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米贵糠贱,两处分飞:《琵琶记·糟糠自厌》故事介绍

米贵糠贱,两处分飞:《琵琶记·糟糠自厌》故事介绍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稻谷被舂杵,被簸扬,意味着她受尽折磨;米贵糠贱,两处分飞,道出了她与丈夫分离的悲凉处境。《糟糠自厌》,是体现赵五娘性格发展史的重要一折。赵五娘不满丈夫赴京投考,迟迟不归,悲叹自己的身世还不如糟糠。《琵琶记》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赵五娘。

米贵糠贱,两处分飞:《琵琶记·糟糠自厌》故事介绍

一七、米贵糠贱,两处分飞——《琵琶记·糟糠自厌》

米糠,本是普通之物,在高则诚的《琵琶记》中却成为女主角赵五娘形象的象征。稻谷被舂杵,被簸扬,意味着她受尽折磨;米贵糠贱,两处分飞,道出了她与丈夫分离的悲凉处境。这样的构思,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完全出自他“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主旨,让观众经由戏剧的力量受到教化。

《糟糠自厌》,是体现赵五娘性格发展史的重要一折。

一开始,赵五娘所处的困境,便展示在了观众面前。“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这三重迫力压在“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体”上,该怎么承受?泪珠、愁绪、病体和饥饿,编织成赵五娘辛酸的命运,使她不由发出“虚飘飘命怎期”的苦叹。走投无路的她,也产生过一死了之的念头:“思量起来,不如奴先死。”然而,自己死了倒无妨,“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看取?”赵五娘始终没忘记丈夫的嘱托,她“衣典尽,寸丝不挂体”,悉心尽到赡养二老的责任。这,正是赵五娘的可贵之处。

一个贫病交困,却又不忘竭尽晚辈孝道的女性形象,是用“糟糠自厌”的方式勾勒出来的。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赵五娘一边忍受着痛楚吃糠,一边陈述糟所遭受“砻、舂、筛、簸”的不幸,由糠之苦,联想到自己如同糠一样“千辛万苦皆经历”。随即,又联想到与丈夫的分离,联想到与丈夫地位的悬殊不同。

【前腔】(旦)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没寻处。奴家恰便是糠呵,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www.xing528.com)

赵五娘不满丈夫赴京投考,迟迟不归,悲叹自己的身世还不如糟糠。正对糠诉苦时,被公婆发现了,怀疑她在偷吃什么好东西,一再责问。赵五娘把救济粮留给了二老,却不愿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吃糠,以免伤心。当二老知道她在吃糠,问她“怎的吃得”时,她一再宽慰老人,说糠“强如草根树皮”,先是以啮雪吞毡的苏武作比喻,接着又以糠自喻,“奴须是你孩儿的糟糠妻室”。赵五娘甘以糟糠之妻自谓,表明了她决意侍奉二老的心愿,也体现了她决不背离丈夫的坚贞。在赵五娘纯洁的心灵面前,二老不禁愧叹:“原来错埋冤了你,兀的不痛杀我也!”

img13

明刊本《琵琶记》插图

不仅如此,在公婆二老相继逝世以后,赵五娘剪发买葬,十指挖泥,罗裙包土,按照当时的风俗埋葬和祭奠二老,随即又描容上路,行乞觅夫。她实在是把自己的义务尽到了家。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琵琶记》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赵五娘。她的身上,凝聚着千百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连年灾荒,家境贫穷,丈夫出走,姑舅埋怨……什么样的难题都摆在了她的面前。然而,赵五娘勇于承担,甘于牺牲,坚贞不渝,从来也没有退却过一步。这让人们为她一掬同情之泪的同时,产生强烈的震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