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简介
孙维世(19221968)中国话剧导演。四川省南溪县人。革命烈士孙炳文之女。14岁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东方剧社的进步演剧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戏剧界救亡演剧队,后由周恩来派送延安学习。在延安参加演出话剧《团圆》,获得热烈反响。1939年春,受派去苏联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国立戏剧学院,完成了五年戏剧表导演艺术课程。1946年秋,孙维世回到延安,后参加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工作,随军在陕、晋、冀活动。她导演的秧歌剧《一场虚惊》,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优秀演出剧目之一。1950年,孙维世担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同年9月,她导演的苏联戏剧《保尔·柯察金》在北京公演引起轰动。1952年,执导果戈理名剧《钦差大臣》,1954年,导演契诃夫名剧《万尼亚舅舅》均获成功,显示了孙维世导演艺术的卓越才干。与此同时,她参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建院工作,并翻译和导演了苏联童话剧《小白兔》。她是新中国儿童戏剧的开拓者之一。1954至1956年间,孙维世兼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主任,翻译了大量苏联戏剧理论教材,如米·戈尔卡柯夫《导演教程》等;翻译了哥尔多尼的名剧《女店主》、《一主二仆》,作为训练班演出剧目;培训了一批专业导演骨干。1956年夏,孙维世受命与欧阳予倩合作组建中央实验话剧院,任副院长兼总导演。她导演的《黑奴恨》、《叶尔绍夫兄弟》等,都是在导演艺术上的富有创造性之作。1964年春,创作并导演了以大庆人演大庆人的话剧《初升的太阳》,这是新中国话剧史上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创造。孙维世是新中国的杰出导演。她系统地传播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理论体系并联系中国戏剧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舞台艺术。她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导演构思,把导演意图融入与演员、舞台设计人员的共同创造之中。她强调演剧艺术的认识作用、真实的体验及适应剧场性的表现力,并着意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剧民族形式,大胆吸收和运用民族戏曲的表演方法,为中国戏剧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颙(19292004)著名导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91年10月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黑龙江省爱辉县。1945年4月由北平贝满女中进入冀鲁豫解放区参加工作。1946年1月调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战友剧社任分队长,从事战地演剧工作。曾主演过歌剧《白毛女》(饰喜儿)、《刘胡兰》(饰刘胡兰)、《王秀鸾》(饰王秀鸾)、话剧《战斗里成长》(饰赵妻),以及秧歌剧《兄妹开荒》等解放区著名戏剧作品。1950年8月进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届本科歌剧系专修导演专业。1952年毕业,由部队转业,分配到中国戏曲研究院艺术室,后调院属评剧团随喜彩莲学艺。1953年考入留苏预备班,1954年8月到苏联莫斯科卢那察尔斯基国立戏剧学院导演系,随全苏人民演员阿·德·波波夫教授及玛·奥·克涅别尔教授学习导演专业。1958年暑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戈尔巴托夫的《青春的火焰》(原名《父辈的少年时代》)。并以此剧目进行毕业答辩,获得苏联国家考试委员会颁发的全优成绩导演专业学位。1959年毕业回国,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专职导演及编导室支部书记、院党委委员、艺术室主任、院艺委会常委、主任以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1984 1988)、艺术总监(19881991)等职。40年导演创作实践中,导演了50余部古今中外的优秀剧目,有《烈火红心》、《伊索》、《三姐妹》、《刘介梅》、《少年英雄刘文学》、《费加罗的婚礼》、《雷锋》、《龙马精神》、《石油凯歌》、《烈火青松》、《枫树碗》、《山泉》、《猜一猜,谁来吃晚餐》、《蒙塞拉》、《明月初照人》、《樱桃时节》、《街上流行红裙子》、《高加索灰阑记》、《天使来到巴比伦》、《红鼻子》、《老风流镇》、《关汉卿》、《天下第一难》、《老顽固》、《英雄壮志少年郎》、《几尔加美休》、《冰糖葫芦》、《三毛钱歌剧》等,其中《李双双》、《伽俐略传》、《迟开的花朵》、《马兰花》、《岳云》、《本报星期四第四版》、《开天辟地人之初》、《阿美姑娘》等演出及导演工作分获文化部各项奖励。1983年获法国巴黎公社之友协会荣誉会员及茹尔·瓦莱斯文学会荣誉会员称号。1989年获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奖十佳导演奖,1995年获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十佳导演奖,1996年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良师奖。2004年4月18日,75岁的陈颙在排演《立秋》时,因积劳成疾,倒在了自己一生钟爱的话剧舞台上。
张奇虹(1931 )中国著名导演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艺委会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会员。2007年4月中国话剧百年纪念,被政府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50年代,张奇虹在前苏联莫斯科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五年,毕业回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和表演系任教20年,培养了许多戏剧人才,知名艺术家王铁成、林兆华、雷恪生、张家生等皆受业于张奇虹导演。80年代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导演,先后执导过《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钦差大臣》、《肥缺》、《刘胡兰》、《杨开慧》、《风雪夜归人》、《原野》,她自己改编并且导演的《复活》、《天之骄女》(根据莎剧《威尼斯商人》改编)、《火神与秋女》、《奇异的插曲》以及童话剧《十二个月》,近年排演连续神话《西游记》一、二、三部,共计50多部戏剧。《威尼斯商人》荣获1980年中国文化部评比导演一等奖及演出一等奖;《风雪夜归人》1983年应香港联艺公司和香港艺术中心的邀请赴港演出;《原野》1986年应邀参加香港第14届国际艺术节的演出,获圆满成功;1987年文化部派张奇虹赴苏联导演音乐话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1988年张奇虹荣获第一届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导演奖;1991年《火神与秋女》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一届文华导演奖;1992年执导童话剧《长城有个黑小子》获全国儿童剧评比一等奖,1993年第三届政府文华导演奖;同年《樱花》获第三届政府文华奖,《灵魂出窍》获1993年中国小剧场戏剧节展演国际研讨会优秀奖,1994年第四届政府文华奖导演奖。她执导的戏涉及了悲剧、喜剧、正剧、儿童剧、歌剧、地方戏曲各种不同的体裁和风格的戏剧,演出形式丰富多彩,对驾驭各种不同体裁的戏剧有深厚功力。
林荫宇(1942 )国家一级导演。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80年代于苏联莫斯科国立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和马雅可夫斯基剧院进修导演专业。1965年起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任教。1987至1989年任导演系主任。1992年调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长期从事表导演理论、实践教学工作;导演的作品有《捉刀人》、《晚安啦,妈妈》、《战地玉人魂》、《太阳、雪、人》、《椅子》、《情人》、《女仆》、《少年周恩来》、《Tsou·伊底帕斯》;儿童剧《海的女儿》、《大栓的小尾巴》、《明天启航》、《希望队,加油》;歌剧《火鸟》等30多部戏剧,多次获奖。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陈薪伊(1938 )原名陈毓萍,曾用名陈坪,1938年出生,安徽桐城人。1957年考入陕西省话剧团,从事戏剧工作45年,曾做过秦腔、电影、话剧演员。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干部专修班,1981年开始从事导演工作,曾为中国铁路文工团总导演。曾导演了30余部不同剧种的剧目,《街上流行红裙子》、《未完成的攀登》、《硬座、卧铺、软席》、《端午晴雨》、《生命的旋律》、《搭积木》、《太阳刚刚升起》、《父亲的车站》、《人生感受》、《荒原客》,比较重要的代表作有《女人的一生》、《奥赛罗》、《寻梦》、《极光》、《白居易在长安》、《辛亥潮》、《白马飞飞》、《商鞅》;歌剧《张骞》、京剧《夏王悲歌》等剧目。曾一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五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四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奖等奖项。在全国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多篇,现为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话剧研究会理事。1995年9月,获得中央戏剧学院颁发的首届学院奖导演奖。
曹其敬(1941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196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从事戏剧导演及导演教学工作40年,曾导演过话剧、歌剧、戏曲等作品70余部。近年来的主要作品:话剧《母亲》、《叫我一声哥》、《父亲》;歌剧《苍原》、《屈原》、《沧海》;昆剧《偶人记》、《贵妃东渡》;壮剧《歌王》、《瓦氏夫人》;黄梅戏《徽州女人》、《和氏璧》;越剧《李清照》;甬剧《典妻》;京剧《图兰多公主》等。曾数次荣获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种全国性奖项。曾获中央戏剧学院第二届学院奖导演奖。为辽宁歌剧院导演的歌剧《苍原》被评为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话剧《父亲》被评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www.xing528.com)
苏乐慈(1945 )原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话剧研究会会员。主要作品有:话剧《于无声处》、《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路》、《传呼电话》、《天使的情爱》、《链》、《三声笛》、《一个黑人中士之死》、《亨利四世》、《梅兰芳》、《血亲》、《黑色蜜月》、《徐虎师傅》、《原野》、《股票的缘分》;越剧《王子复仇记》;沪剧《母亲的情怀》、锡剧《血色杜鹃》;京剧《宝莲灯》;沪剧《文红老师》、《大红喜事》等。曾获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特别奖,上海市优秀演出奖,上海市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文化部戏曲现代戏汇演优秀演出奖与导演奖,宝钢高雅艺术奖编导奖,中国话剧导演金狮奖等众多奖项。
杨小青(1943 ) 国家一级导演。浙江诸暨人。为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剧协副主席,浙江省导演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93年越剧《西厢记》获中国剧协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个人获优秀导演奖;越剧《陆游与唐琬》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个人获文华导演奖;1994年《西厢记》获中国戏曲学会金盾奖,文化部颁发的第四届文华奖,个人获文华导演奖;1995年越剧《琵琶记》获中国剧协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个人获优秀导演奖;越剧《红丝错》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文华新剧目奖;1996年绍剧《大禹治水》、越剧《金凤与燕银》分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禹治水》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个人获文华导演奖;1997年越剧《西施断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雷国华(1954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导演,美国旧金山大学交流学者,上海演出家协会艺术团艺术总监,雷国华导演创意工作室创意总监,中国剧协导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剧作家协会会员,有着近40年的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的艺术及工作经验。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后,曾留学美国,多次应邀讲学获得极大成功,有着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的经验。导演、编剧、创意策划及制作了共近70多台剧目和大型的国际文化节和系列的演出活动,其中包括话剧、歌剧、音乐剧、歌舞剧、儿童剧、京剧、越剧、黄梅戏、甬剧、沪剧、滑稽戏等戏曲以及国际电影节、服装节、文化节、音乐节、电视剧等。其导演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颁发的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各省市的戏剧节奖和导演奖。并应邀到过香港、德国、美国等国家进行导演创作及文化交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主要作品有话剧《寻找男子汉》、《自烹》、《原罪》、《奥赛罗》、《小平,您好!》、《良辰美景》、《牛虻》、《红与黑》、《茶花女》、《偷心》、《蜗居》等;儿童剧《雁奴莎莎》、《把绿色带回家》;越剧《归长安》、《新梁山伯与祝英台》;淮剧《八女投江》、《西施与夫差》、《华蓥山传奇》;黄梅戏《遥指杏花村》、《桐城六尺巷》;京剧《生死界》;歌剧《女人心》;新版音乐剧《蝶》等。近年来又成立了“雷国华导演创意工作室”,已经参与创意和策划,编写和制作了《秋千情人》、《牛虻》、《菊花香》、《红与黑》、《偷心》、《茶花女》、《我爱阿尔发女郎》、《蜗居》、《中华之美——茶乐》、音乐剧《蝶》、黄梅戏《桐城六尺巷》、歌剧《那时花开》等作品。她的作品充满了“理性的思考”,“现代的审美”。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哲理,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完美人性辉煌的追求使雷国华的戏剧舞台艺术充满了魅力。
查丽芳(1946 )国家一级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现为成都话剧团导演。执导舞台剧30多部,被评为四川省十佳导演。她排演了30余台大戏,从1991年的成名作话剧《死水微澜》,到以后的歌剧《司马迁》、川剧《中国公主图兰朵》和京剧《雪宝公主》等。1991年编导话剧《死水微澜》获中国文华导演奖、全国优秀剧本奖,并受邀参加伦敦国际戏剧节;导演的川剧《中国公主图兰多》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京剧《雪宝公主》获全国青年京剧剧目汇演优秀导演奖;2000年执导话剧《正红旗下》;此外还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优秀导演奖等多种奖项。
王佳纳(1945 )国家一级导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执导的剧目有八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两部获文化部文华奖,其中代表作《同船过渡》获第五届文华大奖。她本人获文华导演奖(两次)、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导演奖、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导演奖,并屡获广东省艺术节、湖北省艺术节、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导演一等奖,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享受国家专家特殊津贴。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曾联合召开“王佳纳导演艺术研讨会”,对其导演艺术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全国各地专家高度评价她的导演成就,认为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始终不懈的艺术激情”,“心中真正装着中国的现实,装着中国观众”,并给予她“真情导演”的美誉。
田沁鑫(1968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曾编导话剧《断腕》、《驿站桃花》、《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红玫瑰与白玫瑰》、《明》等,导演京剧《宰相刘罗锅》,昆曲《桃花扇》,音乐剧《迷歌》。其中《生死场》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金狮奖导演奖以及文化部创新剧目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中直院团优秀剧目评比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奖等多种奖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