓦舍里讨生活。(www.xing528.com)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舞判”与“舞鲍老”。舞判的判,就是判官,所以这出舞蹈又名“跳判官”。宋代傩祭里已有判官形象,舞判,其实就是从傩祭里脱胎而来的一个舞蹈片段。舞判又名“跳钟馗”,实在是张冠李戴,钟馗这个传说人物从来没有当过判官。只是判官和钟馗皆武士形象,魁伟凶恶,民间将他们混称了。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昆剧等剧种的《钟馗嫁妹》,里面既有钟馗又有判官,判官作为辅佐官出现,在这两个形象的豪气而又高难度的舞蹈身段动作里,我们能够领略到宋代单项舞蹈“舞判”、“跳钟馗”古老的面貌。

舞鲍老的“鲍老”是一个外来词的音译,所以也有写作“抱锣”、“菩老”等的。在印欧语系里,这个词的意思是“假面”,舞鲍老就是一种假面舞。这种舞蹈开始于装神弄鬼,后来演变为滑稽舞,还生发出“福建鲍老”、“川鲍老”等地区性品种。舞者衣长袖,舞郎当,动作模仿傀儡戏,“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十分有趣,曾经把一向不苟言笑的宋江逗得哈哈大笑。(《水浒传》三十三回)

另外,民间还有田歌、船歌、腊祭舞、迓鼓舞等,迓鼓舞中还有“村里迓鼓”的品种,后来成了戏曲中十分常用的一个曲牌。晋东南地区的民间赛社,至今保留有“大迓鼓”等的表演,击鼓为节,配以舞蹈。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歌舞除了进入戏曲参与戏剧情节表演外,纯艺术性表演依然存在,呈双线的走向。元代散曲就是个性化的抒情性的清唱歌曲。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曲两种类型,小令是单曲,套曲又名套数、散套(与进入戏曲的套数有别),是同宫调、不同曲调、两支以上曲子组成的联曲,一般有引子,有尾声,同押一韵。据统计,现在还有乐谱留存的散曲共有589曲。又据《全元散曲》,可知散曲作家约200多人,作品中小令3 850首,套曲450套。

img17

元代的唱赚与蹴鞠(采自陈元靓《事林广记》)

元曲与宋词都是长短句,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宋词雅致,元曲本色,宋词谨严,元曲诙谐,元曲有中国文艺史上十分少见的幽默风格。比如,历来诗歌咏物的篇章很多,元散曲咏物,其实却是在嘲物,甚至嘲物以嘲人。关汉卿、白朴就有不少自嘲嘲人的篇什。过去每每认为元散曲糟粕多,价值不如杂剧,这是比较狭隘的看法。元散曲的嘲弄讽刺表现了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态度,表现出一种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形式上看,元曲用韵繁密,几乎每句都用韵;且平上去三声互押,入派三声;元曲在正格之外还可以增加衬字,北曲的衬字多,南曲的衬字相对少些。如同杂剧一样,散曲也有北曲和南曲之别。早期的散曲北曲比较发达,到元末,由于南方戏文的兴盛,对散曲音乐构成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南散曲开始盛行起来,南北合套的形式也被引入散曲创作中,预示了明代散曲以南曲为主的格局。

由于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一般汉族人民心里有种种不平和不甘,所以在民歌中有不少宣泄。他们用歌谣揭露汉奸卖国贼的无耻嘴脸,抨击统治阶级的严酷剥削和社会的黑暗,讽刺官吏们的贪婪和无能。民歌小曲是民心民情的晴雨表,当社会上响起“堂堂大元,奸佞专权”(【醉太平】小令)的怨愤歌声时,元王朝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有元一代的艺术歌曲,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青楼集》里除了记录有名的杂剧女演员外,还记叙了不少女歌手的情况。有的善于发声,嗓音动听;有的善弄乐器,会弹琵琶,甚至自弹自唱;有的擅长写作歌词,甚至会编曲子;有的聪明智慧,能够即兴填词歌唱,与场面人物极为吻合,妙趣横生。有一位女歌手艺名“马般般丑”,在一大群以美名招揽听众的艺人中,独一无二。她以丑为号,反而引得人们关注,一个见到她的人叹道“果然名不虚传”,亦不知在说反话呢,还是她的容貌确实不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随口编歌的本领极大,能以浅俗的生活用语唱出令人吃惊的新奇意思。

元代宫廷雅乐乐舞所用的乐器,包括吹奏乐、弹拨乐、打击乐三大类,见于记载的共有37种之多,绝大多数都是继承上一代的,其中首见于元代而又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三弦。明代杨慎《升庵外集》明确云:“今之三弦,始于元时,小山词云‘三弦玉指,双钩草字,题赠玉娥儿’。”这三根弦的弹拨乐器,可能起源颇早,但只是在民间小范围流传,且可能被统称为琵琶,所以不为人所注意。三弦自元代定名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清两代,不光为歌舞伴奏,而且进入民间说唱,后来成为苏州弹词的主要伴奏乐器,而且是“上档”用的乐器。三弦还流传到了日本列岛,先传到琉球(今冲绳)岛,还叫“三弦”,后到日本本岛,改名为“三味线”,形制比苏州弹词的三弦粗大,奏乐者用拨片而不是用手指弹拨,不但有独奏,且用于净瑠璃、人形剧、歌舞伎等多种演艺的伴奏。

对于唐宋两代言,元代的舞蹈是比较衰退的,可能是因为大量的舞蹈动作被戏曲吸收了的关系,独立的艺术舞蹈便渐渐不显。当然,宫廷里的歌舞活动不会衰歇,元宫廷的乐音王队、寿星队、说法队、礼乐队等,就是专事歌舞的队伍,元末还诞生过《十六天魔舞》,但是绝对不能跟唐宋时比。唐代是诗歌舞的时代,宋代是诗歌舞烂熟、杂剧新生的时代,元代是杂剧突然辉煌、南戏跟着发达、戏剧的光辉遮蔽了其他艺术样式的时代,“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放之于文艺,此话亦然。

音乐歌唱到了明清时代,我们要特别关注小曲。小曲是曲的一种体式,相对于戏曲、散曲而言,一般指明清南北曲以外的各种民间歌曲。小曲的“小”,与结构规模上的大小无关,指它的曲调形式较为简单。小曲在民间的俗称很多,有俗曲、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除了“山歌”、“采茶歌”、“五更调”、“四季调”等得到继承和发展外,又有具备曲牌体外表、但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分道扬镳的新曲子大量产生,被称为“时调”,即时新曲调之义。卓珂月称小曲为“我明一绝”,可见当时人以新兴的小曲为骄傲。

明代宣德至弘治(1426—1505)八十年间,中原流传【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而后十数年又起【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嘉、隆五十年间,又有【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十分盛传。到了清代,某些风行一时的小曲很快为新的曲子所取代,或流传到别处改头换面继续风行,或从此销声匿迹。这种现象比之明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扬州画舫录》称,扬州最先流行【银纽丝】、【倒板桨】、【剪靛花】、【吉祥草】等,而评价最佳的数【劈破玉】;后来又有人新创【跌落金钱】;扬州人忽“尚哀泣之声”,曲名【到春花】;后来【剪靛花】又被人改用下河土腔歌唱,改名为【网调】;到乾隆年间,扬州又“群尚【满江红】、【湘江浪】”,而【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等外地传入的调子,为了取悦于本地人之耳,都进行了地方性改造。

小曲在明代主要以只曲的形式流行,到了清代,小曲在艺术形式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内容的繁复促使形式向多样化开拓。除了单曲重叠反复、衬字叠句的增加、虚声帮腔、变体的大量产生以外,又出现了多曲联套和“带过曲”的形式。小曲联套的形式也多用引子和尾声,但在宫调的规定上不如散曲套数严格。一部分小曲联套逐渐出现角色分工、科白表演、渐趋叙事和塑造人物,呈现清唱小曲向说唱、戏曲过渡的倾向。除了承自上代的小曲以外,以“某某调”为牌名的民间小调亦渐次盛行,且多具地域性。如京津山东地区的【马头调】,西北地区的【西调】,东南一带的【吴歌】,南方两广地区的【粤讴】等,更有【湖广调】、【沥津调】、【南京调】、【扬州调】等,明标地域名称。少数民族地区的小调,如蒙古的【爬山调】,回族等的【花儿】,另有西南地区的苗歌、壮歌、侗歌等,也非常丰富多彩。

在明清小曲兴起的同时,已有一部分文人学士热心于搜集编纂小曲唱词专辑。如冯梦龙编辑的《山歌》和《挂枝儿》,清代规模更大的《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近人郑振铎曾搜集到一万二千首之多,惜毁于战火。《中国俗曲总目稿》收俗曲六千多种,其中多数是小曲。

小曲时调,是明清两代的流行歌曲。小曲演唱所用的伴奏乐器有地域色彩,南方的【马头调】、【三阳开泰】等都是演唱者自己用琵琶伴奏,北方的【岔曲】等用三弦和八角鼓,演唱者打八角鼓,另有一人弹三弦,扬州“小唱”用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山东“俚曲”开始用竹板做的“撒拉金”,后来用三弦、坠琴、四胡伴奏,西北则有用元代时就流行的一种像琵琶样的“火不思”。民歌小曲原来就是十分自由的乐歌形式,器乐伴奏也呈多样性。

民间舞蹈在汉族人居住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时隐时现地开展着。明清两代,秧歌是大江南北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乐舞。秧歌,最初一定是和农耕劳动有关,从字面上看,似乎应该和南方的种水稻、插秧劳动有关,但实际上,秧歌在北方更盛,南方反而不叫秧歌而叫花鼓或者花灯,所以有学者指出:“秧歌”二字应当是西域外来语的音译,而不是插秧的歌。秧歌的歌舞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北方的唐山地区盛行的是“地秧歌”,具体节目有“小车会”、“大头娃娃”、“旱船”、“跑驴”、“打熊瞎子”、“捉蝴蝶”、“姐弟联欢”等;内蒙古地区则盛行“太平鼓”;有“拉大锯”、“拾棉花”、“弹棉花”等劳动节目;有“捞饭”、“烙饼”、“滚元宵”、“请姑爷”、“三家串门”、“姑娘夹包袱”等生活节目;还有“跑走马”、“狮子滚绣球”、“猪八戒看媳妇”、“瘸拐李”等表演节目。南方的花鼓、花灯节目也很多,如采茶灯、蚌壳灯、竹马灯、荷花灯、车灯、花棍、地花鼓等。南北方的这些歌舞表演都不单单是抒情歌舞,其中已经有社火表演的元素,有简单的人物扮演、故事情节了。所以,后来的秧歌、花鼓、花灯演变成秧歌剧、花鼓戏、灯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歌舞更是一如既往的发达。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木卡姆在15世纪时已是相当流行,可以说是维吾尔人的史诗。它是一种套曲的形式,由散板序唱、叙诵曲、舞蹈组歌、器乐间奏等部分组成,时而悠长缠绵,时而欢快热烈,时而刚劲有力。木卡姆,已然是维吾尔族民族性格和民族审美意识的结晶,亦是多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一朵异香扑鼻的奇葩。另外,藏族的“囊玛”也是内容健康、情感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歌舞,带一点佛教音乐的味道,许多藏族的现代民族歌舞都是在“囊玛”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进入近现代后,西方文化大举侵入,中国传统歌舞受到极大冲击。幸好一批有爱国之心的音乐家不懈地致力于民族乐歌的开发保存,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后又有“新民歌运动”,眼下的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是如火如荼,振兴中国民族歌舞已经是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美丽而多情的中国歌舞永远是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