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苗法”之贬:《金莲记·构衅》故事介绍

“青苗法”之贬:《金莲记·构衅》故事介绍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〇、“青苗法”之贬——《金莲记·构衅》苏轼和弟弟苏辙出川赴京会试,与秦观、章惇同榜考中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金莲记·构衅》一折,描绘的正是这一场官场争斗。这个讨论“青苗法”的会议还没有召开,火药味就浓烈了。因为反对“青苗法”,苏东坡被贬杭州,不久再贬黄州,又贬儋州。

“青苗法”之贬:《金莲记·构衅》故事介绍

九〇、“青苗法”之贬——《金莲记·构衅》

苏轼和弟弟苏辙出川赴京会试,与秦观、章惇同榜考中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殿试之日,皇帝亲点苏轼为第一名,授为翰林学士,特撤御前的金莲烛送他归第。然而,章惇因为嫉妒而生恨,决心排挤苏轼。这一天,程颐王安石、苏轼和章惇共同讨论“青苗法”,苏轼对此有不同看法,哪儿想到,这一来竟招致非议,影响了仕途。

《金莲记·构衅》一折,描绘的正是这一场官场争斗。

王安石与章惇上场时,程颐问:“苏翰林老先生怎么尚未到?”王安石说:“这个新进之士,多有傲骨,似不可大用的。”章惇的话更是充满了妒意:“他前日金莲送归,好不奚落下官!”这个讨论“青苗法”的会议还没有召开,火药味就浓烈了。

青苗法,用今天的语言讲,叫做“粮食抵押贷款”。国家有意振兴,而粮食、货币储备不足。可以让百姓预估粮食的产量和市场价格,青苗还在田里,就抵押给官府换取贷款。等收成时再换成钱,加一点利息还给官府。这样做的目的,更为了有效地配置资源,让百姓不会在丰年因缺钱而抛荒,歉收时也不会因缺钱而破产。

王安石设计好草案后向大臣征求意见。程颐赶紧拱手称赞:“此真天地父母之心,学生当为老先生作一歌纪之。”随即吟诵道:“百姓嗷嗷苦横征,庙堂谁复问苍生。相公新法如霖雨,从此寰区见太平。”苏东坡不由笑了,这老兄也真是太迂腐了。王安石问他:那你觉得“青苗法”怎么样?苏东坡直言不讳:不可。王安石顿时恼火了,怎么见得不可?苏东坡回答:“出纳之际,吏缘为奸,且方其饶余,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输纳,虽富民不免逾期,恐州县从此多事矣。”

苏东坡说,贷款给百姓,得到钱的人,就算品德好,也不免花在别的用途上。到了还款的时候,即便是有钱人也不免拖延时间。官员催贷的压力一重,免不了会滥用权力做出些伤民的举动来。再说,在繁琐的出纳过程中,官吏被赋予了过大的职权,使得律法不能有效地监督。他们会不会为了谋私利而滥用权力,做出有害法令与百姓的事情呢?

程颐哭丧着脸说:“王老先生一片好心,被苏老先生埋没了。可伤可伤!”(www.xing528.com)

王安石也责备道:“子瞻出言太是逼人!”

然而,苏东坡丝毫也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他唱道:

【前腔】擅纷更讼已盈朝,佐谟猷舍难筑道。片言误国堪悲悼,害苍生那些忠孝。堪诮,衠一味雷同枢要。

王安石:“难道此法终不可行?”苏东坡:“只怕也行不得。”章惇:“他偏要行,你却怎么?”苏东坡回答:“酒逢知己千钟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完,撒手就走,再也不愿意跟他们搅在一起

苏东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没有给王安石及其拥护者一点面子。然而他哪里料到,自己只顾心直口快,却得罪了一批大臣。被排挤出朝就成了必然。章惇挑唆,程颐附和,王安石拍板:“这个何难之有,我就题本贬他杭州去便了。”章惇又补充一句:“要贬子瞻,须把他兄弟子由一同谪外,庶免后患。”

因为反对“青苗法”,苏东坡被贬杭州,不久再贬黄州,又贬儋州。他在宦海中屡遭波折,始终颠沛流离。最后,皇帝察知章惇的奸状,才召苏轼还朝。作为政治家,他是不幸的;作为诗人,则是幸运的。不断的砥砺,让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